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田 開放的窗 奮鬥的城

改革的田 开放的窗 奋斗的城

藍天白雲下的廣州。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攝

四十不惑,壯心未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長卷徐徐展開,“廣州”這個名字不僅在“卷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與時俱進,貫穿全篇。

在這片“田”,改革的種子破土而出。40年來,廣州以一股敢闖敢試敢幹的銳氣,一次次突破體制改革“痛點”,創下無數個“全國第一”——1984年,廣州率先在全國“頂風”放開蔬菜價格,打響價格改革“第一槍”;兩年後,擬定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1987年,全國第一個勞務集市在廣州越秀開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首次實現“雙向選擇”……當改革步入“攻堅期”“深水區”,站在更高起點上的“放管服”改革次第展開。

在這扇“窗”,開放的中國放眼全球。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座千年不衰的港口城市,開放是深入廣州城市骨髓的基因。1983年,內地首家涉外賓館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沙面建成開業,若干年後它被稱為我國“改革開放地標”之一。彈指間,曾助推無數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素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已走過六十載歲月。從去年的《財富》全球論壇,到今年閉幕不久的世界航線大會,再到明年的世界港口大會,發力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廣州正不斷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在這座城,奮鬥的芳華永遠十八。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的人民朝氣蓬勃,奮鬥的城市歷久彌新。廣州在改革中破繭,在開放中成長,在奮鬥中蝶變。去年,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組織GaWC公佈2016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廣州首次入圍Alpha-級,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而站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交匯點上,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施瓦布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廣州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佳實踐地。

……

我們登高回望,殺出一條血路,敢為天下先,再向虎山行。

我們抖擻精神,新時代新徵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對廣東提出了“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明確“廣東既是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8月12日,在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召開前,省委書記李希作出批示,要求廣州紮實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上新水平,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勇當排頭兵。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廣州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著力建設國際航運、航空、科技創新三大戰略樞紐,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從更高層次、更大格局謀劃推動廣州發展,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改革試驗的田

2018年9月,在熱火朝天的機械轟鳴中,一座全球頂級製藥工廠在廣州中新知識城現出雛形——總投資達22億元的百濟神州生物藥項目逐步揭開神秘面紗。它的特色是“KUBio模塊”,像積木搭房子一樣把上百個定製模塊重新組裝為一座複雜的工廠。無論是縮短建廠週期還是靈活定製藥物的能力,這種模式相較於傳統制藥工廠都有獨特的優勢。

這座落戶於廣州的“積木工廠”,反映的正是全球生物醫藥產業迅猛發展、各類先進製藥企業快速佈局勇拓市場的時代背景。估值萬億元級別的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市場尚在不斷擴大,中國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交匯,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在內的多個先進製造業正在湧現著大量時代性的機遇——這是中國的機遇,更是廣州的機遇。

敢想敢試敢贏,廣州一路生猛——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始終把自身放到國家大局中確立發展定位、謀劃戰略舉措,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

40年來,在每個湧現出機遇的歷史關口,廣州從來不憚於“第一個吃螃蟹”。從改革開放初期率先進行價格闖關、推進流通體制改革、鼓勵非公企業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依託開發區建設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再到90年代率先在全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今自貿區發展中形成的391項改革成果有121項經驗在全國、全省複製推廣……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廣州綜合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GDP總量由1978年的43.0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1503.15億元,人均GDP從907元到突破15萬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1.09:27.97:70.94,第三產業比重首次突破70%……這正是一次次銳意改革自我、一次次把握住時代機遇所取得的成就。

製造智造創造,廣州謀篇佈局——

近年來,廣州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按照“全球視野、全國領先、支柱培育、多元支撐”的思路,重點發展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堅持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不斷完善智能裝備、現代造船、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電氣設備等高端製造業產業鏈條,一批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快速成長壯大,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推動“廣州製造”向“廣州智造”“廣州創造”轉型升級,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廣州以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為突破口,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此前連續3年獲評中國“機遇之城”榜首;推動市場準入從以正面清單為主向以負面清單為主轉型,出臺《關於將一批市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區實施的決定》,2011年以來,分9次下放市級事權521項;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試點,深化“證照分離”、綜合執法等改革,政府審批事項從2700多項減少到191項、精簡率90%;開展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出臺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20項重點措施,推出支持“民營經濟20條”,讓民營與國有、內資與外資、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之間獲得平等發展機會……

