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歧视引热议:学生会干部直接pass,学生干部在就业时究竟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匿枫


真是极具讽刺意味啊,我所熟悉的学生会,变化真是太快。

我们毕业的那个年代,有学生会经历,毫无疑问是加分项。现在,竟然出现求职中学生会干部直接PASS,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竟然成为减分项。可见,现在的一些学生会,给人都留下了什么印象?一些高校的学生会,的确需要大力整顿了,官僚作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飞扬跋扈,追名逐利等等。学生会,本是为学生服务的组织 ,本是锻炼能力的组织,现在真的变味了。



学生会丑闻不断。

就在刚才看到一则报道,成都某高校学生会干事在微信群中艾特学生会主席,因为称呼其为学长,竟然遭到管理员的粗野训斥,另一管理员提醒试用干事“要注意说话方式”,官僚习气尽显无遗。

同样在前不久,某高校学生会一份学生会成员任命文件被曝光,这个学生会竟然有近百位“高级干部”,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学校道歉撤回任命。试想,这样的学生会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甚至有学生会曝出用钱买官的丑闻。

所以,这家位列TOP5的媒体公司在招收实习生时,学生会干部直接PASS,拒绝招收学生会干部,这的确令人“震惊”。虽然这样做太绝对了一点,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这样做又情有可原,毕竟,他们想招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招脚踏实地的大学毕业生。

我真的觉得很奇怪 ,学生会怎么会给人以这种印象了?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在学生会工作了三年,当了宣传部长,可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等级之分,大家就是在一起干事,尤其是大型活动的准备,策划,学生会全体成员都在一起,齐心协力,其乐融融。学生会主席哪有什么架子。当然不是所有学生会都这样,我相信有些学生会还是保持着学生的本色的,但对于有些功利性十足的学生会,反思吧!


途虫的百味人生


有公司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直接拒绝了学生干部。拒绝的理由是公司认为学生干部不学无术、官僚作风、眼高手低等等。

很多学生在看到这条新闻后,跑来问我:老师,到底是我还要不要做学生干部,以后毕业的时候,学生干部这个身份到底是能帮我加分,还是会减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看学校、看专业。

世界是很小的,尤其是专业领域。

比方说,你学新闻专业的。到了校招的时候,新闻单位、新闻机构的人就专门往固定的学校去招人。

所以,你的学校怎样,你学校这个专业水平怎样,用人单位他们是很清楚的。

往年他们都在你们学校招人。他们公司就有你的学长、学姐。对于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了解的。

到底是招专业过硬的普通学生好,还是会各种套路的学生干部好,这些公司都是心里有数的。

所以,到底学生干部这个身份加分、还是减分,取决于用人单位对你们学校、对你所学专业的要求和接受度。

2、要看公司提供的职位是什么。

用人公司是很务实。他们招人是给自己干活的,他们有明确的目标。

比方说,有些计算机类公司,他们就是要招精通专业的学生。他们喜欢天天写代码、天天学代码的普通学生;

他们就不喜欢成天忙这忙那的学生干部。他们认为学生干部不务正业,学术不精。

但是,市场营销类公司可能就不这样想。

相比较于普通学生,他们可能就偏爱招学生干部。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干部在学校时就懂很多人际交往套路了,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了。招这类学生干部进来工作,可以更快投入工作。

因此,学生干部这个身份是否加分,还是要看公司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最后,告诉大家,无论你是普通学生,还是学生干部,永远都要把提高专业能力放在第一位。

公司招人是来干活的。你干活了,他们才给饭吃。你的专业能力,就是你能否吃到这碗饭的保证。

无论你是不是学生干部,你都要先学好专业。

学好了专业,才能找到工作,才能有发展。

如果专业学得不好,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学生干部,人家公司也是说不要你,就不要你。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情感的热点知识推送给优秀的您。

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在帮助别人。


柳柳很忙


学生会干部这个标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加分项,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个新闻报道给误导了。

我曾经代表上市公司参加过百场以上的校园招聘会,收过的简历少说也有大几千。在我这样的HR眼里,筛选简历基本上只有这几个维度:第一,学历;第二,奖学金;第三,学生干部;第四,GPA;第五,持有证书;第六,实习经历。

大多的简历上面,除了学历以外,其他的内容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只要有奖学金,学生干部经历,超高的GPA,持有CPA或通过司法考试,有大牛公司的实习经历的其中一项,就已经够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了。其中学生会干部几乎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项目。

而且学生会干部的成绩一定差吗?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生会干部并不是靠选举的,而是由管理团委和学生会的老师指派的,平时大家的表现,积极程度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这些老师也不一定会看到你辛勤努力帮学生会干活儿的样子。然而这些老师就很关注那些拿奖学金的学生会干事,等到换届的时候一看,学生干部没几个是没有奖学金的。

