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好奇熊0304


史书记载:渤海国的开国之君大祚荣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靺鞨族是肃慎后裔、满族祖先。大祚荣所在的这支靺鞨部族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这一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当时即为部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重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营州是当时唐朝(武周)东北的中枢重镇,除了大祚荣所属的靺鞨人以外,还生活着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问题突出,极易发生动乱。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是为“营州之乱”。事发后,武周女皇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被击败,其后周军联合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攻营州叛军,李尽忠战死。697年周军又联合奚人剿灭李尽忠残余势力孙万荣部,李楷固等投降,营州之乱平定,武则天改元“神功”,以示庆贺。

当时居住在营州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周行列,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斩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奔。武则天派李楷固前往讨伐,穷追不舍。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周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周军,李楷固仅以身还。天门岭之战为大祚荣率领的东奔队伍赢得喘息时间。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建立政权,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一作振),是为渤海立国之始。从大祚荣建国的过程来看:自营州东奔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其东奔队伍的构成则是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等。这些人就是渤海立国的基础。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便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唐朝准备进一步册封大祚荣,但“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故册封一事暂时搁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崔忻将其册封大祚荣的事迹刻在都里镇(今辽宁旅顺)的一块石碑上,即“唐鸿胪井碑”,成为见证唐渤关系的重要物证。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唐玄宗追赠其为特进,并遣使吊祭。

大祚荣死后其长子大武艺继位,是为渤海武王。大武艺虽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号而“私改年曰仁安”,并且“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大武艺即位后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征服了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东北诸夷”,特别是他对黑水靺鞨的战争,更是触及唐朝的利益。黑水靺鞨自722年开始归顺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设立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长史监领。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与唐夹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大门艺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出走唐朝避难。

此后围绕大门艺事件,唐渤矛盾逐渐加深:727年大武艺派人东渡日本,试图结援日本以对抗唐朝、确保安全,此外亦与契丹结盟。完成准备后大武艺于732年水陆并进侵犯唐朝:水路由张文休率海盗直取登州,杀死刺史韦俊;陆路由大武艺亲率大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屠戮百姓。唐朝将领乌承玼、盖福顺等奋力抗击渤海入侵,新罗、黑水靺鞨、室韦亦发兵助唐,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在此期间,大武艺为打开局面,曾派人至洛阳行刺大门艺,但未能得逞。大武艺也意识到不能继续对抗唐朝,于是派大诚庆赴唐谢罪,唐玄宗下敕书予以赦免。其后大武艺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关系终于恢复。

737年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大钦茂大兴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设五京及府、州、县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钦茂在位时,渤海农耕经济发展,并加强了与唐朝和日本的商业贸易,其间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访问使团不仅次数多,规模也大。在文化上大钦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典籍,其后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学习。对外方面大钦茂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在安史之乱期间未贸然卷入,而是采取迁都上京以防叛军侵入、加强与日本联系等措施。762年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便下诏升格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作为对渤海的褒奖,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大钦茂与日本亦往来频繁,不仅12次派使访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钦茂虽对唐称臣,但对内使用自己的年号(大兴、宝历),甚至使用“皇上”、“圣人”等称呼。大武艺以来的自主政策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793年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其后20多年间,渤海一度进入中衰时期,先后更换了废王大元艺、成王大华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等六代国王,其间政局动荡,屡有宫廷政变发生,废王大元艺即为国人废黜并杀死,大华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变而即位或死亡。 818年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即位,是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新罗,迫使新罗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同时向北征服其他靺鞨部落如拂涅、虞娄、越喜等部,并打败了素称强悍的黑水靺鞨,将兴凯湖、乌苏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置于渤海国的控制之下,于其地设怀远府、安远府,故史书记载“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孙大彝震继位。大彝震时期进一步营建上京宫阙,并发展与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关系,尤其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大彝震不仅14次派使入唐朝贡,并派遣许多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张建章访问渤海,张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国后著有《渤海记》,详细记录了渤海诸王谥号、年号、官制、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成为研究渤海国的珍贵史料。虽然当今该书已亡佚,但宋朝欧阳修编的《新唐书》内容多参照该书,使渤海的状况能较详细地被记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渤海诸王的谥号、年号仅在大彝震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后则失传了。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经历了大虔晃、大玄锡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海东盛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一提起东北历史,大家都会想到赫赫有名的两大王朝——金与清,其实在东北历史上曾经还出现过一个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封建王朝,它就是渤海国。


