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原因大家總結了很多,一般都把責任推到沒有錢上了,可是很多去國外的清北畢業生,說國外實驗條件好的不也沒有獲得諾獎嗎?我認為這個和錢的關係不大而下面的原因比較大。
1,清北對孩子的教育理念。
我們教育孩子一般在很小的時候都是這樣說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出國給外國人打工,生活可好了,結果培養了一群打工仔,能指望打工仔有多高的理想嗎?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的人也這樣培養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去香港打工,生活好,待遇好,結果這麼多年下來培養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傭。我們的清北大學生就這樣吧!
2,我們的高校老師不自信。
在很多演講上,所謂的中國科學家一說成績,必須先給外國人看看,外國人認可了,這事才可以進行,對自己極端不自信,這些老師能教出好學生嗎?
3,不敢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在某些程度否定過去的成績,你看你以前做的不好,人家有新方法了,比你的好,把導師比下去了,這事不可能成功。中國有個農民一直研究引力波,被中國科學家否定了,說外國沒有,中國老農能行嗎,純屬胡扯,結果老外也發現了,中國科學家集體噤聲,中國引力波會像大飛機一樣,很多年沒有聲響。
4,高校的導師女生越來越多不是好現象。
沒有家天下的思想,總是想著就業,一個人的目標如果只是為了就業,那他一定沒有好工作,好比一個人的目標只是60分,那他很容易不及格,相反,如果目標90分,即便達不到90,也很容易60。
5,為啥出國的清北大學生沒有諾獎。
在國外你是給人家打工的,科研成績不會記到一個打工的頭上,原因很簡單,你拿人家錢了,愛因斯坦有好多發明,你覺得他忙的過來嗎?
華鵬機械
昨天看到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老師的一篇舊文,《培養“精明人”的社會》,同錢理群老師多年前所講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異曲同工,說的都是同一個癥結所在。
應該說明的是,諾貝爾獎並不是評判一個科研成果,或一部文學作品價值的根本,諾獎只是在目前狀況下較有權威性的一個評獎,特別是物理,生物領域的評獎基本可以看到一個獲獎者所做成果的社會貢獻。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唯諾獎馬首是瞻。
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有大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醫學獎的獲得者,也基本反應了三國科研的領先地位。而大陸地區僅有北京大學畢業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素以理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卻無一人獲得,也是令人深省,當然北大也好不到哪兒去。
根本原因就是錢理群老師所講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資中筠老師講的清華北大正在摧毀人才,以及郭於華老師所講社會正在培養精明人。這些與基礎科研所要求的純粹精神背道而馳。
你覺得清華北大是在毀人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際,都有類似的話題被提出,雖然現在我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了。現在問題又來了,清華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我認為,這既是清華大學的問題,又不是清華大學的問題。
說是清華大學的問題,是因為清華大學囊括了中國大多數高考狀元,培養不出來世界頂級研究者,確實又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不是清華大學的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由清華大學造成的,也不能指望只有清華大學來解決:
第一、如果嚴重偏科,你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清華大學!中國高考,考出來的全才,考試各科必須達到頂尖水平,才能成為狀元,才能考入清華,這就讓學生不會出現在某一領域特別突出的的問題,所以,即便進入大學,也不是偏才怪才,在短短的大學時光裡,也不會又多大的成就。
第二、在中國,從政和賺錢,永遠是多數學生的目標,也會給他們帶來很高的社會地位,這和進行科研,是兩碼事,清華大學也不例外。從2017年清華大學畢業生情況看,絕大多數進入了企業,高達66.8%,高校和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佔比為22.6%;黨政機關比例為10.4%。而科研單位只有9.4%。
進入企業的學生,選擇的都是一些“有錢”的大企業,這顯然也不利於進行科研研究,即便是芯片這種研究,也很難突破。
第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清華大學實際上成為了國外名牌大學的“預科班”了。從2017年畢業生去向可以看出,清華的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高達81.9%,而選擇留學的本科生佔本科畢業人數28.2%,這部分學生,可能是清華大學乃至中國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學成後會回國從事科研嗎?
