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之鄉滄州:由古至今的習武技擊之風!

武術之鄉滄州:由古至今的習武技擊之風!

古人有詠滄州詩:

渤海巖疆筆底收,

長荒名郡今滄州。

巍巍雄峙齊燕際,

北鎮京津居上游。

這首詩說的是滄州的地理形勢。滄州地瀕渤海,中貫運河,是京津門戶,水陸要衝,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兵災戰亂給滄州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再加上官府壓迫、地主盤剝,逼得百姓不得不練武自衛。這就形成了滄州地區崇俠尚武的民風。

武術之鄉滄州:由古至今的習武技擊之風!

古滄州位於今日滄州市東南四十華里處,現在人稱舊州。據說林沖就發配在這裡,現在已成平川,只有一個村落。從村外野地殘存的瓦礫看,甕城痕跡依稀可辨。武林中所說的滄州,實際上是指滄州市所轄滄縣、南皮、鹽山、青縣、孟村等一帶。

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 “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漢書·龔遂傳》中說:龔遂擔任渤海郡(滄州的前身)太守時,曾經張貼告示,令百姓“賣刀買犢,賣劍買牛”。這證明,早在先秦兩漢時,滄州地區已經習武成風了。到明清時,滄州更是拳場棋佈,名師輩出。《滄縣誌》曾記載說:“吾滄技擊之風,宿著於大河之北,白山黑水之間。”

武術之鄉滄州:由古至今的習武技擊之風!

由於自古以來滄州人民尊師重義,崇俠尚武,因此一些失意拳師、被緝劍俠、刺配軍犯、潰軍武士、少林寺雲遊和尚及逃僧,往往來滄州隱身,留傳武藝。如:“闖王刀”(又稱“五十三刀”)是明末李自成餘部流落滄州時傳授的;“青萍劍”是清末山東人楊棣園因避難到鹽山傳授的;滄州的通臂、劈掛、八極都是隱居的僧人傳授的。再加上各地拳師頻來滄州拜師會友,更使這裡成為武林豪傑薈萃之地,故素有“小梁山”之稱。滄州武林名宿層出不窮。他們的趣聞逸事,多少年來廣為人們所傳頌。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現在查到的拳法就有六合、燕青、通臂、劈掛、八極、太祖、華拳、查拳、功力、明堂、迷蹤、沙腳、綿掌、翻子、二郎、彈腿、洪拳、八卦、形意、螳螂等二十二種,真是群芳爭豔,異彩煜煜。器械有刀、槍、劍、戟、鞭、鉞、斧、剪、棒、鉤、螳、鐮、鏢、柺子、流星等,其中有些器械是外間少見的,如苗刀、象鼻刀以及相傳是竇爾敦傳下來的虎頭雙鉤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