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查慎行,清朝人,字夏重,號他山、煙波釣徒,金庸“金大俠”先祖。自小聰慧過人,五歲能詩,六歲通聲韻,工屬對,十歲做《武侯論》,可謂天才一樣的存在。

古人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十歲後,查慎行出門遠遊,蹤跡遍及雲貴、華中、華北、東南沿海,寫出大量詩作,聲名大振。遊歷其間,偶遇清廷大員納蘭明珠,深得賞識,被留在府上,輔導納蘭性德弟弟揆敘讀書,和納蘭性德關係也相當不錯。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湖上泛舟

清人注重唐詩,查慎行卻學蘇軾、陸游,一生詩詞“不下萬首”,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朱庭珍在《筱園詩話》中這樣評價查慎行的詩詞:以白描為主,入深出淺,時見巧妙,卓然成一家。可見查慎行在當時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們今天要推薦的這首詩曾經編入初中教材,很多朋友應該是耳熟能詳,這首詩就是《舟夜書所見》: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月黑見漁燈

這首詩典型查慎行的風格,平白如話、深入淺出,寥寥數語,就給我們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面:漁燈暗月、孤光點螢,小風習習,星斗滿天。

這首詩語句淺顯、意思卻不淺白,開頭“月黑”兩字,出其不意,點出了當時天上有月亮,可是天空並不明朗,有云彩遮蓋,為後面的“漁燈”“螢火”做了場景上的鋪墊,形成對比,更加引人注目。同時也讓讀者感覺到夜晚的安靜,而這種靜謐之美很快就會被打破。“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河面一陣微風吹過,推動著水面、形成粼粼波紋,漁火的燈光倏然散開,河面好像撒落了無數的星星。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微微風簇浪

詩人先揚後抑,以靜制動、動靜結合,幾筆勾勒,栩栩如生。讓枯燥、無趣的文字頓時充滿了靈性,讓清冷的夜晚沾染了浪漫色彩。這種浪漫,這種雅緻,體現了詩人雅緻的性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老粗出人物”,但就詩詞方面來說,沒有細膩的心理感受,沒有浪漫的人文情懷,是寫不出這樣的語句的。這需要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敏感的觸覺以及豐富的聯想。

做一位詩人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寫出被大家記得住的、能夠得以流傳的詩作更是不易,這需要下大功夫。多少年的默默無聞,才能換個一朝成名,而大部分為文者則淹沒在人海,芸芸眾生,幾不可見,一生清苦,終無所成。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夕陽晚照

當然,很多時候,寫一些東西,都是給自己的。假使能夠“牆內開花牆外香”,也不錯。唸書人很多時候,並不清高,只是沒個好價錢罷了。都是人,沒必要自恃高尚,保持一份善心就可以了。

查慎行的仕途還是一帆風順的。李商隱、柳永等諸多天才人物,科舉總是不順,有的竟然考了三五次、七八次才考中。就像唐朝的曹松,就是寫“只到天涯天盡處,不曾私照一家人”的那位,他考中進士,已經是天覆元年(公元901年)的事,那一年他已經70掛零、滿頭白髮了,考中後任職第二年就去世了。這會想想當時的科舉,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只要考中,不管出身、年齡大小,都能給個一官半職,最起碼是編制內的人。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書香暖懷

更特別的是與曹松同一榜的竟然有五位古稀老人,另外四人是王希羽、劉象、柯嵩、鄭希顏。這在當時成為佳話,號稱五老榜。現在看來,范進五十多歲中舉,確實值得慶賀,一時高興,有點昏了頭,也在情理之中。

查慎行則不然,23歲就進士及第,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一步進入最高階層。當然查家書香門第,聰明人很多,其長子可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時稱“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近代則有查良鏞就是金庸“金大俠”,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您一定背過,在此品讀一下

澗水清波

“人各有命,富貴在天”,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戒急戒燥,盡最大可能做好自己。看好書、寫好字、做好人。倘若有所成就,也不用過多喜悅;假使時運不濟,也對得起自己,無愧於心。

海舟原創,敬請關注。誠意十足,乾貨滿滿。欣喜相逢,相知相悅。把酒詩話,引吭高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