當然,現在清華大學也在改變,比如在自主招生方面進行比較大的優惠,對於一些科研能力突出的高中生,直接降至一本線錄取,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如果堅持做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清華大學也能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高中教學和高考研究,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清華大學建校至今已經有上百年了,對於我國來說是數一數二的高等院校,為什麼至今還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有就是堅韌不拔的耐心和承受能力。科研要的是有不怕輸堅持到底的精神,科研要的是能扛得住外界的眼光,在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任然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
其次,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和後期的發展,不管是清華大學還是其他的著名院校,學生們都是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走過來的,而這一路上,學子們更多的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的電腦一直處於背背、考試、成績這樣一條路上,很少有老師讓他們去創新、思考,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將來考上好的大學。
老師們常常把“考上大學後,你們有的是時間去玩,現在最要緊的是考上大學”。孩子們長期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在上大學之前也把考上大學作為主要目的。有怎麼能指望這樣的學子們能有投身於科研,去做那樣枯燥無味的事呢?
還有就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代表清華大學就沒有科研成就,諾貝爾獎是用來鼓勵人們去投身某一項事業的,而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而去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一所大學的成就不能僅僅用有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來衡量的。
決勝網
是呀!清華大學到現在已經107年還多了,可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走出一位諾貝獎獲得者,這是為什麼?(楊先生暫且不論,在校期間那叫做西南聯大。)
不但這樣,而且感覺當代也沒有民國期間那樣具有影響力和學術氣息了,這是為什麼?
昨天還在群裡討論這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和北京大學。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幾個觀點。
1、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評了中國的高校。
是的,錢教授批評的沒錯。但大笨new認為利己主義並沒有錯,恰恰是刻意的消滅利己注意是危險的。當我們刻意消滅利己主義時,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打著利他、大公無私的帽子去幹一些利己主義的勾當。
實踐也證明了,刻意消滅利己主義並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記得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
“人民公社、大鍋飯”,那個時期並沒有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進步,相反餓死了不少人。 2、香港東方日報評論
大學能培養富豪、能培養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學若丟失了學術陣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誠然中國的高校學術氛圍的確不如發達國家,但也並非不學無術,而且這也全非學校本身的因素。
3、關於大學排名
坊間極為看中各種國際排名,各種版本、各種討論,要麼認為我們大學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標準,故意壓低我們大學的排名;要麼我們打大學排名很低,一無是處。
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大學排名就那麼回事兒,看淡一些反而更好,關注學術、不關注排名更接近大學本質。
諾貝爾獎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學問成就,是所有做學問的人追求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沒有在諾獎方面取得成就(學術水平發展的滯後)。
大笨new認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環境
1、生存環境
當年魯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買房,現在清華大學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萬(可能還不足12萬)。
能進入清華大學而且還評為教授的人,應該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努力,這點收入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們得掙錢,很多老師會加班做項目、做課題,不過是為了在京有個住所,然後再有點生活的保障;幾遍不佔用科研時間,但也絕對佔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種電視上看到愛國科學家從國外回來,都說:“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異的科研條件。”這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2、科研環境
科研著實是一件奢侈品,科學研究不過是國家拿錢滿足一小部分的興趣和好奇。
顯然我們的科研並沒有這樣的純粹,每一個課題需要:
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思路——技術路線——預計成果……。既然都已經預計到成果了,還研究個什麼勁兒(當然預計成果很多以論文多少、培養碩士、博士多少等等);還有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不允許失敗,每一個課題在解題時得出的結論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進,這大概不符合客觀規律吧,我覺得很多課題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願意看到失敗。
科研不是蓋蓋樓、修修橋、建建壩,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個幾十億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項持續的投入,在你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你還願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國家的發達程度相關(更準確的說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關);我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香港地區、瑞士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難聽到埃塞俄比亞、特拉尼達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亞出了什麼像樣的科研成。
3、教育環境
大學的成敗的種子,其實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種下,當你種下的一粒松樹的種子,那麼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參天的大樹;當你種下的是一粒豌豆種子,充其量長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學的成敗不是他能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一所初中的成敗不是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一所高中成敗不時讓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而是這些學校的孩子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
在這個階段給他們堅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維,而非把學生看做流水線上的產品,小學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學。高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現在不是玩的時候,大學有的是時間玩!”