銳氣朝氣勇氣,廣州矢志向前——

總部位於廣州的瑞松科技,其機器人技術與系統集成綜合能力目前在中國位居前列,除了工業領域外,在民生工程中也提供了諸多的典型案例:廣州塔、廣州白雲機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這一串由瑞松提供智能焊接工藝技術方案參與建設的項目名字,是這個“第一”地位的最佳註解。

“回顧經歷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走過典型的‘貿工技’三步發展的過程。”瑞松科技創始人孫志強說,每一步的精準落腳,都離不開自主創新的強烈渴望。城市的營商環境與創新環境對他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決策因素。近年,廣州明晰通過“IAB”計劃,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機遇和黃金窗口,在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新舊動能轉換“接力跑”中,方向明確,步履穩健。

創業者的信心不僅折射出廣州改革營商環境帶來的良好預期,更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廣州的實踐表明,改革二字不僅意味著制度的優化,更是一種精神的確認:改革是一場以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的攻堅戰役,唯有保持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大膽創新的勇氣,才能攻堅克難,開創新局。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上,廣州仍大有可為。

開放中國的窗

1983年春天,一座美如夢幻的白色建築,在三江交匯的白鵝潭邊誕生。這座中外合作建成的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被譽為“改革開放地標”的白天鵝賓館,為當時的廣州人,甚至是中國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透過這扇窗,高貴的“白天鵝”出人意料地“飛入尋常百姓家”。當時,國內的涉外酒店都是“閒人免進”,唯獨這座五星級酒店“四門大開”,讓普通市民免費參觀。踏足賓館的遊人絕對不會錯過與標誌性景觀“故鄉水”合影留念的機會,這也讓白天鵝被譽為當時中國最親民的五星級酒店。

開業30多年來,白天鵝賓館與這座城市一同成長,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新形象的一扇窗口,白天鵝賓館也接待過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內的4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振翅高飛的白天鵝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廣州這座城市開放與創新的真實縮影。

在中國開放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廣州是一座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城市。以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為標誌,從1979年在全國開創中國酒店業引進外資先河,到1984年被批准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隨後設立廣州開發區,再到2012年和2014年先後獲批南沙國家級新區和中國自貿區(廣東)南沙片區……廣州的開放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這一偉大曆程不僅是中國開放發展的有力見證,更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生動寫照。

沿著珠江河畔一路東行,琶洲島是“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的所在地,廣交會每年春秋在此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雲集於此,新時代的開放故事,在此續寫。

哈利·賽亞丁是華南美國商會會長,他的辦公室就坐落在琶洲大道東的國際採購中心。望著窗外拔地而起的高樓,這個與廣州結緣20多年的美國人感嘆,曾幾何時,他所在的這棟樓還是琶洲幾乎絕無僅有的高層建築。哈利回憶,1992年第一次參加廣交會,那時由於廣交會場館緊張,很多供應商將攤位直接擺到了東方賓館和中國大酒店的宴會廳裡。

“廣交會搬到琶洲展館後,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他看來,如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通過廣交會的窗口,為世界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1993年,我曾在東莞辦能源廠,那時候要從海外進口很多設備,請來國外的技術人員和專家培訓中國員工。而在近20年後,我在菲律賓開設的能源項目,則由中國公司負責建設,找的是中國專家,購買中國設備。”

廣交會被認為是外貿進出口平臺的一面旗幟,也是觀察見證“廣州速度”的窗口。1987年到2017年的30年間,廣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66倍,出口商品從最初的土特產品、中低檔工業品為主,到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去年廣州在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開放的窗口越開越多,合作平臺“步步高”——

