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投資張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進入深刻變革時代

盛世投資張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進入深刻變革時代

私募股權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4年中國引進風險投資概念至今,私募股權投資在我國已經歷了30多個春秋。在國際私募股權機構蜂擁而至的同時,我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在快速發展壯大,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3854只,管理基金規模12.60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5883只,基金規模7.20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5693只,基金規模0.75萬億元。

可以說,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私募股權投資將在我國經濟轉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盛世投資首席執行官張洋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伴隨著全面改革的深化,大體量、長週期的資金有望源源不斷地從政府、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社保體系湧出,與新產業和高科技不斷髮展的漣漪層疊互動,產生萬億元級新產業規模。這也將給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帶來長久的機遇。

股權投資基金使命重大

《金融時報》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您如何看待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在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發展?在私募行業成長中,您認為有哪些改革舉措或標誌性事件尤為關鍵?

張洋:改革開放給所有行業帶來了歷史性機遇。雖然起步較晚,但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私募股權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在過去10年間走過了海外30年走過的路程,成為了資產管理行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政府引導產業基金的崛起成為近年來行業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回想2011年,我在歐洲訪問時發現,歐洲各國和歐盟都有政府引導基金。當時,我深有感觸,我國何時才有大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而這幾年,彷彿須臾之間,政府引導基金在我國規模已逾數萬億元。這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一次深入發展,有利於引導更多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部門意識到,投資是一件高度市場化和專業化的事情,因此傾向於將政府基金交由專業機構管理。這些舉措有利於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利於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毫無疑問,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私募股權投資與產業基金自身實現了高速增長。您如何看待其在服務實體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使命?

張洋:行業的進步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其他金融行業不同的是,股權基金的特點是針對未來的投資。因此,在支持具有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進步方面,股權投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股權投資行業也從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發展中獲得了較好收益。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肯定了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企業家精神主要依靠發揮創造力、提高資本和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來創造價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尤其是產業基金,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最有力的金融工具,是市場創新的實踐者,因而是金融行業中充分體現企業家創造精神的代表。

近年來,政府引導基金迅速推廣,眾多區域將其他區域的優秀經驗應用在本區域。這些都是股權基金和產業基金具備中國特色的創新實踐。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貨幣發行機制、財政支出機制、社會投資融資機制、稅收形成機制都會不斷地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也在新週期的起點上,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以配置效率為支撐,恰好契合了國家的創新導向,因此,必將成為新週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基金是靈活的資源配置工具

《金融時報》記者:伴隨著私募股權市場的發展,盛世投資如何從最初起步走到如今取得一系列令業界矚目的成就?目前形成了哪些獨特的優勢與模式?

張洋:盛世投資作為股權投資基金市場的積極參與者,從公司起步之日起就在思索,如何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提供價值。盛世投資目前在政府引導基金和母基金行業的影響力,正是響應政府和市場發展需求、追求卓越、提供價值的結果。盛世投資在專業領域不斷完善自身體系,在產業領域深入挖掘,在集成電路、大數據、醫藥、文化等諸多領域都形成了核心能力。

盛世投資是一家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換句話說,盛世投資不是金控公司的一部分,也不是產業集團的附屬。這就決定了盛世投資以專業價值為核心取向的內在動力,進而能夠不斷以企業家精神來指引公司的發展。

近年來,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髮展迅猛,並且越來越重視產業的落地和產業實際運行效果。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支持的領域,大多會湧現出大體量的基金。究其原因,基金是一個靈活的資源配置工具,具有在一定時間內所有權、決策權、收益權、風險等因素可分離、可還原的作用。

作為市場化的專業機構,盛世投資把政府引導基金和產業基金市場化管理做成全國覆蓋的網絡,既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政府的合規性以及產業導向,在股權基金行業進行了比較突出的實踐探索,這無疑響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金融時報》記者:您剛才提到,基金是一個靈活的資源配置工具。對於這一工具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我們該如何理解?

