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貴州·國慶·嘗新記」農業產業化,六盤水職業農民「挑大樑」!

“這次施肥叫‘月子肥’,獼猴桃樹採完果實後,就像坐月子的母親一樣,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方能恢復樹勢,為來年豐產打下基礎。”

“冬肥秋施,在樹葉沒落之前進行光合作用,營養被吸收在枝條和樹體內,充足的營養促進花芽分化;葉片落下70%後,就要進行修剪……”

國慶期間,在六盤水黔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獼猴桃種植基地裡,管理員羅光祥毫不“藏私”,手把手地向工人們傳授獼猴桃種植技術。



「今貴州·國慶·嘗新記」農業產業化,六盤水職業農民“挑大樑”!


羅光祥(中)向工人們傳授獼猴桃種植技術

該獼猴桃基地位於水城縣勺米鎮,作為被高薪聘請過來的“大軍師”,羅光祥負責指導管理種植1700餘畝獼猴桃。而今年豐收的350噸,價值1400萬元的獼猴桃成功出口俄羅斯,他功不可沒。

用羅光祥的話來說,這成績得益於一段“偷師學藝”的經歷,也是他高超“軍術”的養成記。

2010年,水城縣米籮鎮的羅光祥成為六盤水首批接受獼猴桃種植技術培訓的農民,從三位老師那裡,他學會了“美化法”“防害術”和嫁接等技術。


2012年,他將自家一塊瘦地當“試驗田”,種了72株獼猴桃,三年後結出的果比基地裡的產量還高,當年收入4000多元。

2015年,嚐到甜頭的羅光祥,從老百姓手中流轉了9畝土地,全部種上了獼猴桃。

2017年,他的9畝土地中有7畝掛了果,帶來了21萬元的總收入。


「今貴州·國慶·嘗新記」農業產業化,六盤水職業農民“挑大樑”!


羅光祥向工人們傳授獼猴桃種植技術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53歲的葉華芬,大字不識,曾是貧困戶,通過羅光祥的指導,現成了獼猴桃基地的一名工人,每月領取1800元工資,去年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是啊,現在在家門口打工,家家戶戶蓋上了小洋樓。如今,大家比的是卡里的存款有多少,每年出去旅遊多少次……”葉華芬笑著說。

今年,羅光祥所在的黔恆獼猴桃產業園裡的獼猴桃80%都是商業果,帶來近2000萬元的總效益,帶動170戶農戶就業,其中66戶貧困戶脫貧。

除了基地裡的工人,羅光祥還在外面收了很多“徒弟”。

青林鄉的農民王平通過羅光祥指導,2015年種植了20畝獼猴桃,如今成了當地“土豪”;米籮鎮的馬金龍,種了16畝的獼猴桃,年收入20多萬元。



「今貴州·國慶·嘗新記」農業產業化,六盤水職業農民“挑大樑”!


羅光祥向工人們傳授獼猴桃種植技術

如今,荒山披上“綠裝”,有的農民當上了獼猴桃種植“土專家”,有的則成為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有的能在基地務工養家。“身份的轉變,靠的是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培訓呀。”羅光祥說。

近年來,六盤水結合“三變”改革工作,實施“1 戶1 技能”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共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11826人,挑起了農業產業化“大梁”。

今年,六盤水又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打造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發展新生力量,為鄉村振興鍛造了一支朝氣蓬勃的生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