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養老產業發展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並就新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這對於現階段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同樣具有時代的意義。

伴隨著中國的深度老齡化,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國家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文件出臺後,國資國企、地產險資、民間資本,包括境外資本,對介入中國養老產業發展表現了更大的熱情。

在總體發展趨好的情況下,既有真情投入,也有急功近利;既有理性操作,也有現實煎熬。面對這樣的一種局面,筆者覺得,更需要理清一些觀念和思路,更需要幾分冷靜和理性思考。

本文是筆者近期的一些不太成熟和非常碎片化的思考,不成系統,拋磚引玉,以期通過交流,產生共鳴,促進探討。

新時期養老產業發展的思考


關於新時期養老產業的認識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由此可見,中國的養老服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事業,另一個是產業。也就意味著新時期的養老服務既是政府服務民生的投入,滿足老年人多樣需求、實現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是社會資本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投入產出的需求。

人們對“產業”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並經歷了一個過程。“產業”最早特指農業,邁入資本主義大生產時代後,主要是指工業,也就是“物質性生產行業”的定位。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服務業和各種非生產性產業的迅速發展,“產業”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服務業”也納入到產業的範疇。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養老產業主要應該是“養老服務產業”。

首先,對養老產業的屬性和特徵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我覺得,養老產業的基本屬性應該是公益屬性,這一點需要明確。同時在公益屬性的基礎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就是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市場化運作規律的同時體現其公益屬性和社會價值。

因此,其基本特徵是非完全市場化(或半市場化),政府的作用就是制定法規和政策,引導、鼓勵、監管和獎懲。養老服務市場的“全面放開”在現階段應該是“全面培育”,尤其是要大力培育承擔社會責任、體現社會價值的養老服務的社會企業。

其次,明確養老產業的定位,概括為圍繞事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事業。也就是事業和產業之間雙輪驅動、錯位發展、相互彌補、相互促進。

養老服務事業,主要提供基本養老服務,就是由政府提供或組織的,有保障的,並與現階段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可持續的,面對全體老年公民的各種養老服務。其特徵是必須有準入門檻,那就是老年人的需求評估和經濟狀況的評估。

養老服務產業,主要提供非基本養老服務,就是由社會提供的,為具有有效需求的老年公民提高生活質量和較高品質的,在基本養老服務範圍以外或水平以上的,通過自身購買的各項服務。從而形成供給充裕、梯度合理、形式多樣、觸手可及的養老服務供給的良好生態,讓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

關於新時期養老產業的前景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臨人口老齡化,“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我國養老方式社會化將進一步發展,而養老方式社會化的實質就在於養老服務將從政府行為逐漸向市場行為的轉變。新時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既是政府服務民生和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服務業與新時期養老模式融合的必然。

第一,從社會人口結構看,老齡化將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常態。

21世紀的中國將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4億,佔總人口的17.3%,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並具有典型性和率先性,上海戶籍老年人口比重已經超過33%。長三角地區老齡化的共同特點:

一是進入老齡化早,老年人口持續增長;

二是高齡老人不斷增加;

三是家庭戶均人口少,“純老家庭”現象突出;

四是獨生子女父母開始步入老年期。

據有關部門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年均增長速度將超過3.2%,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

2020年,上海60歲及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540萬,約佔戶籍總人口的37%。若將非戶籍常住老年人口考慮在內,2020年上海市常住老年人口總數將達600萬,常住老年人口約佔常住總人口的24%。 2040年,上海60歲及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將達740萬左右,約佔戶籍總人口的44%,常住老年人口數將達850萬,常住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31%。

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常態。龐大的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必定對養老產業發展帶來動力和機遇,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經濟持續增長。

第二,從老年人的需求看,多樣化、多層次和追求品質是必然的趨勢。

基於我國社會保障的不斷完善和社會觀念的轉變,老年群體的有效消費需求將被大大激活。

一方面,隨著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意識逐漸形成社會共識,新時期老年人健康養老意識也逐漸轉變,他們普遍注重健康和養生,注重養老質量,追求舒適和品質,健康養老產品的購買力隨之增強。選擇服務品牌和質量以及設施的環境成為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新時期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種類和層次上也有不同的特點,一是老年人的需求涉及很多領域,既有物質產品,也有精神產品,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二是老年人口的整體層次逐步提高、健康養老需求發展變化也較大。這無疑給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帶來創新和提升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第三,從區域經濟發展看,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戰略選擇。

創新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既是為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創造更好的晚年生活環境,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將對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的“品牌”之一,對保持國家整體經濟活力意義重大。作為現代服務業之一的養老產業的發展,必定在區域整體發展的總體框架下,在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理念指導下,實現養老產業與長三角社會經濟建設融合發展。