這樣的環境下給很多的學生形成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恨不得讓學生記住每一個考試知識點,完全成為應試的產品,二恰恰考試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戰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以不同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不同的。
我們中學教出來很多的存儲器,而西方教出來的是處理器,我們希望博聞強記,而西方教育出來思考著。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聯網時代,思考力遠遠比記憶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學盛行
100多年的歷史,說短不算短,說長比不過牛津、哈佛,劍橋、斯坦福。
但是我們卻經歷了院系調整、高考停考、恢復高考、院校合併、211計劃、973計劃,雙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觀上並不見得是好事。
1、院校調整
主觀上說為的是國家建設所需,客觀上講把學術氛圍強行轉到工程技術上,讓許多學校的失去了歷史,恰恰歷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學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喜歡尋根,尋找最遠古的那個根,然而很多高校最遠古的那根連個毛都沒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復高考。
這個不必言說。
3、高校合併
再一次走入歧途,貪大而棄精,貪多嚼不爛。
4、各種計劃
看似是為了加強學校建設,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實如何,真不好說。
本身各種計劃,給了高校很大壓力,為了所謂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為了這個名頭,哪一所學校沒有花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活動”過?有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學研。
5、形而上學
1) 中學、大學很多政治類的課程,先入為主的告訴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是對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錯的;“可知論”是對,“不可知論”是錯的;“一元論”是對的,“多元論”是錯的,這種哲學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
況且不說有多少諾獎獲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學揭示的出來的世界越多,讓我們認為人類完全感知這個客觀存在能力越發有限。
2)很多所謂的科學捍衛者,在捍衛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時,用一種鄙夷的神態來批評哪些懷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進化論學說的,但大笨new也在懷疑這些理論,科學是容得下懷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讓很多學說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簡單舉個例子:“地球為什麼公轉?是怎麼繞著太陽轉起來的?”就連這樣一個問題都無法解釋,那麼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學老師怎麼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還在忙著批判和打到;我們往往把現在的失敗歸因於一點,或者孔子儒學、或者行政干預、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產?
然而這並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學科設置,很多人說中學強化物理弱化英語,有利於科學。
然而偉大力學家錢偉長中學數理化都很差,然而成為偉大科學家,大笨new恰恰認為閱讀、史學、國學、哲學反而更有利於科學;高中階段的數理化無非是記住某些定義、定理、公式、範式、試驗要領等等,通過運用這些來解決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是固定於一兩種,而非思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同二戰能不能避免?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會如何?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等等,這樣的考題沒有答案可以寬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過度強調所謂的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而且不能告訴孩子們正確的方式。我想大多數人努力的動力都是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都沒錯,但是大笨new認為,通過努力在道德框架內讓自己財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獻、就是助人為樂;個人合法財產的增加也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部分。
還記得我們的:“公平有限,兼顧效率”嗎?思考一下為什麼分配原則會調整為“公平有限,兼顧效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成語:知促常樂
大笨new的解釋是:自己的努力,應該對符合規律的收穫感到快樂。
大笨new易數學
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距今已經有107年的歷史了。自建校以來,清華大學一直是國內學子趨之若鶩的學校,能進入清華學習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建校一百多年來,為什麼清華沒有出一位諾貝爾獎呢?
經過仔細分析,筆者覺得原因有以下方面。
1、解放前,國力貧弱,學校初創,知名大師北大明顯偏多,且大多是思想文學方面,當時真正的科技大師極少在清華任教,沒有一大批好老師,不可能教出好學生。解放後,國家的重心並沒放到科技強國上,一段時期很多科學家不但沒有被尊重,反而被打壓。
2、功利化的社會不可能有大發明大創造。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日益浮躁起來。人們追求的是短平快,而科學發明創造很多需要的是幾十年不斷的投入和團隊不懈的努力。在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很少有人願意把錢花還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出成果的項目上,也很少有科學家願意拿一生的事業去做賭注。
3、浮躁的社會不能真正的重視教育。不見兔子不撒鷹,這是常識,而目前的教育事業尤其是義務教育掙不來錢,負擔又重,所以很多領導見教育就心煩,即便尊師重教的口號喊破天,但內心沒有一份象民國時期那樣對於知識分子的敬畏,沒有“不計成本辦教育”的魄力,要想出民國那樣多的大師不大可能。
4、目前的教育機制固化,教師評價機制陳舊,學生苦學,老師苦教,學生沒了鑽研的精力,老師也沒有勇於創造的熱情。基礎教育中教師素質差別巨大,有的老師對於學生思維不但沒有啟迪,反而是束縛,這樣的教育也不利於科學發明創造。
5、教育行政化是目前教育的大敵。教育行政化束縛了學校的手腳,讓人有力無處使,或者讓人力量極大分散。教育需要的教育家辦學,需要的是對於教育家辦學者的充分信任,需要高度靈活的管理,倘若每所大學都是鐵板一塊,如何激發創造熱情?
