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爲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文|途遠

孩子上學,免不了要報些個早教班,這不,寶爸寶媽們的話題就來了:

“我家寶寶給他報了一個奧數班,為以後奧賽打基礎,就是最近孩子不太願意學了。”

“我家那個不行,就是鋼琴才過四級,六級練不上去。”

“書法課孩子不喜歡,但是我還是讓他每天去練習毛筆字”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坐在旁邊的我被問道孩子報了什麼課外班時,我回答:“孩子喜歡學英語,我就讓他跟著外教學英語,每天聽一聽、學一學,剩下的就讓他玩兒去。”

一時間,我成為了話題的風向標。“怎麼會不報早教班呀?”“以後孩子上學不容易跟上”“只讓孩子玩,這怎麼行……”

我說:“其實沒什麼呀,孩子喜歡什麼,我才讓他學什麼,對於讓孩子玩兒這方面呀,我是一點不擔心!”

因為孩子的“玩兒”並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在咱們父母悉心引導下,有目標、有收穫的“玩兒”。

1

我為什麼讓孩子放心大膽的玩兒?

首先,美國兒童教育領域Garry Landreth博士是這麼評價玩的:

“玩對孩子而言,就如同成人使用語言溝通,它是在表達感覺,探索關係,和自我實現的媒介,

玩具被孩子當做語言使用,玩就是他們的語言。”

孩子的玩樂,是建立在自身的興趣之上,還有自己喜歡的輔導之上的,早教課堂之外的時間,本應是屬於孩子玩耍的。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孩子5歲左右,也就是快要步入小學教育前,將會迎來

社交敏感期的顯現,這時候的孩子,渴望和同齡人交流,渴望展示自己,而適合孩子們年齡的交流方式,就是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

在與夥伴們相處時,孩子的人格性格可以得到互補,心理建設能力,也會加強。

不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父母把課堂之外的時間還給孩子和他們的小夥伴,放心大膽的讓孩子玩樂,對孩子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如若父母採取強迫式教育,雖然初衷是希望孩子能更上一層樓,實則對孩子可能是一種傷害。

記得曾經的一則新聞:武漢的一名媽媽讓孩子做完作業再玩,6歲孩子賭氣母親強迫他做作業,壓縮玩耍時間的做法,於是選擇在雨中暴走6公里表達自己的不滿。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當寶爸寶媽們內心想著:孩子在早教班,多學一些內容,以後發展會更好時,有沒有發現,我們所想早已成為“孩子學……會……”的固定心態。

卻忽略了咱們寶貝的感受,因為咱們,孩子玩樂的時間減少了,探索世界的時間減少了,寶貝的身心健康,不會受到影響嗎?

教育家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也早已告訴全世界的家長:孩子心裡的發展,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

而對3~12歲的孩子而言,探索身邊環境的最佳方式便是玩耍,用觸摸、用肢體、用觀察,去探索世界,從而得到內心的成長。

我為什麼讓孩子放心大膽的玩兒?

因為我願意孩子有更加全面的性格,更多的責任感,我和孩子有更加親密的關係!

2

我的孩子應該怎麼玩?

曾經,每當週日晚上,看著週末孩子留下的滿地玩具,我的內心是委屈的,孩子還小,只好老父親老母親來收拾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痛定思痛,孩子的玩耍,也要有個好方法。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通過咱們父母積極引導,為孩子塑造一個以小事見大道理的客觀環境,孩子其實可以學到很多很多課堂之外的生活經驗。

整理、愛護、分享玩具,是好寶寶的好習慣

相信寶爸寶媽們,都有過這樣不堪回首的經歷。

場景一:放假過後,屋內一片狼藉,滿是孩子玩剩下的玩具,為了孩子的正常作息,只能喊孩子按時上床睡覺,只剩下老父親老母親的嘆息……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摧殘指數:四顆星)