近期,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民政部門就推進區域養老服務,在統計口徑、相互認證、異地養老、養老產業、聯動監管、人力資源、科研培訓等方面達成基本共識,併為打造長三角“共識、共有、共建、共享”基礎上的養老服務,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在積極務實的推進之中。這既是創新社會養老服務供給的戰略謀劃,為區域養老產業發展創造更廣的空間,更有望爆發出強大發展後勁,對全國養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效應和引領作用。

總而言之,養老產業發展與老年人的觀念、購買能力密切相關,與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就上海而言,現階段,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生態比較好,政府的力度很大,老百姓的基本養老服務得到了滿足,高品質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比較理性。但基於諸多原因,目前老年人群對於養老服務的價格承受能力仍然偏低。

同時,從上海城市發展的空間看,建設用地總量控制使得土地資源難以再生和擴展,可租賃或改建的物業資源非常稀缺,且成本不斷增加,這是現實。雖然政府的政策很多,但“最後一公里”還沒打通。

養老產業的“蛋糕”很大,領域很廣,潛力更大,預計需要3-5年的培育期才能形成規模,現在還是謀劃和佈局期,這一點也需要清醒的認識。

關於新時期養老產業的內涵

養老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業。養老產業既然是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就必然需要在產業的能級和水平上得到提升、產業結構上不斷優化。

新時期養老產業是建立在新的養老模式、服務方式、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基礎上的,以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的。包括研發、設計、製造、應用、服務等產業。既包括新興養老服務產業,也包括對傳統養老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

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養老產業大體可分為五個大類:

一是老年生活和護理服務業,可分為社區服務和機構服務兩大塊。養老院、護理院、託老所和老年服務中心,以及老年人現有住宅的改造等。

二是老年產品製造業,是以老年人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各種機械、器具、用品、食品、玩具等的製造和銷售。

三是老年房地產業(老年住區),銷售形式的養老社區、帶服務的老年公寓等。

四是老年金融保險業,包括老年人金融資產的投資管理、各種老年險種和信託等業務。

五是老年休閒服務業,包括健康旅遊(旅居養老),文化娛樂和體育,生涯學習(老年教育)等。

作為中國第一個老齡化和高齡化城市的上海,社會經濟、科技等要素集聚,更應該在養老產業的發展上起到引領作用。政府要制定新時期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和指導目錄,要在確立理念、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把發展養老產業融入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和健康上海戰略。同時在三個層面發力:

一是傳統養老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包括老年家庭服務業和老年康復護理業。關鍵是產業標準、監管、信息化、職業資格認證、專業技術等級。

二是現代新興養老服務產業的培育和壯大。包括老年用品的研發、康復輔具用具租賃、老年健康業、老年旅居和老年住區等。尤其是國家已經確立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因此,要從全生命週期的視角和大健康產業發展戰略,實現健康養老產業融合。關鍵是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政策的配套和各個政府部門資源的打通。

三是建設養老產業園區或養老服務集聚區。參照科技園區和文化園區的發展模式,聚焦配套政策,發展老齡產業園區(集聚區)或養老產業園區(集聚區),積極有效發揮園區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和範圍經濟效應。

同時,要通過科技資源的利用和整合,提升養老服務能級、水平和輔助決策能力;積極開發、應用和推廣新科技項目和科技信息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推動新理念、新科技、新技術、新材料在養老服務中的運用;為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和認知症老年人的“剛性需求”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關於參與養老產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說過“很多關於老年人的常見觀念和主觀臆斷都起源於過時的陳規舊習”。

處於21世紀的新時期,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主要特徵的科技日新月異,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對於老齡化,對於老年人,對於健康和養老,是不是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重新判斷和重新定義?筆者認為,這對於每一位有意參與養老產業發展的投資者、從業者都需要深思的。

對於從業者或準備進入養老行業者,筆者還是堅持一貫的觀點:

一是要有耐心;

二是要做到三個精,精準的定位,精緻的服務,精細的運營;

三是要始終思考四個問題,有效需求在哪裡?專業隊伍哪裡來?項目如何設計?是否可持續?

如果這些問題都想明白了,就應該會少走些彎路,少一些盲目。

養老產業的核心是“服務”,基礎是“需求”。現在的社會並不缺資源,也不缺資本,缺的是科學的理念和創新,缺的是各種專業技術和有效模式在科學的平臺上的整合和對接。

筆者認為,養老產業從高端起步總體上是對的,但養老地產和高品質養老社區絕不應該是養老產業的唯一,更不是養老產業的全部。

養老產業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大眾養老”。也就是說,養老產業最終是一種社會影響力投資,也是一種“耐心投資”,必須是義利並舉、公益與商業融合,目標是為了改善和促進民生,受益人是普通大眾。

因此,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誠信和品牌;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或投融資機制;要有長期經營和回報的策略。由此可見,國資國企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在中國的養老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