要解決上述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也因此可知,清華要產生諾貝爾科學獎,難度相當大,估計今後短時間內還很難突破。
最後,筆者想問的是有兩個問題。一,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不中國內教育,紛紛出國留學呢?二,為什麼楊振寧李政道等能在國外獲諾貝爾獎,而在國內的集體啞火呢?期待您的看法!
文軒閣
我們專家有一個大項目在11年至今年密密考察準備建設2000億元以上的生態小鎮項目在開陽作準備的,如在以前2012年就知到有這個信息,也有同志在2015年在群眾反映到省水利並要在南江大峽谷高鐵橋處並且專家組成員們反覆論證是建設一個大水庫的好地方並說只要開陽縣把報告蓋章送來,建設一個大洪水來時儲水平時解決城市和下流用的高原水庫!這個項目就是為這個項目準備的,因為開陽縣是爽爽的開陽和高鐵!同時又截斷洪水,讓南江大峽谷風景區漂流革命性的升級!因為免除洪水所佔用最佳漂流河底時間,徹底大大延長了南江河每年最佳漂流季節的時間;又同時,人工處理一下河底,又不被洪水沖毀漂流的基礎設施!讓漂流旅遊翻倍升級;又同時,“十里畫廊”變成“100裡畫廊”的高原湖泊,又是一個旅遊景點,又同時,為下游周邊十個鄉鎮建設生態大城市化和工業化供水,然而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馬磊縣書記以“發電”推脫責任,沒有建成南江大壩水庫供城市建設供水系統的遠大目標,這次上2000億元以上的生態小鎮項目一定建設在開陽縣的南江大峽谷附近,因為有高原大湖泊供水陸生態雙美的硬性規定,又有旅遊地理位置條件如,南江有大峽谷、有高鐵站、有高原湖泊、有氣候爽爽的開陽,機會來了,灶臺(即南江大壩水庫)還沒有計劃修?........
貴州省南江大峽谷旅遊景區,有一個大而長的深溝峽谷,2015年貴州水務廳組織專家團隊反覆論證在本處高鐵橋上下處建一個南江水庫是一個好地方!不建立這個高源湖泊,車的人數就只有這麼多,甚至於停止開,建立後成開陽市。建設300一400米高的高壩窄壩成本低而能儲水的高原大湖泊,就是100年難遇洪水也能堵住洪水的大湖,讓貴州南江大峽谷旅遊景區大大升級和城市規劃大升級:1、壩上游“十里畫廊”成100裡畫廊”;壩下游景區和漂流解決每年洪水無法漂流並不安全問題!壩建成後照樣是一年四季隨時特別是夏季漂流和避暑旅遊最佳季節!不浪費原來洪水季節無法漂流問題!
2、建壩後在900-1000米左右海拔處開口引出水供下游建大城市用水、工業化用水、第三產業用水;1200米海拔處作為壩頂,而200-300米活動水面大大儲水,滿足供壩的下游10個以上山區鄉鎮完全改為建大城市、工業化、第三產業,更重是工業區等自由供水區,讓上海等大城市搬到這些一年四季不冷不熱不適應農業現代化又讓出原上海等城市佔用的平原轉成農業現代化用土,讓山區全國綜合性規劃生態建設城鎮,這樣長遠規劃建設!為子子孫孫提供全方位發展戰略。
3、防長江三峽水庫因戰爭洪水長期擔心的又無法解決的問題!
