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河南省内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殷墟遗迹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其由殷墟王陵遗址(12座王陵大墓)、殷墟宫殿宗庙遗址(110余座)、洹北商城遗址构成。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

《竹书纪年》:“盘庚,名旬。十四年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亚圉。二十八年,陟。”殷墟其所在古称之为“北蒙”,盘庚迁都北蒙,号称殷,本名仍是商,史称殷商,所以现今称之为殷墟,或安阳殷墟。

盘庚迁都“北蒙”,号称殷,历经8代12位王273年的统治,这段时间内殷一直是中国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殷墟发现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甲骨文发现地

1903年,刘锷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1904年,孙冶让著成《栔文举例》,对这些文字作了考释,证明出土地点乃是千古之谜的殷墟北蒙。

1908年,罗振玉经多方探求、考释,发现并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1917年,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1928年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甲骨文局部

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殷墟出土文物

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

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跪象

1999年1月,在殷墟遗址东北部地下约2米深处,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殷墟

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前后出土青铜器有四五千件,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文物之一)、后母戊大方鼎(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又称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妇好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妇好鸮尊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司母戊鼎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司母戊鼎局部

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杰”说豫之国保-世界文化遗产之安阳殷墟

殷墟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