其實整理內務,是培養孩子行走江湖第一步:蒙氏教育法則中,玩具歸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實咱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把玩具歸納整齊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自己的小天地需要自己整理。

要告訴孩子,自己的空間自己打理,這不僅幫助孩子明白自己事情自己做,也幫助孩子提高了自理能力,孩兒們啊,老爹老媽們和你們一起整理你們的小天地,你們的責任感也是噌噌噌的增加。

場景二:每次走過玩具貨架,父母背後總會滲出一陣陣冷汗,寶貝對某個玩具駐足停留,告訴你:“我想要買這個玩具!”不是不願給孩子買新玩具,而家裡面同樣的玩具早已堆積如山。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摧殘指數:四星半)

此刻,如果你回答孩子,“家裡不是有一個了嗎?怎麼還要買一個差不多的?不準買!”

這樣回答,你就錯了。

咱們父母都想孩子受到悉心的照顧,同樣,孩子是玩具的主人,寶貝們也有責任照顧好它們。

不如時不時的告訴孩子:每個玩具都是來之不易的,都需要寶貝們照顧好他們,要讓他們健健康康的。這豐富了孩子的情緒體驗,更讓孩子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久以後,小傢伙們的愛心會與日俱增,心地也會變得更加善良。

場景三:每當在幼兒園放學時,接孩子回家總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和另外的小朋友吵得不可開交,只是因為兩個小朋友都心儀某個玩具,站在旁邊的雙方家長,滿是尷尬的笑容。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摧殘指數:五顆星)

朋友阿冉便沒有這樣的煩惱。

她從小就是個熱心腸的人,她家寶貝,走在路上看見流浪貓都會把自己手裡的火腿腸給流浪的小動物們,我問朋友,這樣熱心腸的孩子,究竟是怎麼養出來的?

其實很簡單,朋友在社區服務站工作,沒事的時候,就會把孩子帶到敬老院或是孤兒院,讓孩子們,參與到對他人的幫助中來,久而久之,孩子的善良早就發自內心。願意與他人分享快樂。

從那以後平,孩子不喜歡、重複的玩具,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去到社區服務站,,一起捐贈給山區的小朋友。

在這過程中,孩子的快樂可以傳遞給他人,懂得與他人分享快樂的重要性,也讓孩子明白,自己已是一個幸運的寶貝。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當然,孩子的玩樂並不侷限於玩具。

曾經的某一天,在玩小車的孩子突然問我:“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再去一次遊樂園啊!”

我頓了頓,的確,我很久很久沒有和孩子一起外出遊玩了。曾經以為給孩子買些玩具,我就能夠無憂無慮。

可事實上,並不是,孩子需要的不止是玩具,還有更多的新鮮事物。從那以後,每到週末,我會帶著孩子,帶著家人,去到歡樂谷、去到水上樂園、去到農家樂……

漸漸的,孩子對新事物接受度越來越高,臉上的笑容,也愈發燦爛……

我的孩子應該怎麼玩兒?

在玩樂的過程裡,交給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準則,孩子更易於接受,更能有效的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3

入學前的時間段,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的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一生中最快的時候。

而在這個黃金階段需要養育者創造一個豐富的環境,去刺激孩子的感官和大腦,對孩子的行為修養進行深度的教育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各種早教班和培訓班去上課,去學習,而是父母要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適合孩子的方式便是孩子眼中的玩兒,凡事都要有度,教育也是如此。

讓孩子的玩耍,在孩子眼裡是“傻玩兒”因為孩子足夠開心,足夠天真爛漫,在我們大人眼中好像還有點傻乎乎的;

但我們大人可不能“傻”,要在娛樂之際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給孩子一個快樂教育的過程,這樣的父母才是真聰明。

我希望每個父母都帶著自家寶貝這麼“傻玩兒”,實際上,孩子“傻玩兒”的過程卻學會了太多太多書本上不曾看到的知識,體會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童年世界!

孩子只知道傻玩兒,為啥我卻一點也不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