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湖南湘潭自古有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歷經千年風雨,綿延至今不絕。古老的造船技藝和厚重的河運文化相得益彰,而湖湘人的拼搏和霸氣則在龍舟賽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每年龍舟賽事主要靠民間力量自發出資操辦,到了今天,那些鐵桿愛好者正在漸漸老去。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15年9月5日,暴風雨後的湘潭窯灣老街和寬闊的湘江港灣。湘潭瀕臨湘江,湘、涓、漣水匯聚在壺山腳下形成了一個天然港灣。早在宋代,湘潭街市便沿江而建,綿延十餘里;到了明初,街區就劃分為十八個“總”,即沿湘江從東到西將街區分為一總至十八總。九總到十八總的地名一直延續至今。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史記東晉名將陶侃在湘潭望衡亭附近屯過兵,並在江邊建有“望嶽”、“釣魚”二亭。2007年6月19日,天高氣爽,登上湘潭十八總望衡亭,波濤洶湧的湘江一覽無餘。每年端午節,望衡亭成了湘潭人觀看龍舟行河、比賽的最佳地點。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8年05月25日下午,十六總碼頭上的人們正在吊運新中山號龍舟下水。在水運盛行的年代,湘潭各碼頭和商會為了顯示經濟實力,祈求風調雨順、人興財旺,端午前會籌集資金修補龍舟或打造新船,積極組織社團人員參加龍舟競渡。正是數百年的河運文化孕育出充滿霸氣的龍舟文化。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每過農曆四月初五,湘潭各碼頭就開始造舟修船。修復變形的舊船要十天,造一艘新船需兩個月。2005年5月初,九總碼頭成立了龍舟委員會,開始準備一年一度的龍舟賽事。九總龍舟有著勇猛頑強的品性,只要河裡有了它的身影,那年的比賽一定會精彩刺激。

2008年5月10日,窯灣人在古老的唐興橋旁建造新船。湘潭傳統龍舟長20餘米,最寬處2米多,可乘水手50餘人。船體分為鵝峰、代橈、油叉、緞旗、鼓倉、道漿6個區域。如今能造這種大龍船的師傅越來越少,做一條新船要兩個多月,工錢和材料費加起來超過7萬元。造船需要的釘曲很難買到了,湘潭只有一位老鐵匠還在生產一點。一條龍船要80公斤釘曲。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6年5月19日,端午節前半個月,湘潭窯灣老街的露天茶館裡已經開始聚集龍舟愛好者,他們都普遍上了年紀。近十年來,湘潭傳統龍舟修造和參賽主要靠熱心人士捐錢、捐物、老街居民出力來維持。湘潭已經缺少對水手、教練、領隊的系統專業的培訓。郊區河邊的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沒有興趣參加賽事。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5年5月中旬,湘潭市平政路九總碼頭龍委會的張瑞祥(右)在龍舟下水前安裝船頭上的“臉子”,湘潭老人把它稱為“水梟”。“臉子”是每艘龍舟的特殊標牌,傳說在江河中可以驅災辟邪。每條龍舟的“臉子”各不相同,與各碼頭祭拜的圖騰和廟宇有關。窯灣金鳳廟的龍舟是鳳頭,張家碼頭的是虎面,九總扶康號是龍臉等。

2005年5月25日上午是九總扶康號龍舟下水的好日子。龍舟世家陳琪老人特意請來和尚開光祈福,保佑平安如意。平政路上的老人們個個嬉笑顏開,鞭炮聲、賀喜聲充滿了街頭。人們用最傳統的方式共同祝願初夏的河街風調雨順,碼頭上人興財旺。

2005年6月5日,十八總將一艘用了多年舊龍舟重新修補,下水競渡。老標師陳紹林高聲宣讀龍舟祭文,拋灑五穀,將一支鴨子象徵性地殺了一刀後拋向河中。湘潭龍舟在比賽前要殺豬宰羊祭河神,開光點金安龍首,祈求風調雨順,保佑龍舟隊伍一帆風順、旗開得勝。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9年5月18日,湘潭市龍舟協會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正式掛牌成立。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屠宰三生祭祀河神,並舉行了盛大的龍舟下水行河儀式。這一天成為了湘潭老街喜慶的日子。近千名龍舟愛好者聚集在十六總碼頭觀看揭牌慶典盛況。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5年5月29日,傳奇龍舟工匠林少奇帶領水手們準備登上中山號新船出港遊河。1983年,林少奇參與打造的倉門前碼頭“張老虎船”與關聖殿碼頭“關老爺船”比賽,以絕對優勢大勝。在到達終點後,“張老虎”快速調頭圍著“關老爺”劃了一圈,上演了驚險的“快舟穿鼻”。慘敗的“關老爺船”被自家人抬上岸後大卸八塊,林少奇從此名震湘江。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每年端午節前一個星期,湘潭經常可見龍舟隊伍遊街活動。狹窄的街道被看熱鬧的人群擠得水洩不通。長長的隊伍穿行在大街小巷,處處充滿了節日氛圍。2005年05月29日,十六總中山號新龍舟隊伍穿行在古老的平政路上。

