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王羲之《遠宦帖》草書(摹本) 縱24.8釐米,橫21.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大意

看到你另外來的信,問候起我家裡的大大小小,甚為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你同時亦多關懷,都常通信嗎?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為了病危搶救常擔憂。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墨跡本,無款,為唐人摹本。書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趙佶瘦金書籤。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此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十七帖》、《淳化閣帖》、《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等均有摹刻。


《遠宦帖》是王羲之的一通尺牘。信中王羲之對周撫及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關於帖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中的“武昌”之意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是:“武昌”指陶侃。陶侃(257年至332年)於其晚年,即330年(咸和五年)時鎮守武昌,周撫即於此時至武昌,後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右軍於332年(咸和九年)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故此一書信當在其前後所致周撫者。


另一種觀點是:“武昌諸子”是指在武昌的同僚。“武昌諸子亦多遠宦”,這是懷念舊友的話語。王羲之於公元334年(晉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為徵西府參軍,當時同僚,有殷浩、孫綽、王興之等。周撫因於公元332年(咸和七年)失守襄陽奔武昌,正免官賦閒。因此王羲之與周撫多交往。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省別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具足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下小大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問為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慰多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張念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足下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者(諸殘)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子亦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足下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兼懷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數問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不老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疾篤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救命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粗平安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知足下

武昌、平安——王羲之是這樣寫的

情至


《遠宦帖》草法以簡約為主,雖間有縈繞,亦簡略不繁。粗看字字獨立,一字一態,細賞則組合呼應,變化微妙,如首行之“省別”二字墨重筆連,第三字“具”,筆雖斷,意相連,三字構成一組合,“足下”二字筆劃極簡,成一組,“大小”橫向取勢,成一組,“問”字,橫向獨立,承上啟下,與“為慰多”三個縱向字順利轉換。王羲之利用字組、字間、字形及筆劃的輕重變化從容地寫完了第一行整行,定下了整件書作的基調。如果說首行字墨飽筆重為特徵,從第二行起,開始有輕重的顯著變化,跳躍而極富節奏感,從容中,顯現出書寫的歡快節律,如妙曲之悠揚婉轉,凡重音者如“懸情”、“遠宦”、“兼懷”、“並數問”、“婦頃”、“餘粗”等,如天女散花,撒落其間,顧盼生姿,跌宕自然。


若首行有端莊之態,則二行活潑、三行瑰麗、四行老成、五行內斂、六行意猶未盡,觀其布白,神閒氣定,左右盤桓,一路悠閒自得,可謂一字有一字之容,一行呈一行之態,極盡變化。品之如吟律詩,平仄合韻,悠揚起伏,其意深遠。王羲之作品之所以奪人心魄,不僅在於其豐富多變,更在於他隨興所至地將這諸多的變化統一於晉人的風雅之中,和諧自然,大美不言。


《遠宦帖》的新意,正在其出入古今,遊刃有餘,使新體不失古意。晚年的王羲之書藝以至化境,他不可能一板一眼地去寫章草,但他在章草上的深厚積澱又不斷地從腕下泛起,從舊的體式中發掘出新鮮的因素,形成一種古今交融的形式,這正是王羲之的高妙之處,他的作品是經典,他的創作方法也給我們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