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十五章

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十五章

第 十 五 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譯文:古時候善於修行的高士,細微處也通透著道的玄妙,讓人覺得深奧難懂。

原文: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譯文:因為深奧難懂,所以只能勉強形容他們的行為:

原文:豫兮若冬涉川﹔

譯文:謹慎的樣子,就像冬天過冰川一樣;

原文:猶兮若畏四鄰﹔

譯文:膽小的樣子,就像害怕四鄰的欺負一樣;

原文:儼兮其若客﹔

譯文:莊重的樣子,就像去別人家做客的客人;

原文:渙兮若冰將釋﹔

譯文:散漫的樣子,就像冰即將化成水時的鬆散;

原文:敦兮其若樸﹔

譯文:敦厚的樣子,就像樸實無華的原木;

原文:曠兮其若谷﹔

譯文:心胸廣闊,就像山谷那樣包容萬象;

原文:混兮其若濁﹔

譯文:混沌的時候又像一灘濁水讓人看不清;

原文: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譯文:渾濁的水只要靜放沉澱就可以慢慢變成清水。

原文: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譯文:靜止不動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就會運動變化。

原文:保此道者,不欲盈。

譯文:能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凡事都不會追求圓滿。

原文: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文:月滿則缺,人盛則衰,只有保持不圓滿的狀態,才能永葆青春。

老子心目中的得道高人形象,其中包含著道家思想的精髓。既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又有散漫放鬆的樣子。既有若畏四鄰的膽小,又有虛懷若谷的廣大。既有儼兮其若客的莊重,又有敦兮其若樸的無華。一切行為都能收放自如,動靜相間。

濁以靜之徐清,不僅僅是濁水變清水的變化。當我們面對紛亂錯雜的局勢時,“靜之”同樣是“徐清”的方法。

安以動之徐生,則表達的是動靜之間的轉化。哪怕再死氣沉沉之物,只要能施加外力以“動之”,也可以徐徐而生。

“不欲盈”之道,是道家為人處世及養生之根本。現在人都貪慕“完美”,卻很少人能意識到“物壯則老”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