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秘密一

读《资治通鉴》一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光曰: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

礼既坏,智力相雄。

三分晋国, 春秋成为历史,战国开始纷争。

历史的进程中,王朝更迭时,总不乏杀戮,涂炭的终究不过黎民。

司马光在执政方略上,与王安石是有冲突的,时代赋予了他们俩不同的立场,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只是激进与保守的冲突,两大家间的互相伤害,历史也证明了王安石过于激进的结果。

《资治通鉴》算是司马光被退休之后的发挥,被誉为帝王学术,在史实材料的选择方面毕竟做出了让步,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治国理政的正反面教材,无关内容一概摒弃,通过史实材料和司马光本人的论述,充分的展现一种帝王应有的气度与能力。

仁贯彻整个儒家思想,《通鉴》开篇,以智氏、赵氏继承人的选择问题,引发的三家分晋,论述德政对于社稷。

智瑶甚不仁,所有的优势都被自己亲手葬送,多么强大的政治背景,多强悍的个人能力展现,终无法改变沦亡的命运。楷模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难得,交往之间,有取有予,取适可而止,予则量能度才。

“智宣子卒,智襄子(这个智襄子就是智瑶)为政······智伯戏康子(韩康子)而侮段规······遂杀智伯(这个智伯也是智瑶),尽灭智氏之族。”(篇幅有限,没必要写全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原文)

强悍的能力与强大的背景固然重要,但这都可以在后天的经历中培养。

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共享共赢共同进步的角度。一件事情的亏损,对方也能感受到你做出的让步,后期肯定会有变通对应的弥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