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新人群、新技術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甚至以前做過的、沒跑通的商業模式有了新機會。

本文共計5376字,閱讀時間7分鐘。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原創

記者 / 張姝欣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煒,受訪者供圖

“他能在公司的關鍵節點給出重要支持。”劉強東曾如此評價周煒。

投資京東的時候,周煒在一家全球與紅杉齊名的頂尖風投機構KPCB,擔任中國主管合夥人。

與劉強東簡短交流後,周煒決定在投委會上全力推進投資京東。案子推進比預想中艱難,一再堅持才最終爭得了投資機會。劉強東回憶說,後面其實已經是京東在挑選投資人了,更多地是處於對周煒的認可,所以才選擇了KPCB。

2017年4月,他一起工作多年的完整TMT團隊的原班人馬一起創建了“創世夥伴資本”。在其早期投資的公司中,已經有近三分之一成長為獨角獸及百億級公司,其中包括宜信、京東、啟明星辰、喜馬拉雅、融360、探探、一下科技等明星項目。

創世夥伴資本在一年內,完成了30億人民幣總規模的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募集,投資項目中,京東數科估值已超200億美金,玩咖歡聚快速成長為獨角獸,並於6月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早期投資一般只有3-6個月的窗口期,如何同時兼顧速度、覆蓋率和準確性,每個基金的做法都不一樣。周煒堅持用“圍獵法”做投資,先提前發掘確定近期投資方向,然後全體團隊去研究該行業和覆蓋公司,找到行業最關鍵的兩三個要素,選出最匹配的公司和團隊。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方向比選擇項目更重要”,在他看來,公司的商業模式可以調整,關鍵看行業的發展空間、團隊的市場判斷力。

如今,他正在急速變化的TMT領域,圍獵下一個百億公司。


收割“京東系”


做早期投資,不要把公司發展看得靜止不動,而要看做大的機會,優秀的團隊永遠都可以隨著市場不停的調整商業模式。

尋找中國創客:推了三輪京東的投資,終於爭取到D輪的席位。從盈利能力看,京東未必是個好公司,為什麼到了D輪也要進?

周煒:我投資了京東之後,很多人就不停地質疑京東的商業模式、盈利能力。我覺得有些事情跳出來想就比較簡單,公司發展過程中,商業模式可以調整。但問題在於中國會不會出現一個像亞馬遜一樣大的電商公司?結論是會。既然如此,投京東就變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尋找中國創客:所以你認為京東有能力通過業務調整,提高盈利能力?

周煒:

不要把公司的發展看成靜止不動,而是要看其做大的機會。實話說,我覺得有一些券商和後期投資人對業務模式的理解過度專注於現階段和細節,沒有把公司當作在快速成長的個體。當然,公司未來能不能變好取決於團隊的調整能力,優秀的團隊永遠都是可以隨著市場不停的調整,這點我看好劉強東。

尋找中國創客:怎麼看待京東現在的發展?

周煒:京東的基礎是紮實的,構建的壁壘也足夠高的,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追不上。當然,新的社區電商也會使得阿里京東發展產生影響。

尋找中國創客:創世夥伴資本創立之初就投資了京東數科(原京東金融),敲定投資的過程是怎樣的?

周煒:只要價格合理,投資京東數科是一個不用想的過程。創世夥伴的投委會都在本地,熟悉中國市場,敲定過程比之前快了非常多。我們認可之前投資的京東,也認可京東數科的CEO陳生強。他是京東之前的CFO,也是我在金融科技公司創業時的同事,他對金融本質的理解比一般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深很多。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京東數科的CEO陳生強

尋找中國創客:除了京東,BAT是否已形成明晰的金融科技路線?

周煒:目前沒有看到百度形成清晰的金融科技路線,但阿里和騰訊已經非常明確地抓住了支付場景,並構建起了很高的技術壁壘。在中國,支付寶、微信的作用早就超過了VISA。

阿里、騰訊做支付,核心差別不在於技術,而是用戶入口。一開始,阿里抓住了電商做支付場景的優勢。而如今,微信藉助社交產生的高頻次使用習慣產生了更多交易,可以說社交型產品贏了純交易型產品。

“圍獵”TMT


P2P模式剛起步時模式很漂亮,通過技術改變原有現金流通的路徑,屬於結構性創新。現在因為行業不規範P2P被汙名化,跟區塊鏈很類似。

尋找中國創客:在創新金融領域,你有何投資偏好?

周煒:第一,CEO要有至少一半的金融領域工作經驗,而不是純粹的互聯網背景。我們希望創始人尊重金融的本質,純跨界很危險。第二是公司的商業模式能夠隨著時間增加價值,而不是逐漸被各方擠壓。所以基本上資產類的金融項目我們都不碰,偏愛技術類、平臺類的商業模式。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尋找中國創客:你投出了國政通、宜信、融360,新基金又投資了冰鑑,是看準了創新金融領域哪些“拐點”?

