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莲被拐子拐卖

甄英莲被拐子拐卖

整子2019-4-5

甄英莲被拐子拐卖的情节,得从《红楼梦》第一回的甄士隐遇见一僧一道,和尚的四句诗说起。

首先,吴梅村给甄英莲的定义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为什么作者会对一个仅仅三岁的小女孩下了一个如此狠毒的定义?

因为“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吗?显然不是。因为“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吗?显然也不是。但不能说无关。

主要的原因是仕宦家族的女儿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并非是邋邋遢遢的普通人家的女儿所相比。拐子下手择人是相当有经验的,如果自己不能养的话,即便马上转手,也能卖一个好价钱。

因而,象甄士隐这样的家庭,女儿经常会成为拐子们的盯梢品。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来自于崇祯皇帝死前对他的一个公主说:"若何为生我家!"作者就是运用了这一说法来反衬甄英莲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这实际上就是唤起了作者对女人的无限同情和怜惜,也是宝玉被称之为“情无限”的原因。

甄英莲是首先出场的第一位女性,而且还仅仅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主要就是描述了红楼中的女人们身世大致相当,胭脂痣是她们命中注定的社会身份标志。

和尚的诗歌: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惯养娇生,显示的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以此来引导《好了歌》中“孝顺儿孙谁见了”。和尚这首诗歌其实就是《好了歌》及其解注的一首引诗。

菱花,指菱花镜。女人梳妆用的镜子。

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在代替袭人照顾宝玉几天后要回去,宝玉向紫鹃要她的一面菱花小镜子,紫鹃只好给了他。

第28回,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清稗类钞》记载:柳旧藏古镜,盖唐时物。镜背镌铭,辞曰:「日照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君看巾帽整,妾整点妆成。」徧征名流题咏。查他山《金陵杂咏》一绝曰:「宗伯奁清世莫知,菱花初照月临池。点妆巾帽俱新样,不用喧传镜背诗。」

雪澌澌,指满清入关,灭明朝,灭南明。意思指女人们本身的命运就已经非常不好,战事一来,悲上加苦。

后人把这句诗句里的“菱花”解读为后来的英莲更名为“香菱”的原因,因而是指香菱的伏文,这种解释是相当肤浅的。

尽管后文较为符合英莲在元宵节被人拐走,房子被烧毁的情节,事实上是描述明朝灭亡之前众多得力大臣投降清朝的情况,含意于“被拐走”。

英莲被霍启弄丢之后,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第四回中,根据门子的描述“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这里有一个词语非常重要,“单管”二字。说明古代也同今天一样,人口贩子是有一个集团性活动的组织。

拐子拐来的女童养大以后,卖到哪里最卖得起价钱?就是卖给教坊妓院。教坊里的妈妈会调教那些女孩,因材施用,唱戏地唱戏,弹琴的弹琴,做针线的做针线,接客地接客等等。

薛蟠就是干这个行当的人。

为什么明末时期人贩子活动猖獗呢?主要有二个原因:第一个,因为权臣争宠献媚造成。第二个由于演剧的发展,需要很多女子充当角色,劳动力缺乏,可就业的岗位很多。

很多文人名士都有家班,像冒辟僵,李渔,秦松龄,尤侗,阮大铖,曹寅等等。买卖人口,买卖戏子在当时社会见惯不惯,但吴梅村对此打心底里有点反感,不大支持。

秦淮教坊妓院的里的女人也是如此,不是罪臣的家属就是人口贩子贩卖过来的,也有从外地过来的妓女,因为这些女人也像文人赶考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功名”。

《红楼梦》以甄英莲被拐的事情说起,就是铺开了整个文本的真实线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