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这样炼成的

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这样炼成的

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这样炼成的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的真实呈现,还在于它对历史前车之鉴的揭示,让后来的执政者,吸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那么,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何人编撰?又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编纂出来的呢?这还得从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的新旧党争说起。

宋神宗年轻年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而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是宋英宗下诏成立的),除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书局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这段时间长达十五年。

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全部编纂完毕,此时的司马光已六十六岁了。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在《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呈进神宗皇帝。宋神宗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宋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高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建议“广开言路”。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并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当他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时,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夙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高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在有生之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他为《资治通鉴》耗尽了毕生精力。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后人流传。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奸臣蔡京为相时,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不管司马光在新旧党争中被新党如何贬损,但他的人品却是受人推崇的,他的伟大的《资治通鉴》却是永存的。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