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辣椒于贵州人,犹如大米。

以此描述,就可知辣椒在贵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分量。

走进贵州人的家庭,不管富裕程度和城乡差别,只要家里有做饭的,再怎么样都必须有一个装着糟辣椒的泡菜坛子。贵州人对辣椒的依赖,近乎无所不在。一个贵州人可以不喝酒,不喝茶,不抽烟,但如果不吃辣,必然是外星球来的。很多年前在外地呆久了,回家来吃烧烤,反复交代要少放辣椒,结果还是辣到受不了,当时烧烤摊老板看我的眼光真有如看外星人一样奇怪。

在外地的贵州人对湘菜 “剁椒鱼头”里的剁椒多是看不上眼的,觉得内容太单薄。贵州人的糟辣椒,都是在八、九月间辣椒成熟的时节,取新鲜小辣椒,加入生姜、蒜瓣、生花椒等辅料一起剁碎,然后加入白酒、白糖、盐等调料,放进泡菜坛子腌制。腌制好后的糟辣椒酸甜可口,辣度适中,用来烹制的菜肴,比起干辣椒炒的菜味觉更为丰富,层次多变,本地人称之为“提味”。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糊辣椒面

我的记忆中,一到新辣椒上市的季节,小镇的街边到处都是剁辣椒的人(本地人称之为“宰糟海椒”)。新鲜辣椒太呛辣,在厨房里剁实在受不了,只好移到户外。那时候没有机械化,都是用菜刀或有一个长木柄的剁刀来剁,好多家庭妇女的手都因为剁辣椒被辣到红肿。后来有了乳胶手套,情况才略微改善。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这就是传说中的厨房神器糟辣椒

再后来有了可以打糟辣椒的机器,几乎不再有人用手工剁了。可机器打出来的糟辣椒,把那层薄薄的果肉也弄掉了,失去了手工剁辣椒的厚实口感。

贵州出产优质辣椒,特别是遵义,数百年来都是辣椒的著名产地,朝天椒更称得上世界名椒。重庆火锅底料需要若干种辣椒来配制成,遵义一是离重庆较近,二来品质上乘,一直是重庆火锅的辣椒主要供应地。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我是鸭块米皮,不是泡椒米皮

朝天椒中以本地人称为“团子”的品种最为完美,团子的优点不在于辣度高,而在于融合了色、香、味俱全的综合素质。团子晒干后外形红艳光滑,不像外地辣椒皱巴巴的,颜值不高;捣碎制成辣椒面,不用添加任何香料都有自然浓郁的辣香味,而有多数辣椒只辣不香;团子制成的油辣椒,呈有光泽的深红色,不像外地辣椒死黑一片,暗无生气。尝到口里,香味多于辣味,辣味足够绵长的同时,又不会贴着你的舌尖久久不退。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辣椒中的战斗机——团子朝天椒

遵义辣椒出名不在辣度高,本地有辣度偏高的小米辣和zhuǎn椒,但种植数量并不多,多是火锅店用作调味。遵义辣椒的好在于色、香、味兼具,辣得畅快又能适可而止。

辣椒曾是贵州本地的主要经济农作物,记得小时候到了开学时节,农村的同学都要眼巴巴等着家里卖点辣椒或烤烟,才有钱来读书。这些年农村人口都出去打工了,种地的越来越少,辣椒产量锐减,价格也贵了不少。所以“老干妈”几乎不再使用贵州本地辣椒,而大量采用河南辣椒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不是每一个老干妈,都叫油辣椒

说起老干妈,几乎是贵州辣椒的代名词。但在土生土长的贵州人看来,老干妈已经完全是将就外地人口味的“异化”产品。你在一个贵州人面前夸老干妈,十之有九都会回以你一个不屑的眼神,骄傲的说:我妈做的油辣椒比老干妈好吃多了!这份傲娇背后,其实还是因为贵州辣椒的优秀,随便弄弄,都是极好!