如果用六個字概括廣州的對外開放,那就是“引進來,走出去”。截至目前,廣州吸引了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前來投資創業,累計3萬家外商投資企業在廣州落戶,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超過850億美元,29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設立921個項目。“走出去”更加積極主動,廣州企業投資遍佈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44家企業在海外從事研發業務並設立研發中心,2017年廣州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新增投資項目3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16.2億美元。

自1984年廣州獲批沿海開放城市和在黃埔設立廣州開發區,經過30多年來發展,初步建立起大灣區—功能區—自貿區的多層次開放合作平臺體系。廣州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空港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長為標誌性的對外開放發展平臺,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生物島、國際金融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一批新型國際合作平臺迅速崛起。

開放的列車越開越快,灣區發展“加速度”——

“嗚——”一聲汽笛長鳴,1979年4月4日,中斷30年之後的首列廣九直通車準點從廣州站駛出。對於剛剛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尚在萌芽階段的中國來說,這條178公里長的鐵路,成為內地與香港之間經濟互動的“親緣”。中國這列“東方快車”在對外開放的軌道上晝夜不捨,滾滾疾馳了近40年後,終於迎來大升級、大提速。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全線正式開通運營,廣州南至香港西九龍高鐵最短運行時間僅47分鐘,粵港之間進入“超級直通車”時代。

要建設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需要世界級的航空、航運樞紐支撐。廣州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當仁不讓要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白雲國際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6584萬人次、航線覆蓋全球220個航點,居國內第三。廣州港開通集裝箱航線197條、通達全球200多個港口和城市,貨物吞吐量、集裝箱量列全球沿海港口第五、第七位。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拉近世界“朋友圈”——

作為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廣州襟山臨海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嶺南人強悍堅韌、勇於冒險、開拓進取的性格。廣州既向世界打開大門,也主動出擊,登上國際舞臺展示魅力。剛剛過去不久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第4度迎來“廣州之夜”,而此前一週,廣州才剛剛主辦了被譽為全球民航界“奧運會”和“世博會”的世界航線大會。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航線大會……廣州不僅組團走出去參加國際會議論壇,還作為主場承辦國際級高端會議。不僅政府官員主動“走出去”對接世界500強,還帶領本土企業到國際平臺亮相,讓世界認識廣州。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城市國際交往“朋友圈”從零星到眾多、從單一到系統,截至目前,駐穗總領事館62家,與全球70個城市、41個港口以及120多個區域性民間組織或機構建立友好關係。

永遠年輕的城

今年年初,廣州日報的社評文章《奮鬥的城市永遠年輕》走紅網絡,引發全國性共鳴。熱文“刷屏”的背後,人們看到的不僅是自己作為奮鬥者的身影,也是廣州這座城市永遠向前的奮鬥姿態。

40年來,廣州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誕生了一代代銳意進取的領軍人物。他們敢闖敢拼的奮鬥故事在嶺南大地不斷上演,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這座城市也報以奮鬥者們以開放的環境與公平的機會,讓他們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共享城市發展的紅利與福祉。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

當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84年的夏天,一部名為《雅馬哈魚檔》的電影誕生於廣州。電影淋漓盡致地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第一代個體戶的奮鬥故事,被譽為“改革開放的一張亮麗廣東名片”。

《雅馬哈魚檔》原作者、廣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章以武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之初,廣州率先開放了魚鮮、水果、蔬菜和三鳥(雞鵝鴨)市場,青年們領了牌照,紛紛在馬路轉角、窄街小巷設檔擺攤,大有春風撲面之感。正如章以武在書中寫到的,20世紀80年代初,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在南粵大地上,人們的價值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那時候,第一批個體工商戶開始在廣州創富,成為“最先吃螃蟹的人”。借鍋開小食店起家的容志仁、第一個領牌執業的陳興昌、開辦“何植記鞋廠”的何炳父子、長堤大馬路“勝記”老闆溫萬年……他們從曾經被人看不起的“街邊仔”個體戶到令人羨慕的“萬元戶”,以敢想敢闖敢幹的精神,大膽推動著改革的歷史車輪前進,推動了社會價值觀念的新變化。

