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贵州·国庆·尝新记」农业产业化,六盘水职业农民“挑大梁”!

“这次施肥叫‘月子肥’,猕猴桃树采完果实后,就像坐月子的母亲一样,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方能恢复树势,为来年丰产打下基础。”

“冬肥秋施,在树叶没落之前进行光合作用,营养被吸收在枝条和树体内,充足的营养促进花芽分化;叶片落下70%后,就要进行修剪……”

国庆期间,在六盘水黔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管理员罗光祥毫不“藏私”,手把手地向工人们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今贵州·国庆·尝新记」农业产业化,六盘水职业农民“挑大梁”!


罗光祥(中)向工人们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该猕猴桃基地位于水城县勺米镇,作为被高薪聘请过来的“大军师”,罗光祥负责指导管理种植1700余亩猕猴桃。而今年丰收的350吨,价值1400万元的猕猴桃成功出口俄罗斯,他功不可没。

用罗光祥的话来说,这成绩得益于一段“偷师学艺”的经历,也是他高超“军术”的养成记。

2010年,水城县米箩镇的罗光祥成为六盘水首批接受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民,从三位老师那里,他学会了“美化法”“防害术”和嫁接等技术。


2012年,他将自家一块瘦地当“试验田”,种了72株猕猴桃,三年后结出的果比基地里的产量还高,当年收入4000多元。

2015年,尝到甜头的罗光祥,从老百姓手中流转了9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

2017年,他的9亩土地中有7亩挂了果,带来了21万元的总收入。


「今贵州·国庆·尝新记」农业产业化,六盘水职业农民“挑大梁”!


罗光祥向工人们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53岁的叶华芬,大字不识,曾是贫困户,通过罗光祥的指导,现成了猕猴桃基地的一名工人,每月领取1800元工资,去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是啊,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如今,大家比的是卡里的存款有多少,每年出去旅游多少次……”叶华芬笑着说。

今年,罗光祥所在的黔恒猕猴桃产业园里的猕猴桃80%都是商业果,带来近2000万元的总效益,带动170户农户就业,其中66户贫困户脱贫。

除了基地里的工人,罗光祥还在外面收了很多“徒弟”。

青林乡的农民王平通过罗光祥指导,2015年种植了20亩猕猴桃,如今成了当地“土豪”;米箩镇的马金龙,种了16亩的猕猴桃,年收入20多万元。



「今贵州·国庆·尝新记」农业产业化,六盘水职业农民“挑大梁”!


罗光祥向工人们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如今,荒山披上“绿装”,有的农民当上了猕猴桃种植“土专家”,有的则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有的能在基地务工养家。“身份的转变,靠的是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呀。”罗光祥说。

近年来,六盘水结合“三变”改革工作,实施“1 户1 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826人,挑起了农业产业化“大梁”。

今年,六盘水又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锻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