4、防止就是自然天干災害達到4-5年時間,照樣供下游城鎮、工業、第三產業等照樣能有水用,若那些許多小水庫就絕對達不到這個效果,小水庫天干就是多放幾天就放幹水了,特大水庫要管幾年,特大洪水滔天也不浪費一滴水東流,儲水讓冬天和天災隨時都可以接受充分發揮供水的作用!目標要遠大,不要今天建,明天拆的短板小目標工程。
有長期穩定大水庫儲的水,自由流來到下游,滿足供應下游所有城鎮、所有工業和所有第三產業的需要,才有穩定的發展。
這是小康、富強的根本道路!!否則,水都沒得又怎樣發展,城市要水,工廠要水,第三產業要水,等等一切都要水。有水都在山溝裡,洪水來時又沒有攔住方便隨時引用,眼睜睜看著往東流,山坡上發的水幾天又沒有了!現在路修好了又沒有東西運進運出!.............這裡又不熱又不冷,就是差長期供應城市、企業、第三產業的大點的水!只有建立大水庫攔住100年洪水!
用戶63946185636
英雄拒絕黃昏認為清華辦得有點俗,是很難出人才的。
自從施一公等離開清華後,就對清華很失望。施一公,什麼人,世界級頂尖科學家,但清華都留不住他。說明什麼呢?說明清華沒有科研氛圍,不是他們要呆的地方。
大學是育人做學問的地方。大家都跟浮躁,怎麼育人?怎麼做學問?
清華招什麼人?都是招考試機器人,他們高分數但缺少創造思維,許多奇才怪才由於偏科連門也進不去。你叫馬雲考清華不天方夜談嗎?因為他數學才一分啊!
不拘一格選人才才會出真正的人才!沈從文、華羅庚、梁漱溟等你要他們考清華能考上嗎?但他都能在清華當教授並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
清華培養什麼人才?進名企、進機關、出國留學,真正潛心搞科研的有幾人?
中國人歷來不笨,百年名校,按道理來說拿幾個諾獎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沒有,以後要有也不知是什麼時候了?
考上清華等同於考上錢途。試問這學風不浮誇嗎?學問是老老實實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唯有科學路上攻。一個整天想錢,能出什麼成果?別說諾獎,就連有篇象樣的論文也難!你說呢?
莫言、屠呦呦拿了諾獎,但他們也不來自名校!甚至莫言有張象樣的文憑也沒有!人才,是某一方面的,科科半斤八兩,分數是高了,名校是上了,但沒專攻啊!能算人才嗎?
英雄拒絕黃昏
截止2017年,世界上諾貝爾獎人數(校友、教職工及正式研究人員)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別是:1. 美國哈佛大學(157位),2. 英國劍橋大學(116位),3.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04位) ,4. 美國芝加哥大學(97位),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95位), 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1位),7. 美國斯坦福大學(81位),8.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72位),9. 英國牛津大學(69位),10.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63位)。11.耶魯大學美國60位,12.康奈爾大學美國56位,13.柏林洪堡大學德國55人,14.巴黎大學法國49人,15.哥廷根大學德國45人,16.慕尼黑大學德國42人,17.哥本哈根大學丹麥38人,18.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37人,19.紐約大學美國36人,19.洛克菲勒大學美國36人,21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35人,22.倫敦大學學院英國34人,2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32人,24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美國30人,25.明尼蘇達大學美國29人,26.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國27人,26.海德堡大學德國27人,27.曼徹斯特大學英國25人,29.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美國24人,29.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24人,29.密歇根大學美國24人。
清華實力在國內理工類頂尖,放到全球一比,排名50以外。實力不濟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都是清高和虛榮的藉口。
國家已經創造極好氛圍給高校,從科研經費、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內留學生和人才引進、個人及團隊科研成果轉化等等,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以清華為帶頭和引領的高校要做好兩件事,一是端正態度,改變急功近利心態、只重應用開發不重基礎研究行為、只重論文數量不重質量手段(一流期刊也不是判斷質量的標準),二是明確目標和梯隊建設,人才是根本。時代已創造了最好的硬件,軟件提升取決於自身團隊累積
學校孤芳自賞、學者沽名釣譽、學生急功近利、行政好大喜功都是要不得的。
首先,問題語焉不詳,需要辨析一下。清華大學歷史上曾經培養過至少1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因此,“已經上百年了,清華大學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根本就是一個假問題。不值得回答。
不過,如果把問題從百年尺度縮小到近70年以來,清華大學還真的沒有培養過或孕育過任何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自1949年以來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倒是一個值得回答的真問題。
這問題要分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解析。
從最淺顯的表象來看,近70年沒有榮膺過諾貝爾獎項未必能說明什麼。如果把能培養出或孕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評定或衡量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尺,那麼清華大學無疑只是一所充其量世界二流的高校,而那麼多所二流高校也並未獲得過諾貝爾獎項,清華大學這沒有獲得過,那不是很自然麼?厚道一點,沒有必要苛求一所二流高校嘛。
當然,這麼解析有很多讀者不會服氣,清華大學分明是世界一流高校,它在世界的排名甚至高於國外許多產生過多名諾貝爾獎的大學,像日本的東京大學之類等等。這要看通過什麼標準來衡量,如果調整評價指標,清華大學還能成為世界第一呢!