這部充滿“魚腥味”的廣州電影,在北京試映後掌聲四起,當時,一些北大學子甚至感嘆“廣州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許多人看了這部片子後被點燃了追夢的心,從五湖四海奔往廣州。“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成為一時佳話。在這背後,正是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經濟的活力,讓無數渴望實現自身價值的人們投身到奮鬥的時代浪潮中。

八方夢想家,廣州創業去。

“我經歷過做汽車的每一個階段,從最基層的員工做起。”1978年底,18歲的曾慶洪進入廣州汽車修理廠,成為了一名汽車修理工。在廣州汽車工業摸爬滾打近40年的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先生見證了廣州汽車工業的成長。從最初“廣州標緻”資不抵債,廣州人的汽車夢跌入谷底,到尋求對外合作重組廣州汽車,廣汽在“廣州能不能搞汽車工業”的質疑聲中迎難而上。隨著1999年3月第一輛雅閣下線,廣汽以幾乎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到2017年,廣汽集團產銷已經突破200萬輛。

1995年,24歲的青年丁磊從寧波南下廣州,2年後創辦網易,寓意讓上網變得更容易,僅僅5年後,網易就成為中國首家實現盈利的互聯網公司。丁磊說:“網易在廣州已經21年,我1997年在廣州創辦網易,從零起步,是這個城市包容我,給我機會。”在他看來,廣州的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讓每個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取得成功。

比丁磊早一年到廣州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來到廣州,帶領團隊開發出“連接一切”的微信。如今,位於海珠區的TIT創意園至今仍作為微信的發跡地,向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全面輻射。鮮少公開接受採訪的張小龍,雖未表露過對廣州的情感和評價,卻用行動證明了一切——在廣州一待就是24年。

“這是這個時代賦予廣州特有的機遇。”2009年,決心創業的廣州青年黃灼發現,中國強大的硬件產業鏈如果跟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會產生強大的化學反應,形成一種新的“物種”——智能硬件,從而打造萬物互聯的世界。而處於珠三角、坐擁良好硬件製造產業環境的廣州,提供了物聯網創業絕好的機會。此後,黃灼和團隊創辦了“機智雲”。經過近10年的發展,機智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平臺之一,服務覆蓋200多個國家。

初心不曾改,奮鬥最精彩。

奮鬥,不僅僅是青年人的代名詞,早已家喻戶曉的院士們同樣保持著年輕時的初心,敢於競爭,容得下失敗,方能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年逾八旬80歲的院士何鏡堂沒有選擇頤養天年,如今依然在建築設計一線“拼殺”。從上世紀80年代的廣州歷史文脈起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到新中軸線上的地標建築西塔,都是他的手筆。

“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不斷創新和超越自己。”比何鏡堂還年長兩歲的鐘南山院士也從未停止在醫研道路上跋涉前行,他笑稱自己為“80後”,當聽到鼓勵院士專家創業的呼聲,他再度從零起步,成為一名創客,與眾多普通創業者一起,在廣州創交會打響了“鍾南山團隊”的招牌,為的就是實現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的渴望。

從何鏡堂、鍾南山,到曾慶洪、張小龍、丁磊、黃灼,他們以自己的奮鬥人生,活出了廣州人的精氣神,也塑造了這座千年商都始終年輕的活力密碼。這背後是,廣州落實“1+4”人才政策,實施積極的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機制,開創突出以人才集聚引進項目的招商4.0模式,在科技項目中建立寬容失敗的制度保障,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形成開放、自由、寬鬆的創新生態。如今,一批有夢想的人正上演著新一輪的廣州奮鬥故事。

40年改革開放,40年篳路藍縷, 40年非凡成就。一路來,廣州始終保持著奮鬥者的姿態,不斷衝破束縛,擁抱創新。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州將立足於世界級大灣區和城市群建設加強戰略謀劃,在拓展領域擴大開放中培育引領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這座城、這些人,一路奔湧的澎湃心潮已累積40年改革開放的勢能,在追逐偉大夢想的新時代,這份壯志豪情更將一往無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魄力十足的新動能。

中心工作室 出品

統籌:畢徵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石善偉、餘駿揚、吳城華、申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