一、渤海国建立的时代背景

粟末靺鞨

靺鞨名称最早出现于北齐,包括数十个部落,其中主要的有七个。粟末部分布在最南部,靠近内地和高句丽,受之影响飞速发展。隋朝建立后,粟末臣服于隋朝,与隋确立了政治上的从属关系,隋炀帝时,粟末靺鞨曾随朝廷一起攻打高丽,立有战功。唐朝建立后,在粟末靺鞨所居住地设立了燕州,首领任突地稽被封为燕州总管。

营洲之乱

营州是唐帝国在东北的军事重镇,所辖地区民族成分复杂,除了汉族人以外还有契丹、高丽、突厥等民族,因此民族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多由此引发战乱。


696年,契丹地区发生饥荒,契丹首领向营州都督请求救济,但是营州都督赵文刿非但不予救济反而肆意凌辱契丹首领,引起契丹人不满,契丹民众起兵反唐。6月16日,契丹人在营州叛乱杀死了赵文刿,几天时间叛乱队伍就发展到数万人,武则天派兵讨伐,双方在西硖石黄獐谷交锋,唐军大败。


唐军重整旗鼓后与突厥可汗约好,南北夹击契丹叛军,契丹打败,残部逃走后继续战斗。不久,契丹人攻占了冀州,杀死了刺史,整个河北为之震动。之后契丹人曾一度占领幽州和赵州,最终叛乱被杨玄基平定。契丹人的反唐削弱了唐王朝在东北的统治,给靺鞨族上层建立地方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渤海政权的建立

震国的建立

在契丹叛唐时,粟末靺鞨参与了反唐活动。平乱期间,武则天为了瓦解反唐队伍,收买靺鞨贵族,封其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另一位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绝封号,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领粟末靺鞨和部分高丽人离开营州,度过辽河,向靺鞨故地进发。


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追杀粟末靺鞨,双方在辽河东岸相遇,因寡不敌众,粟末靺鞨惨败,乞四比羽被杀,部众离散,乞乞仲象也已死去,乞乞仲象的部众由其子大祚荣带领,并收集乞四比羽部众,逃到天门岭(即今张广才岭),不久李楷固追奔而来。698年,大祚荣在天门岭击败李楷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役后,大祚荣开始在今吉林一带发展自己的势力。唐朝想再度集结力量试图消灭大祚荣,但此时突厥再起,698年东突厥占领了唐朝的北部四州,切断了东北与中原的通道。大祚荣利用这一时机,建立了政权,国号震,自立为震国王。



受唐册封,改称渤海

震国建立后,由于唐朝一直忙于应付东突厥,无暇顾及大祚荣的建国活动,使得大祚荣获得了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705年东突厥与唐朝关系缓和,唐中宗派使臣前往震国招抚。大祚荣欣然接受,双方实现和解,为表诚意大祚荣派次子门艺入侍唐廷。


706年东突厥再次起兵犯边,唐损失惨重,使命不达。713年唐朝再次谴使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因其所辖之地称忽汗州,遂授忽汗州都督。受册封后,大祚荣去掉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忽汗州都督府也称渤海都督府。至此渤海国成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渤海国建立后,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矿冶与金属加工业、纺织业、陶瓷制造业、建筑、佛教文化、诗歌都小有成就,一度被誉为“海东盛国”。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渤海国历史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东北历史》米大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渤海国创建于698年,灭亡于926年,创建者为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渤海国立国二百二十九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堪称中古时期的东方明珠,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渤海国的建立,应该感谢契丹部族,正是契丹对大唐王朝的反抗,才给大祚荣和他的粟末靺鞨人提供了建国的机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人因怨恨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的欺凌压迫,在首领李尽忠及其妻兄孙万荣的领导下愤然起而抗争。契丹军一举攻占营州,杀死赵文翙,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契丹人叛反,居住于营州的粟末靺鞨也加入了反唐行列。

