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1、陪孩子玩的3個層次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為什麼想改變孩子?因為他們看不見自己孩子的真實存在,只看見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正確”的孩子,還要讓孩子朝他靠攏。

本來是玩樂的時間,卻被教導條條框框,孩子當然不願意和這樣的父母一起玩。

  • 第三層∶聯結式陪玩

聯結是一種相互歸屬,融為一體的狀態。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深度的聯結,既有身體的親密接觸,也有情感能量的流動。

宋氏家族的孩子個個出類拔萃,離不開父母的悉心培養。為了讓孩子安心成長,宋耀如特意在郊區購宅,門前有溪流,後面有菜地,四處都是供孩子撒野的場所。

有一次孩子們玩瘋了,在農夫的地裡跑來跑去,踩壞了農田。農夫找上門問責。宋耀如賠禮道歉之後,對農夫說:"如果他們還跑去玩兒,請不要驚嚇到他們,我會教導的。"

宋耀如還特意買了一箱子皮球,鼓勵子女們踢球,孩子們經常把球踢得到處都是。不管工作多麼忙、時局多麼亂,他都要抽空回家陪孩子一起踢球玩。


會玩的父母,其實心裡也有一個孩子,他們懂得如何去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童心。

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搭積木,也會陪孩子爬山撿樹葉,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游泳打球……

和孩子一起“虛度時光”的方式太多太多,他們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樂趣,因為他們也找到了自己童年時的快樂。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2、遊戲力,讓你看見真正的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提出,遊戲力不僅僅是一些遊戲和養育技巧,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真正看見孩子的方式。

陪孩子玩,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兒童的遊戲要經歷三個階段:

  • 0~2歲的孩子,熱衷於練習性遊戲,重複練習各種動作。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樂此不疲。

  • 3~6歲的孩子,喜歡玩模仿類遊戲,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商店購物”等。

  • 7歲的孩子,隨著規則意識的萌芽,開始玩規則性遊戲。他們會選擇玩伴、玩的時間、改變環境、約定協商玩法等。

每一階段的孩子,父母給予的陪伴方式都不一樣:

對於年紀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就得俯下身子,和他們面對面地玩;對於年紀大一點的,我們就得適應他們的方式。

只有去看見孩子的變化,父母才能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3、如何成為孩子出色的玩伴

“陪玩”的過程,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這也讓親子之間天然的聯結得到後天的昇華。

每個孩子童年時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親密的玩伴,而

父母,就是孩子所接觸的第一任小夥伴。那麼,如何成為孩子出色的遊戲玩伴?

  • 共情陪伴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嗎?

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是什麼?TA除了這一種,還傾向於什麼遊戲?和你玩遊戲時TA的情緒怎樣,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TA更想跟你玩,還是跟同齡人玩?


你充分尊重孩子的遊戲選擇嗎?

TA說想玩A的時候,你有沒有因為嫌麻煩,而選擇了B?TA想跟你玩的時候,你推脫過嗎,食言過嗎?


共情理念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宗師卡爾·羅傑斯提出,指能站在他人立場上換位思考,對他人的情緒能感同身受,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對方。

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而太多父母卻做不到。

  • 用孩子的表達方式溝通
國慶節,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用語言來表達一切,然而,語言不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他們的方式是遊戲。

如果我們想聽懂孩子在說什麼,更好的方式是“跟著他玩”;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更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


  • 保持親密的身體接觸


在保證安全,尊重孩子感受的前提下,和孩子保持身體接觸。例如勝利後的擊掌,落敗時的擁抱,拍肩,等等。

玩,能激發一個人最真實的情緒,快樂和低落都無法掩藏,特別是孩子,

把情緒玩出來的時候,就是跟孩子建立親密聯結的時機。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陪孩子玩,認為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玩,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可以讓父母有時間工作休息。

這些都沒有錯,然而,陪孩子一起玩的全部意義不僅僅限於此。

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總是在聯結、斷裂和重建聯結三種狀態中不斷變化,親子關係亦如此。

沒有那麼多天生就聯結完美的親子關係,一起玩,就是創造高質量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所以,趁著秋日天氣尚好,趁著風還不噪,帶著孩子,出去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