周煒:國政通是我投的第一個項目,也是KPCB在金融領域投資第一筆投資。我當時觀察國內創新金融還沒起步,未來必然會有大發展。純支付的創業公司很難做大,徵信在中國缺失,而國政通利用大數據解決了這個問題。

2009年投資宜信,是因為P2P模式剛起步時模式很漂亮,不是簡單地線下業務線上化,而是通過技術改變原有錢的路徑,屬於結構性創新。現在因為行業不規範,P2P形式被汙名化,這點跟區塊鏈很類似。

選擇融360是隨著金融產品的供給呈量級增加,產品與人如何匹配成了痛點,融360就是通過AI技術來解決。投資冰鑑科技也是看到徵信還具備巨大的市場空間,其採用的AI新技術,在模型創建上有新機會。

尋找中國創客:創世夥伴資本投資TMT領域早期和成長期,但TMT範圍很廣,如何在系統性地找機會?

周煒:我們在2010年形成了“圍獵”式的投資方法,就是團隊所有人投入全部時間精力判斷最值得投的行業,總結出行業規律,再挑出一家進行投資。所有人撲進一個行業,集中見創業者和行業人士,學習速度會非常快。

至於對行業“拐點”的判斷,一方面是基於團隊在全球頂級風險投資機構的工作和個人創業背景,使我們同時具備敏感度和對中國大趨勢的瞭解。例如,我們當時關注音頻,並投資喜馬拉雅是因為,當時,手機硬件足夠支撐所有的應用;而流量雖然很貴,但各個運營商都宣佈要降價,也就滿足富媒體內容爆發的要素。

新基金圍繞新技術和新人群兩個投資核心,重點佈局了AI大數據、文娛內容平臺、教育、社交。

尋找中國創客:以喜馬拉雅為例,挑中行業後如何選項目?

周煒:音頻行業當時還是以UGC為主,但我們自己定義了一個新詞,叫SPGC(半專業內容生產者),以業餘翻譯者組成的美劇字幕組為代表,做得甚至比專業的還好。我們認為應該找到這樣一群人來創建優質音頻。

精品內容想要持續,就需要持續的聽眾。當時,大多數音頻創業公司都是通過廣播電臺獲客,但我們認為內容時效性太強,和專業電臺合作,創業公司內容議價能力比較低。但SPGC可以用分成方式合作,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喜馬拉雅在業內只是第4、5名,但跟我們對行業的判斷一致。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尋找中國創客:未來TMT領域還有哪些機會?

周煒:新人群、新技術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甚至以前做過的、沒跑通的商業模式都有新機會,我們將以此為切口關注TMT領域。

新人群帶來消費習慣的改變,在教育領域,VIPKIDS其實是將以前沒跑通的PC在線教育又做了一次,成功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對在線教育的付費意願更強。同樣地,很多人覺得淘寶、京東做得那麼大,做電商沒機會了,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通過迎合消費者習慣,短期獲得很大的市場份額。新基金投資的喜馬拉雅、悅跑圈、租租車、門牙、動次等的飛速發展都是受益於新人群的紅利。

新技術可以重塑生態,比如之前機會不大的支付領域,未來或許通過區塊鏈技術,創業公司擁有和銀行、互聯網巨頭的競爭機會。基於這個判斷,我們也新投資冰鑑、玩咖歡聚、先聲教育和酷哇機器人的新技術項目。

上市破發不影響項目本身的好壞

好公司是大家離開了它會覺得難受,競爭對手很弱,沒有特別好的可替代選擇。

尋找中國創客:你投資的融360也在本次海外上市潮中上市,新基金投資的玩咖歡聚6月也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但不少企業破發,你是否感受到了市場的負面影響?

周煒:我認為這是站在Pre-IPO的角度談問題。很多被說“慘”的公司,目前的市值都是十幾億美金甚至更多,已經足夠讓A、B輪的投資機構賺回很多倍。從我這個早期投資人的角度看,這些公司雖然破發,但還是一個好項目,我很遺憾錯過。實際上,市場上絕大多數的VC都沒有在A輪投出過在上市後市值十幾億美金的公司。

尋找中國創客:一些公司上市後股價坐了過山車,有人評價這是在“割韭菜”,你怎麼看?

周煒:為什麼要把資本市場分割來看,上市和私募能有多大區別?實際上,上市公司的財務表現更透明,投資者有很多的信息可以參考,而在私募市場上,投資者作為個體,什麼都看不見。

很多人一聽說公司上市,就說是割韭菜,我覺得這個論調非常可笑,沒人逼你買。對公司在私募市場還是上市募資的選擇,我認為沒有必要負面揣測,好公司是有選擇的,爛公司才沒得選。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尋找中國創客:股價是市場給的公允價值,尚不能評價公司好壞,那該如何評價好公司?