所以那些说学生会干部成绩差的人,怕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而那些没有参加学生会的学生,难道就去图书馆里面努力学习,就去实验室里面熬夜做实验了?并没有嘛,明明都窝在宿舍里面打游戏了嘛。

事实上,在大学里面就可以开始做职业规划了。

如果对科研有兴趣,就不要去参加学生会,心无旁骛,好好学习,考研/保研。

如果对专业性工作有兴趣,就去考职业证书,CPA,CFA,司法考试。

如果对某个行业有兴趣,就去大公司当实习生,尽早参与职业实践。

如果没有规划,就去学生会吧,你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而这些基础能力会在将来的职场上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

我是无良HR,关注我,最新的职场观点将不断为您推送。

无良HR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会干部的特质就业需要的能力两个维度分析其内在的关联性据此来探讨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

先看学生会干部的特质

学生会是在学校团委老师协助下成立的学生自律组织,从上至下按等级划分为学生会主席团-各部部长-部员,其中学生会主席团由主席、秘书长、副主席共同组成,部长又分部长分为正部长和副部长,一般每个部门部员会有10-30人不等。

近年来之所以大家都对学生会干部较有争议是因为学生会干部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走味儿”。先来看几个词“党员资格”““保研资格”“优先就业机会”“名誉证书”“奖学金补助”“支配他人的权利””本该纯粹的大学校园里因为学生会干部看得见的“利益”

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争相竞争之下干部的选拔制度也越来越“潜规则”化。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本该唯才是举的选拔,因为学生会内部基本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更甚者很多高校连表面上的民主制度“投票”环节都没有,所以就形成一种

“唯上论”,“阿谀奉承”“官僚作风”大行其道。


阿超目前就读于河北省排名前十的某财经类院校,自进大学之后就听到很多学长劝告“一定要和xxx”搞好关系,陪部长酒喝好了才有机会当部长,跟主席搞好关系才有机会得到他的支持,所以要私下“多走动”


怎么走动?“请客吃饭、唱歌”“送礼”选举前一定要“包红包”这样你才能往上走,然后呢?“有机会入党啊!”……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甚至私下听到,主席团的不同职位每年都是明码标价……有没有觉得跟……很像?你懂的!

再来看就业需要的能力

初入职场的新人撇开专业、学历不谈,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和做事态度,上级交代的事情,要不遗余力的把精力聚焦在做事上,以结果为导向,而非和领导搞好关系。新人就一张白纸,无论是职场技能还是做事原则,都要谦卑的向人请教,总是想着自己怎么着曾经也还算个“干部”眼高手低,很难做到空杯心态踏实学习。

很难想象在当下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下,通过这样的方式,经历这样的“洗礼”最终被“锻炼”出来的“干部”对于工作而言会有多少加分?

当然,上述一些现象并非所有学校和学生干部都是如此,我亲身经历过靠自己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凭借能力做到学生会主席的人。诚心正意做事,不搞旁门左道,最后无论从组织能力、策划能力还是领导能力都得到了很好锻炼。


人做过的事,获得的能力,最终都会沉淀为与之打交道时能够被对方感知到的素质,所以学生会干部就业时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还是真正面试时再检验吧!


从事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工作,重度旅行患者。

坚信无论自身成长还是资产配置,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是不二之选


苏珊职场进化论


首先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条新闻的的源头,网上却已经充斥着这条新闻的评论与专家看法。如果这个新闻是假的呢?退一步说,假设这个新闻是真的,这固然是歧视,但也无法知道究竟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太笼统了。

仔细想一下,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媒体公司找技术岗位,学生会干部没什么用。如果你媒体公司招创意类岗位,那可能宣传部还有芝麻点儿用。因为如果你是宣传部的,可能对你这类岗位还有点用,毕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连续且长期的。而且宣传部同样会在日常宣传中应用大量文案来吸引学生参加活动。如果你媒体公司招管理岗位,那你学生会经历有用但有限。管理需要大量的实践而不是理论知识,而经验是累积起来的。所有要看岗位,但是你要直接pass,除了企业歧视这一问题比较大之外,其他也没什么错误。

对于企业而言,不管国内外,他们需要的是【即插即用】的人才。这其实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找工作难不是供需数量不平衡,更像是供需质量不平衡。所有企业肯定先考虑有实习工作经历的人,有职业资格认定证书的人,然后如果这些都没有依然很多人,那找平均绩点超高和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人。所以若公司应聘者非常多,牛逼的人也很多,那直接pass掉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人也没话说。因为这对于企业的招人成本来说是最经济的行为选择。况且,所谓的学生会锻炼人沟通能力等,其实企业在短时间的面试中是无法量化测量出来的。

