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收款鏈平台,意味著什麼?

浙商銀行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收款鏈平臺,意味著什麼?

南京日報9月28日訊,浙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應收款鏈平臺,利用分佈式記賬、智能合約及不可篡改的特性,把企業的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

浙商銀行公司銀行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應收款鏈平臺上,企業可以辦理應收款的簽發、承兌、支付、轉讓、質押、兌付等業務,將應收款提前變現或在平臺上實現無障礙流轉。

應收款鏈平臺應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等創新技術,將企業應收款改造為電子支付結算、融資工具。應收款鏈平臺的應用首先可以幫助企業盤活應收賬款,將企業賬面的應收賬款改造成為支付結算、融資工具;其次通過企業使用應收款對外進行支付結算,減少現金流出;還可以通過增加持有期間的貼現收入和利差來增加收益。企業還可通過減少賬面應收賬款的方式減少新的負債形成,達到降低負債率、去槓桿目的。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總會收到各種訂單,另一方面也會因為上下游企業的各種原因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收賬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想擴大再生產,則不可避免地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金融機構如何盤活訂單以及各種形式的應收賬款,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記者日前隨浙商銀行在江蘇採訪瞭解到,商業銀行只要正視企業痛點,盤活存量資產,善於創新並控制風險,企業融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盤活應收賬款的意義

盤活應收賬款有著重要的意義。據雷鋒網瞭解,一直以來,除了現金和票據結算,企業大都採取賬期的方式延後支付,造成應收賬款佔比很高,影響資金週轉。以及,應收賬款有著難以防範操作風險和欺詐風險,容易形成壞賬。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6年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達12.6萬億,而金融機構和保理公司的商業保理業務量僅為5000億元,意味著盤活的應收賬款佔比不足4%,凸顯在交易環節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此外,“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由於風險控制難、操作繁瑣、效率低成本高等原因,僅在汽車供應鏈金融等部分行業廣泛應用。

引入區塊鏈技術研發新品

浙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研發了應收款鏈平臺,利用分佈式記賬、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把企業的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浙商銀行公司銀行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應收款鏈平臺上,企業可以辦理應收款的簽發、承兌、支付、轉讓等業務,提前變現應收款或實現無障礙流轉。

應收款鏈平臺推出近一年時間,截至8月末,浙商銀行幫助企業搭建平臺830個,平臺用戶3000餘戶,累計簽發應收款610多億元。

在此基礎上,浙商銀行還用資產證券化(ABN)的方式對接場外交易市場。8月17日,“浙商鏈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以下簡稱“浙商鏈融”)在上海清算所成功發行,金額4.57億元。“浙商鏈融”是浙商銀行發行的銀行間市場首單區塊鏈應收款ABN,以企業在浙商銀行應收款鏈平臺上籤發及承兌的應收款為基礎資產。

應收款鏈平臺的誕生,意味著其在探索應用方面又上了一個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