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真跡1999年「低調現世」

懷素真跡1999年“低調現世”

《食魚帖》“現世”

傳世唐臨僧懷素草書《食魚帖》,8行,56字,略有破損模糊,然則“墨色濃潤,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日懷素藏真白。”

此帖距今已有1200餘年。

懷素傳世墨跡,共有四帖:《自敘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苦筍帖》現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現藏遼寧博物館。《食魚帖》流傳有序,多有記載影印,始藏民間,“文革”期間抄家至青島博物館,1981年歸還個人後不知所終。

1999年春天,二衣著素樸男人來到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不露聲色,出示幾件一般藏品後,說:“我們還有一件東西。”

“什麼東西?”

“懷素。”

“不可能。我們從來就沒見過真懷素!”

“我家是真的。”來者從容地說。

專家幾經認證,果然是《中國美術全集》上登載過的青島博物館原藏《食魚帖》。

這可是一條大“魚”。

拍賣行家都知道,國內外拍賣行從未見拍過唐代書法墨跡,況乎大書法家懷素的作品?

狂僧懷素草書巔峰

僧懷素,字藏真,湖南長沙人,生於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其草書盛譽當代,與張旭齊名,時稱“顛張醉素”,以善“狂草”出名。所謂“狂”者,食魚食肉飲酒,佛門諸戒,皆難羈絆。

懷素練書法更“狂”。他自幼喜書,尤喜草書,因寫得太多太快,紙張不濟,便摘芭蕉葉代紙練字,摘光了他種的1萬多株芭蕉葉。芭蕉葉不夠,他將木盤木板上漆練字,直至寫穿木板。傳說,他把寫壞的筆隨手扔到窗外,日積月累,堆積如山,他就刨坑掩埋,堆成墳墓,戲稱“筆冢”。可見用功之勤之深。

懷素同時代人“茶聖”陸羽有《懷素別傳》,記載了懷素與大書法家顏真卿論書的故事:

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概括了懷素形狀及書法特點: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如“坼壁之路”,如“屋漏痕”。

有書法史家評論說,草書至唐,達到巔峰,宋、元、明、清乃至當代,遠不及唐,而唐則以張旭、懷素為代表,而張旭只見碑刻,不見墨跡。所以,稱懷素為中國草書之巔峰不為過。

毛澤東書法獨步懷素,行家評論說,毛澤東的“懷素”,只得了懷素的“架構”,“筆意遠遜”。

“文革”抄家險作垃圾

從世界藝術史的角度看,以文字形成博大精深的藝術,惟有漢字。中國書法堪稱“國粹”。

然而,歷史變遷,兵荒馬亂,藝術珍品,流傳至今,命運多舛。《食魚帖》便是一例。

《食魚帖》原藏山東濰坊望族,“文革”被抄,堆於青島博物館。1977年,中國書畫鑑定大師徐邦達率一文物小組赴各地搶救文物,至青島,在一堆廢棄 待處理的書畫堆中揀識《食魚帖》,大喜過望。之前,已有鑑定家說是“贗品”,差點毀於一旦。

他在考證的文章中稱讚《食魚帖》:“此帖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

徐邦達今年90歲,從事中國書畫練習鑑定70餘年,被譽為“鑑定國寶的‘國寶’”,特別是“文革”後搶救了許多書畫國寶。

徐邦達老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十分感慨。他說:“‘文革’毀了多少好東西呀!搶出來的東西跟毀了的東西相比,真是太少了,真是千古罪人呀!”

他豎起大拇指說:“《食魚帖》可是頂尖的好東西呀。這回嘉德公司拍賣可是件好事。”

筆者瞭解到,《食魚帖》將很有可能通過“定向拍賣”,由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收藏。(佚名)

《食魚帖》,

亦稱《食魚肉帖》。唐·懷素書。墨跡本。古摹本。紙本。草書。八行,五十六字。二九釐米×五一·五釐米。鈐有“希字半印、“軍司馬印”、“趙氏子昂”“項元汴印”等鑑藏印。原藏於青島市博物館。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等著錄。

懷素《食魚帖》略有破損模糊,但是“墨色濃潤,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損)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贏也。□日懷素藏真白。”《食魚帖》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筆墨精彩動人,使轉靈活,提按得當,風格在真跡《苦筍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間,結字亦近宋臨本《自敘帖》。亦有評者以為筆劃稍嫌滯澀,枯筆中見有徐徐補描之跡,應是半臨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見只有唐摹《萬歲通天帖》,能與比擬,結體筆劃保持懷素書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與真跡有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鑑定家徐邦達先生1979年曾撰文論證此帖,學術界公認此為徐先生重要鑑定發現成果之一。《食魚帖》經北宋人吳吉吉題跋,又鈐有元代趙孟兆頁、喬簣成、張晏、張雨,明代項元汴、項篤泰、華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鑑賞家印88方,歷四朝,傳千年,流傳有緒,是現存懷素四件公認傳世作品中的佳作,彌足珍貴,堪稱國寶。

史載懷素性疏放,不拘細行。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表現了蔑視封建世俗和宗教戒律的豪放性格。這一點,與其書法所體現的奔放不羈的藝術個性是相通的。

懷素(737~799),中國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一說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立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裡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文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裡有古蹟綠天奄,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 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盪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嶽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讚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提到過懷素的詩:《草書屏風》寫出了懷素“狂草”的精妙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