不過,這樣並不能解釋清華大學為什麼不能培養和孕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如果以國內是否以及培養和孕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多寡來排序,前兩名顯然是北師大和北大,分別培養和孕育出2名和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曾是北師大作家班學員;榮膺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的屠呦呦早年就讀的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被併入了北京大學,都算。清華運氣不好,排不上號,即使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生高行健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都強於清華大學。
因此,拋開帶有偶然性的諾貝爾文學獎和和平獎獲得者,這些與學校教育沒有必然關係,而與才華和選擇的事業有關。那麼,問題就進一步具體為清華大學為什麼培養和孕育不出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問題是,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清華大學所能承受得起的“天問”!整個中國大陸近70年高校也就培養出了一個屠呦呦,時1951年,高校大改造大調整之前。如果通過數據來看,從1949年迄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與醫學獎、經濟學獎(自1968年始頒),共頒發給400多名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中國高校培養的只有屠呦呦1人。
為什麼?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所有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都是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最重要的共同人格特質之一二就是容忍模糊性與保持獨立與質疑。
所謂容忍模糊性,簡單地說就是對沒有事實依據的事情不輕易貼標籤、下結論,不清楚就保持不清楚。大多數普通人則往往不能忍受模糊性,對缺乏事實依據的事情會傾向於憑藉經驗和直覺來輕易貼標籤、下結論。如果教育(從幼兒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過於壓制學生的想象力,傾向於知識結論灌輸而不是方法啟迪,那麼就會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把一個學生可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創造性人格特質稱為諾貝爾科學獎素質,那麼中國大陸幾十年來大家習以為常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早在學齡前就抑制甚至扼殺了學生的諾貝爾科學獎素質。
所謂保持獨立與質疑,簡單地說就是包括不隨大流,不追隨權威,批判性思維等等相關的人格特質。既然是人格特質,從心理學角度它就是跨情景的一種穩定特質,具有這方面創造性人格特質的人不僅在科學學術領域會展現出獨立與質疑,而且在其它領域,如政治、社會等問題情境也會同樣地表現出獨立與質疑的品質來。如果一個社會不允許學生在某些領域,如思想政治課,保持不隨大流的獨立和批判性的質疑,那麼塑造和培養的不僅僅是在思想政治問題上服從和聽話的學生,而是在整個人格上不再具有獨立和質疑品質,反而表現出服從和聽話的品質來。否則,只在特定的科學學術領域表現獨立和質疑,而在其他生活情景中表現出服從和聽話,那就是一種人格分裂的病態人格。
好了,清華大學招生看中學生的忍受模糊性以及獨立與質疑嗎?高考分數高低與忍受模糊性,與獨立與質疑有關係嗎?既然沒有,清華大學從招生就過濾掉具有諾貝爾科學獎素質的學生,何必苛求它培養或孕育出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來呢?
不僅如此,清華大學的培養過程器重學生的忍受模糊性以及獨立與質疑品質麼?特別是能讓思想政治課“不及格”的學生順利畢業拿到學位麼?如果不是,何必苛求它培養或孕育出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來呢?
在我看來,既然中國有著特殊的國情,中國教育有著特殊的優勢,那就不能簡單地用西方國家的諾貝爾科學獎來衡量中國的高校。既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國高校的累累碩果是其他國家的大學不能望其項背,那麼中國高校又何必與國外大學比較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