2009年05月18日下午,湘潭龍舟協會成立後舉行了隆重的祭河神、搵龍鬥等民俗活動。如今組織一支參賽隊伍需要修船、服裝、餐飲、購物、津貼等開銷約5~10萬元。最困難的是在本碼頭社區找不到得力的參賽隊伍。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去外地聘請專業龍舟運動員。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5年05月,經過兩個月努力,十六總終於打造出了一艘嶄新的龍舟。40多名身著統一隊服、威武強悍的水手在震耳欲聾的鞭炮、鑼鼓聲中把船劃出了港口,新船緩緩進入湘江碧水之中。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以後,湘江裡經常看見新下水的龍舟訓練水手。各碼頭會擺出香案迎接來往船隻。船上的“標師”會對鄰船高聲“贊標”,口才出眾的“標師”能化金戈為玉帛,把對手結為好友。標詞這樣說道:“兄弟碼頭來捧場,友誼第一不能忘。湘江賽舟顯身手,我們永遠是朋友。”。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周贊坤是十八總碼頭最有號召力的老人。他參與了湘潭40多年龍舟比賽活動。年輕時主要負責龍舟比賽現場的安全保衛工作。1976年他帶頭支持群眾造龍船、搞比賽還影響了入黨轉正和提幹。他退休以後每年都會牽頭組織隊伍參加端午節龍舟比賽活動。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從農曆四月二十五到五月初五,湘潭大江小河兩岸經常是人頭攢動,觀看龍舟行河、訓船、接舟、贊標等熱鬧場面。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5年6月端午節,六艘傳統龍舟下水比賽。從楊梅洲到三大橋4公里河道上,三十多艘龍舟排成了長龍。吆喝聲、鞭炮聲組成了激烈的比賽進行曲。在湘江裡比拼了22年的小東門文星號老龍舟不減當年勇猛,主動挑戰彪悍的九總龍舟。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數萬群眾冒雨觀看比賽。各碼頭為了顯示實力,組織人員在岸邊吶喊助威,同時把助威隊伍拉到了大貨船上,跟在龍舟後面搖旗吶喊,鼓勁加油。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安排在最後比賽的文星、九總兩條龍舟劈波斬浪,昂首疾進。兩船百餘人齊心協力劃出的浪花、飛馳的身影、飛舞的隊旗、響亮的號子、威武的大槳構成了一幅奮力拼搏的畫卷。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鼎盛時期,湘江河面上曾同時有四十多艘傳統龍舟同場競技。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張瑞祥和雷友根兩名舵手帶領下,九總龍舟劈波斬浪,領先文星號率先衝過終點,拔得頭籌。九總碼頭頓時沸騰起來。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5年6月,中山號龍舟在端午節比賽裡取得勝利,十六總老街到處燃放焰火,鞭炮齊鳴。慶功晚宴開了一百多桌,電影、花鼓戲輪番上演,熱鬧的場面持續了四天。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8年06月,未能奪冠的唐興橋新龍舟疲憊歸來。賽後,勝者風光瀟灑地狂歡幾天,輸者則默默把龍舟抬回碼頭,各自回家休息。人們在快樂與悔喪中重新思考未來,聚集新的力量,等待再次比拼。這是龍舟比賽的魅力所在。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近幾年,龍舟參與者越來越少。2011年6月端午節下午2點,楊梅洲龍舟比賽出發報名點只有2艘國標龍舟前來報到。湘潭市龍舟協會秘書長潘元振站在暴雨中焦急等待其他隊伍的到來。最後只有湘潭縣河口鎮“沙泉1號”和“沙泉2號”兩支船隊參加了傳統龍舟比賽。他們來自同一個村,隊員以中老年人為主,連村支書都親自上陣。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06年端午節前,湘潭九總碼頭的龍舟愛好者們徹夜不停的修造龍舟。家住老街的孩子們開心玩耍著旱地龍舟遊戲。如今,老縣城、九總、十八總、窯灣社區等地段有了新規劃。那些存放龍舟的土地即將建成一座座高樓大廈。

2015年6月17日,湘潭九總碼頭的老龍舟停放了兩年之後再次下水,孤單的龍舟劃過高樓林立的河東新城地段。這年參加端午比賽的傳統龍舟只有4支。湘潭在城市發展變遷中已經淡化了碼頭文化,青年一代的生活與事業發展遠離了江河,老一代人已經沒有能力參加龍舟比賽活動了。

湘潭龍舟 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

2015年7月27日,夜幕降臨,湘潭市大埠橋碼頭上的老人划著陳舊的木船飄浮在湘江上納涼休息。往日湘江裡那扣人心絃的龍舟吶喊猶在耳畔。作為湘潭精神象徵的龍舟習俗正日漸式微,希望龍舟傳奇不會成為絕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