粟末靺鞨先人为生活于白山黑水的肃慎人,为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粟末靺鞨位居七大部最南,地处徒太山(一称太白山,今长白山)北、依粟末河(今松花江),南与高丽为邻,西接契丹,大体分布于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粟末靺鞨有胜兵数千,强悍骁勇,常与高丽发生战事。隋文帝时,首领突地稽率千余家移居营州。唐高祖时,突地稽归附大唐,被封为蓍国公,唐太宗时赐李姓。此后,粟末靺鞨一直同大唐保持密切关系,每年都朝贡不断。

契丹联合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反唐,气势挺猛。铁腕女皇武则天加派兵力进行镇压。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见官军来势凶猛,便乘机脱离契丹人,退出叛反,率领生活在营州地区的粟末靺鞨人和高丽遗民(668年,大唐灭高丽)东走,向故地奔逃。东奔途中,乞乞仲象病故,其长子大祚荣代父继立,率领所部继续东逃。靺鞨人渡过辽河,来到太白山的东北,依靠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建堡立寨以自保。

武则天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平叛,武力围剿契丹人的同时,对跟着闹事的粟末靺鞨进行招抚,遣使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四比羽不大相信朝廷的诚意,拒不受命。武则天闻报盛怒,遂变抚为剿,派兵前往攻杀。乞四比肩被斩杀,大祚荣率领余众逃跑。唐军穷追不舍,越过天门岭(今牡丹岭)来攻。大祚荣依靠天险进行抵抗,大破官军,主将仅以身免。

契丹人的反抗仅一年多的工夫便被朝廷给镇压了。契丹余众依附突厥,阻断了交通,隔绝了中原通向东北道路。这样一来,唐廷便再也无法派兵攻讨粟末靺鞨了。智勇兼备的大祚荣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率众占据东牟山(今牡丹岭或威虎岭),修筑城堡(即旧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一说今敦化城子山山城)安身立命。大祚荣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有威望,得众心,因而靺鞨(主要是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和高丽遗民逐渐前来投归他,大祚荣的实力得到了增强。

山高皇帝远,朝廷奈我何!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大祚荣据城而建国称王。由于武则天曾封其父乞乞仲象为震国公,故大祚荣定国号为“震国”,自称“震国王”。震国,亦作振国。

震国建立后六年多,即705年初,唐中宗上位,随即遣使前往东北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欣然接受招慰,并派儿子大门义入朝为人质,担任宿卫。本来唐中宗打算正式册立大祚荣,但由于契丹和突厥连年入侵边境,使得朝廷与大祚荣之间往来极为不便,所以未能实现。直到几年后突厥衰落,契丹失去靠山,再也无力堵塞道路,朝廷同大祚荣间才得以顺利往来。713年二月,唐玄宗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遣使前往震国,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之地设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掉“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而为国号,自此称为“渤海国”。

渤海国的创建者、第一代国王大祚荣,在位21年,于719年三月病故,渤海国私谥为“高王”。唐玄宗遣使前往悼祭,并册立大祚荣长子、桂娄郡王(唐朝所封)大武艺承袭父亲官爵,成为第二代渤海国王。

渤海国经过大祚荣的开创、继承者大武艺等人的进取,拥有广大区域,最盛时,东临今日本海,西抵今辽宁开原一带,南达朝鲜半岛北部,北至黑龙江南。渤海国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都城为上京龙泉府(治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东京城)。渤海国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发展并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辉煌灿烂的文化,打造了“海东盛国”,对古代东北地区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地方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大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唐宋时期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民族首领担任府州县长官,世袭,属民族自治性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政权。

渤海国立国229年,历15代王。至第十五代王大諲譔时的926年正月,契丹大军围攻上京龙泉府,大諲譔率领僚属素服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

契丹人反唐,给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又是契丹军的攻伐,灭掉了渤海国。渤海国的创建与灭亡皆缘自契丹,难道是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