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能夠成就人生的高度,真離不開他的母親啊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能夠成就人生的高度,真離不開他的母親啊

提到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想必大家都能背誦他那膾炙人口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崇尚自然,安貧樂道,憤世嫉俗,與世無爭,很受後人推崇。曾任一些不太重要的職務,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而他的曾祖陶侃,則截然不同,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而是積極主動的尋找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終成一代名臣,東晉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去世後獲贈大司馬之封譽。在魏晉幸南北朝那個注重門第高低的年代,他能成功達到上層,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也是一個後人常常談起的勵志故事。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能夠成就人生的高度,真離不開他的母親啊

陶侃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陶侃搬磚,他常常是早上把磚從屋子裡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天天如此,不知疲倦。人們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自己閒慣了,將來如朝廷召用時卻沒能力勝任,故此時時鍛鍊,不敢懈怠。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能夠成就人生的高度,真離不開他的母親啊

另外像陶侃惜谷的故事也出現在課本上了,有次他外出巡視,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你要)用這來做什麼呢?"那人說:“走路時在路旁看見的,隨便揪一把玩一下罷了。”陶侃改變臉色大怒說:“你不耕田,卻去盜竊人家的稻穀!就沒有憫農之心嗎?”然後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後鞭打他。雖然身份變了,但他仍不忘關心人民的疾苦。

陶侃幾次平定叛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

陶侃能夠成就人生壯志,一方面是他個人的精誠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他母親的教育和指引。

在他還年輕的時候,鄱陽郡名士、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他母親於是剪下自己的長髮換來了幾石米和酒菜,又拆了另一間草屋的柱子當柴燒,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範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範逵很感動,後來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後加上自己的努力,終於被委以榮任重任,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報負。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能夠成就人生的高度,真離不開他的母親啊

陶侃少時家境貧寒,父親病後,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後為他在縣裡謀到一個小吏的職位。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罈鹹魚,但母親沒有吃,卻給他原樣退回去了,還寫信責備他不該貪私,這深深教育了陶侃。

有這樣識大理、有膽識,,還帶點懂戰略格局的母親,他的兒子能平庸得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