再加上最近学生会的总体形象在社会上风评确实不好。你随便一搜,可能就负面新闻一大把。这些新闻的主题无非就是学生会官僚主义盛行,学生会成员在评奖种受优待,学生会成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对于大多数辛辛苦苦工作的学生会的人员并不公平,现在找工作还不能把这样的经历写进简历(因为可能会被直接pass而自己不知道)而负面新闻带来的流量又是极其巨大的。这一切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负面代表不能代表一个群体,他们只是最臭名昭著的那些个代表罢了。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这不公平。但是,必须要看到加入学生会的好处。对于大多数大陆的学生而言,加入学生会是了解社会机构组织运营最好的机会,也是加入社会之前仅有的机会。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可能在大学之前不像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就已经参与社团活动了。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去应对高考,所以他们在大学里去了解组织运作架构的机会就是学生会与社团。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是很重要的一步。请注意,这些东西无关组织力,领导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知道社会机构的运作模式能很好的补充书本里面没有的东西。

当然,这并不是说领导力等没用。在国外的教育学界,领导力的培养是培养人才重要一环,这比所言甚广的管理能力更贴合实际。此外,良好的共情能力也重要。而学生会的操作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出现分歧-讨论-达成基本的共识这一过程。你不能良好的共情,无法倾听别人,那再怎么好的交流技能都没用。交流技能也是进学生会或社团能带给你的东西。对于很多内向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我曾问过国外的高中老师,说说他们觉得中国学生出去读书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他说是敢于去交流的能力。不是说这些学生英语不好,也不是说他们学术素养不够,就单纯的交流,你敢不敢一进陌生群体第一个去破冰? 我们之前的教育总再强调学术素养的培养,这固然有优势,但能把你的东西说出来,你才有可能进入群体,利用群体的智慧,然后学习吸收,不如永远是单打独斗。所幸,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已经强得太多了。所以,在依然强调学术素养的前提下,去学生会里面闯一闯对你的交流沟通能力绝对有用。这一项也是企业需要人才的素质。

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你需要进入学生会里面去学一些书本里没用的知识,你也需要进入学生会里面去锻炼一下自己的口语能力和勇气。这种东西能给你大学期间带来好几份实习,而这些实习经历完全可以让你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至于直接pass学生会干部的企业,根本也就是少数。

你想做的是实习,并不是决定你之后几年或几十年命运的正式工作。简历多投就行了。干得不顺心换了不就得了,这也是一个试错与学习的过程。所以,没必要去纠结到底是加分减分项,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讲,这都是加分项啊。

至于社会上对于学生会干部的看法,要是多些人去义无反顾投入学生社团工作且自己变得一表人才,媒体多一些报道,自不必担心。这种事情你总要先做了才知道好不好,对不对,别听别人瞎扯。


喜欢请点赞,让答案为更多人所看到。欢迎关注,与您分享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思辨内容。


教育怪谈


大学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十年寒窗,几张试卷,将全国上千万的高考学子分别送到不到的地方,送到不同的学校,高中生活太过压抑,飞入象牙塔的孩子好像插上了新的翅膀,他们注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进入大学以后,第一个接触的人不是老师,而是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们,而这些学长、学姐们一定是学校学生会的成员,或是干事,或是干部,而这些大学新生们,在一年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像今天接待他们的学长、学姐们一样,成为学生会的一员,在开学季的时候,去迎接下一届的学生。


曾经的学生会干部炙手可热,许多的学生们都以能成为学生会干部为荣,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会是一个可以锻炼人的地方,可以提前学习到一些社会上的东西,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一点加分的项目。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变幻莫测,用人单位在意的早已不单单是大学毕业生的领导、组织能力了,据数据显示,如今的HR市场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于是,近来就有网友爆料说如今的就业形势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就业歧视,曾经让学生们引以为傲的学生会,竟成了就业、应聘路上的绊脚石,会被应聘官直接PASS掉。


事件一出引起了学生们的恐慌,难道努力进取,奋斗向上错了吗?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恐慌,这只是个别的现象,不过是被网络键盘侠们裹挟着引导到了一个点上而已。而究其原因,是业内人事的一种观点,说是这些“干部”们实质上的意义没有,却是功利、浮躁的代名词。


如此的歧视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言论不要影响到在校生们的判断,我们必须明确:一、仅仅是一个学生会干部就被冠上功利、浮躁等代名词是极为不妥的,简直就是为了歧视而歧视;二、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想法,那就武装好自己,当自身足够优秀,他不用你是他的损失。


决胜网


我觉得是不是加分项,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加分项会成为加分项?

