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河南省內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殷墟。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殷墟遺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其由殷墟王陵遺址(12座王陵大墓)、殷墟宮殿宗廟遺址(110餘座)、洹北商城遺址構成。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安陽殷墟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殷墟其所在古稱之為“北蒙”,盤庚遷都北蒙,號稱殷,本名仍是商,史稱殷商,所以現今稱之為殷墟,或安陽殷墟。

盤庚遷都“北蒙”,號稱殷,歷經8代12位王273年的統治,這段時間內殷一直是中國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殷墟發現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藥,發現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開始重金收購,進而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甲骨文發現地

1903年,劉鍔將王懿榮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成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雲藏龜》。

1904年,孫冶讓著成《栔文舉例》,對這些文字作了考釋,證明出土地點乃是千古之謎的殷墟北蒙。

1908年,羅振玉經多方探求、考釋,發現並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至此,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

1917年,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整理出商王世系表,進一步證實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總共出土800餘片有字甲骨以及銅器、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1928年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甲骨文局部

1929年春,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證實了《竹書紀年》關於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記載,使得殷墟遺址曾經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動搖的結論。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殷墟出土文物

1950年,武官村大墓發掘,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掘。

1976年,小屯西北地發現商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跪象

1999年1月,在殷墟遺址東北部地下約2米深處,發現一座規模巨大的商代城址,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於作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傳統概念上的“殷墟”,分佈上與舊的“殷墟”範圍略有重疊,但整體在洹河北岸,學術界將其命名為“洹北商城”。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殷墟

考古發現:甲骨文、青銅器、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於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前後出土青銅器有四五千件,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婦好鴞尊(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文物之一)、後母戊大方鼎(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又稱為:後母戊鼎、司母戊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婦好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婦好鴞尊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司母戊鼎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司母戊鼎局部

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

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傑”說豫之國保-世界文化遺產之安陽殷墟

殷墟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