周煒:股價不總是能反映出公司的價值。首先,股價的波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得是市場情緒,而不是公司的發展狀況。全世界的巨型互聯網公司,包括BAT都曾經歷過股價暴跌,網易都甚至差點退市。

其次,市值高也不代表一定是好公司。往前推4年,任何一個公司達到10億美金以上的市值都是巨大的成功。很多人被這兩年所謂烈火烹油的繁華景象給衝暈了,看不到幾百億就覺得這個公司不值錢或者發展得不行。

我認為,好公司是大家離開了它會覺得難受,競爭對手很弱,沒有特別好的可替代選擇。就像美國的亞馬遜和蘋果。

尋找中國創客:那早期投資階段的項目估值偏高嗎?

周煒:是的。過去三年市場非常不正常,早期項目估值明顯偏高,尤其是一些熱門前沿領域的初創公司,在非常靠前的輪次就達到了很高的估值。

這與市場上晚期項目估值過高,晚期投資的基金進不去,後期基金投資輪次前移有關。投資早期項目不是晚期投資基金的特長,可能一些基金給早期項目的資金過多,最後導致整體估值偏高。在今後的半年到一年,整個市場必然迴歸理性。

尋找中國創客:既然投資早期項目不是後期投資人的特長,VC和PE的投資特長分別是?

周煒:投資就像射擊,如果槍口有偏差,那麼越是遠距離射擊,最終距離靶心越遠。

以前一個項目上市的時間週期基本是7-8年,現在的進展會快些,你需要對市場和項目進行預估,要有足夠的想象力。所以,風險投資是藝術大於科學的事。而後期投資則必須要理性分析,要比對財務數據。

“雙幣運作”下,LP與創業者該怎麼選?

創業者不考慮上市地點,為求拿錢快而選擇人民幣是短視行為,海外上市時會面臨更大的麻煩。

尋找中國創客:你在創世夥伴資本就選擇用“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的雙幣運作方式投資,很多純美元基金機構也是如此,為什麼?

周煒:雙幣運行是中國特色,對於投資機構也是必然選擇。一些很本土化的領域,比如受政策監管的泛娛樂內容平臺,對於外資很敏感,要用人民幣投資。機構好不容易篩選出的好項目,因為手裡沒有人民幣就只能錯過,我們過去就有非常多這種例子,非常遺憾。

尋找中國創客:雙幣運行是否會影響原有的投資風格?

周煒:機構可以選擇兩個幣種,但是要有側重。基金的退出週期會影響投資風格,美元基金常見的是以10年為週期,人民幣基金更多的是年限為5-7年的基金,偏早期、偏長的項目往往需要長週期的基金支持,這也是美元基金的風格。

創世夥伴周煒:上市就是割韭菜?這個論調很可笑|資本論

尋找中國創客:創世夥伴的投資風格是什麼?

周煒:創世夥伴整個團隊還是純美元基金的投資風格,這也與我們在全球頂級風險投資機構多年的工作經歷有關。既然我們不想因為做人民幣基金而徹底改變工作方法,我們就決定在人民幣基金募資時,跟LP溝通將人民幣基金週期也定為十年,這在中國市場很少見。

之前我們曾擔憂LP很難接受這麼長的週期,好在募資進展出乎意料的順利。這得益於團隊10年間的業績,也與整個人民幣基金市場的成熟有關。

尋找中國創客:除了對回報週期更有耐心,募資中你發現美元基金LP跟人民幣基金LP的風格有何不同?

周煒:美元基金LP對於GP的選擇更慎重,這點從數字上也能體現:在過去兩年,拿到規模性美元基金的新創投資機構,不超過十個。像中國過去幾年出現兩三萬家新機構,且都能融到人民幣的情況,在美元市場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他們很“挑剔”,但美元基金LP一旦選擇了你,也都更“慷慨”,他們通常會同時支持一家機構的兩到三支基金,也更淡定,他們不太關心單個投資項目的成敗,更關注整支基金的表現。

尋找中國創客:什麼項目適合投美元,什麼項目適合投人民幣?

周煒:投資人選擇幣種的前提是看公司的商業模式適合在哪裡上市。比如政策敏感性項目要拿人民幣基金,有一定市場規模但做不成BAT巨型公司的“小而美”項目,也適合在國內上市。

而做大平臺的中國公司,多是在海外上市。這類公司的特點是想象空間大,存在長期競爭,但可能很多年不盈利又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樣的公司最適合拿美金。像滴滴、蔚來,光靠人民幣基金根本活不下來。

尋找中國創客:創業者不考慮上市地點,為求拿錢快而選擇人民幣,在上市時會面臨什麼麻煩?

周煒:一些創業者因為人民幣基金不需要走各種審批程序,拿錢速度快,而不考慮公司以後適合在哪裡上市,我覺得很短視。海外資產結構轉化很費時間。我們去年二月投資的一個項目,當時因為沒有美元基金,用人民幣投,後來做資產結構轉化的審批花了一年半。

從今年起,這種轉化的審批很難通過,公司幾乎不可能將原有的人民幣股東轉到海外,那麼原來的股東只能被迫離開,公司再找美元LP接盤。整個過程需要創始人和早期股東一家家談判,不僅浪費時間,也失去了原有股東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