换句话说,学生干部应该是加分项,是因为学生干部普遍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要比普通学生要强一些。而一些公司的用人标准里面,是希望员工这些方面好一些的,这样也便于更好地开展业务。时间一长,学生干部就成了招聘时的加分项。加分项之所以是加分项,是因为有这种逻辑关系的。但是,一旦这种逻辑关系被打破,那么加分项就很可能失去优势,甚至沦为加分项。你想想,如果学生干部本身就是通过走关系才当上的学生干部,也就是说各方面能力并不强,甚至还不如普通学生,那么企业还拿学生干部当加分项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有的学生干部养成了颐指气使的官僚作风,甚至还把这种做派带进了公司里,那么企业招聘这种毕业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所以,是不是加分项还得看具体情况是什么。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这个话题始自一家TOP5的媒体公司在招聘实习生时拒绝学生干部一事引起的社会关注,学生干部仿佛已经不再是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而是成为了“不学无术”“官僚作风”“手高眼低”“阿谀奉承”等负面形象的代名词。

作为一名企业HR,每年面试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持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求职者。我认为对于学生会干部直接PASS的行为是不妥当的。一个企业尤其是top5的企业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求职者,是有失妥当的,当然也希望这仅仅是一种传闻或者误解。

我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走来,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参加学生会,但是宿舍舍友是学生会的干事。当时的确对学生会的印象并不好,通过舍友的了解,里面的确有不少学生是带有很强功利目的加入的,而且每天忙碌于学业之外的琐事,的确让我对学生会干部反感。

但从事HR行业以后这种感觉有所改变,从我所在的企业来看,招聘时看中的更多是岗位匹配度,其次才是学习成绩,英语成绩等。而岗位匹配度更多的是看求职者的性格特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通过在学生会工作或者是在班级中担任学生干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一个学生在学生会担任某部干事,需要组织活动,他需要参与信息发布、宣传、组织、协调、临场应变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这个活动组织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这类人通常比在课堂里死读书,课下猫在寝室的书呆子有更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对学生会干部歧视的消息或许只是传闻,大学生中做好学业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多参与这类学校组织,提高自己社会实践的能力。


上啥班App


这个媒体公司招聘简历是HR写的,很可能是在学生时代,没当过学生会干部。

或者是被学生会干部欺压,对学生会干部深恶痛绝。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出。

这就是告诉你们,以后写简历的时候,别写上学生会干部。

我觉得,学生会干部还是加分项。

这个招聘以点带面,有点偏激了。

学生会不学无数,跟社会上一样一样的,这就是个小社会。

学生会干部逃课,谈恋爱,搞特权比比皆是,一群垃圾……

学又学不像,搞事情吧,又搞不成。想搞特权吧,又没什么本事,只能在学校这个小环境里混一下子,练习练习。

其实真正有能力的同学,根本没空参加这些个活动,有这功夫多看点书,充点电,考个证。比当学生会干部强百倍。

社会上不良的那一套早己无缝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否则对国家发展贻害无穷。

大概这个招聘hr的知道学生会那些黑暗内幕,深恶痛绝。

看到学生会干部,直接给你加分!

不过是负分。


二宝职场


我读大学的时候,没参加过学生会,当时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领导还挺担心我没有管理能力。后来我出色的表现让领导刮目相看。但近日有新闻曝出:一家TOP5的媒体公司在招聘实习生时拒绝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仿佛已经不再是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而是成为了“不学无术”“官僚作风”“手高眼低”等负面形象的代名词。那么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不应该加入学生会?加入学生会对就业的利弊各是什么?



一、是否要加入学生会

学生会和社团是扩宽学生生活的渠道,可以学习到知识,也可以充实生活。学生会主要负责学校有关于学习方面的内容。学生干部有:学生会、党支部、团委和通讯社。当你找工作的时候,HR会了解你当时的负责是哪方面的,学生会主席看中的是管理能力,而普通部员则看中执行能力。学生会对学生来说,是个小型的社会团体,有追逐名利的成分。但学生时期,能在学生会锻炼自己会将来就职有一定好处。



二、加入学生会利弊

学生干部这个形象加不加分,不只是与你学生干部期间当的职位有关,还要看任职的工作性质。当你考事业单位或者是公务员,你之前学生会锻炼的管理能力会加分;如果你应聘的是技术性的工作,如摄影摄像,互联网之类的工作,本质上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你在面试中过于侃侃而谈。反而给领导们一种油嘴滑舌的感觉。



综上,那些对当过学生干部就pass的公司,过于片面。找工作最重要的是个人能力能够匹配上自己应聘的职业。还是鼓励学生在大学时期参加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自己人际交往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