辣椒于每一个贵州人,都是贯穿一生的记忆。

70后或80年代早期的小孩,下午或晚上肚子饿了,只有冷饭没有菜,都是用剩下的辣椒蘸水往饭上一淋,搅拌匀了,呼噜呼噜下肚。

贵州人外出念书或工作,走之前必然都是准备好一大罐的油辣椒,里面加上花生和肉丝,那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下饭菜。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辣子鸡的最佳伴侣——糍粑辣椒

单以能吃辣的能耐,湖南人更为厉害。家父一个朋友,湖南人,三线建设来到贵州山沟。出去钓鱼的时候,身后正好一片辣椒地,他就摘下来吃着玩,鱼没有钓到几条,身后的生辣椒倒是吃光了。我一个长辈,祖籍湖南,在单位食堂坐着等上菜,无聊了去厨房抓了十来个干辣椒吃着玩,年少的我看得一脸惊恐。

而相邻的川渝两地,严格来说是麻辣参半。以重庆为起点,往成都而去,麻的比例逐渐增加。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菜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辣椒制品

而贵州人的最大特色,在于对辣椒的各种再加工,以及开发出名堂繁多的各种吃法。贵州菜无法与川菜、湘菜相提并论,但贵州人对辣椒吃法的细分却完全到了执念的地步。

秋天,新鲜辣椒上市,除了前面介绍的糟辣椒,有不怕麻烦的人家还会腌制泡椒块,就是用大个儿的菜椒切成大块来腌制,腌制方法类似糟辣椒。

有用新鲜辣椒研磨制成的辣椒酱,只能用最早上市的嫩辣椒来做,所以量很少。味道非常鲜辣带一丝甜味,用筷子挑起一点放进嘴里,一股清香瞬时溢满口腔和鼻腔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辣椒酱就是他

海椒鮺(川渝及遵义两地管辣椒叫海椒,遵义因为历史上属于四川,口音和很多当地用语都接近四川话。这个鮺(zhǎ)字也是方言,有点类似北方说的粉蒸,但不完全类似):将新鲜小辣椒剁碎之后,加上红苕丝和鮺面(用一种本地称之为zhān米的大米炒熟,打成米粉),放入适量的盐,一起拌匀,放进泡菜坛,泡菜坛口还要用干净稻草塞住,倒置泡菜坛腌制。吃的时候取出需要的份量,先蒸熟,然后下锅加上油渣,蒜苗烹炒。腌制时间久了,酸味甚至盖过辣味,也是无敌开胃菜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为了配图特地去菜市买的海椒鮺

海椒鱼:把菜椒纵向破开,掏干净,塞进拌了红苕丝的糯米面,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塞肉进去,也如海椒鮺一般腌制。吃的时候蒸熟或油炸。小时候特别想吃塞了肉的那种,可惜母上大人没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钱来弄。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家庭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很多家庭吃肉都得算着天来,所以只好用各种各样的辣椒制品来丰富自家的饭桌。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后,这些半成品都能在菜市买到,也就没有多少家庭再去自制。

但贵州人对辣椒的各种吃法的严格区分却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严苛。光是炒菜,就要分干辣椒、糟辣椒、泡椒、糍粑辣椒等。家里做菜要是用错了辣椒,做菜的人必然是要被抱怨不停的。

贵州当地的早餐店最少要准备三种形式的辣椒面供客人自行选择:油辣椒、糊辣椒面、普通辣椒面。要是少了其中一种,对生意是肯定有影响的。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真的就是随便拍个早餐店

你随便走进一个巷子,在几条长凳围着一个油锅组成的洋芋粑粑(土豆煮熟压成泥,然后捏成饼状,下锅油炸到焦黄)小摊,吃一块1块5毛钱的洋芋粑粑,摊主都会问你:要水辣椒还是干辣椒?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洋芋粑粑和水辣椒

水辣椒是用糊辣椒面混合了盐、味精等调料,加上剁碎的折耳根(重点是折耳根,川黔两地人民对折耳根的执念,那是可以另起一篇,写上几千字了)和葱花,再加上甜面酱制成。·干辣椒则是把辣椒打成最细的粉末状,加入盐、味精、芝麻等调料。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洋芋粑粑和干辣椒

一个小小的小吃摊,都必须要对辣椒下这么多的功夫,这就是贵州人最真实的生活一面。朋友聚在一起讨论某家饭馆或某个小吃摊,往往都是说:哎哟,他家的辣椒好吃!外地人听来必然是一脸懵逼,你们这是吃菜还是吃辣椒!?一家人做饭,善于打蘸水(调制蘸水,用辣椒及调料调制)的那个就算不做饭都要被叫去厨房打蘸水,理由很简单:你打的蘸水好吃!

贵州:浸到骨子里的辣

▲ 菜市场专卖辣椒的摊位,每个防潮箱都是不同辣椒品种,你看有多少?

贵州人在食物的追求上,普遍不太讲究营养或是选材,却唯独对辣椒的标准一直是首位。贵州人去了外地生活,吃不到贵州的辣椒,时间久了好像也能习惯。可只要回到贵州,却必然是在大快朵颐后,有一种死而复生的心情。想起在外地的日子,心里往往都是默默哀伤:尼玛,那都吃的是什么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