張洋:基金工具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變隨意決策為科學專業選擇。目前,新產業層出不窮,如新能源、新材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都是非常複雜的高精尖行業。如果對新行業本身不夠了解,就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並且投資本身需要考慮的組織架構、團隊、稅收、政策、商業、法律、財務等問題又非常龐雜。引入專業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在新產業選擇和投資判斷、談判、後期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把好鋼用到刀刃上,降低浪費和失敗的概率。

二是變短期套利資金為長期資本。在過往的粗放型增長階段,政府主要的考核指標是GDP的增長,金融行業考核指標是當年的盈利。在這種考核體系下,很難產生長期的有效投資佈局。基金的出現使得各路資金作為基金的投資人,擁有長期投入的義務,而不能僅以融資的眼光來考慮問題,進行短期套利。用基金的方式固化各種資金,形成有效的長期資本供給,能使全社會槓桿率得以下降。

三是變主體信用為資產信用。基金工具的出現,使得資金組織的過程中,不單純考慮融資方的信用,同時也考慮投向的資產質量。未來退出的主要渠道,並不完全依靠於主要發起方的現金流狀況和信用狀況,而逐漸過渡到對於資產本身質量的判斷以及股權轉讓退出前景的判斷。這種安排可以有效隔離與項目發起人之間的風險,使得投資項目本身的發展判斷變得愈發重要,而不增加或較少增加全社會的槓桿率。

四是變人事安排為項目安排。基金工具出現之前,但凡有資金安排的時候,人事安排都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事情隨著人的安排走。基金本身是一個資金安排的工具,而不是人事承擔的部門。基金工具的出現,使得項目資金安排變得更為單純,不涉及人的安排因素。

五是變單一項目決策風險為基金投資風險。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時代,新產業投資的可測算性不斷變低,亦即單一項目的投資風險不斷變高,並且投入金額不斷增大,時間不斷拉長。在此情形下,單一的項目投資是有較大風險的。如果能借助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的專業判斷,並且通過產業基金形成資產池,就可以讓項目之間的風險互相抵消。專業管理和選擇後的多項目產業基金的出資風險,要遠遠低於單一新產業項目的出資風險。

六是變投前決策為主到事中事後管理為主。一個成功的投資不僅在選擇的環節,還在持續的管理和退出機遇的把握。基金具有階段性持續管理功能,會在持續管理中提升項目競爭力並擇機退出。如果僅僅進行事前的資金安排,不能兼顧事中事後管理,就無法發揮資金的最佳效果。

行業面臨全新挑戰

《金融時報》記者:經過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在我國經濟轉型、金融去槓桿、資產證券化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還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將會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

張洋:從當下行業創新的角度來說,變革的時代為股權投資行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機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二手份額交易。在經濟升級換擋的週期起點,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優質而廉價的籌碼。母基金管理公司在二手份額交易構造、估值、管理人數據和關係、交易執行和資產處置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和資源。給優質的股權投資資產注入流動性,是新時代股權投資行業面臨的萬億元級新市場機會。

目前,金融業的主要任務是用3年左右的時間,降低槓桿率,在全社會層面降低成本,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同時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接下來的幾年將成為行業深刻變革的時代。不可否認,接下來的改革會更加困難,前人經驗和國際實踐已經難以完全複製借鑑,這會給行業帶來全新的挑戰。但往往是最困難的階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基金管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重回價值創造理念,摒棄機會主義,注重機構的核心能力打造。

《金融時報》記者:作為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深耕多年的實踐者,您認為當前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哪些問題和短板?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張洋:私募股權基金和產業基金行業,與大多數中國高速發展的行業一樣,在過去十多年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我們認為,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有兩點:第一,市場長期資本供給不足;第二,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管理公司。

我們建議,從制度層面加強長期資本供給。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達,得益於401K計劃使得大量的養老金沉澱、入市。只有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資本,才能促進行業的持久發展,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投資發展。

同時,我國應加大對獨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支持,培養一批有國際水準和影響力的基金公司。鼓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權基金合作成立新基金;發行特別國債或企業債進行特定領域投資;在金融開放過程中,和新進入的全球機構合作,進行國際化基金管理等。當全球資源再分配效應來臨之際,不該再出現諸如李書福(吉利集團董事長)低價收購沃爾沃公司,最終還要依靠高盛融資的情況。

記者:趙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