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我是呂效忠,今年50歲,從小就是聞著神池月餅的香味長大的,對我來說,神池月餅的香味就是家鄉的味道。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神池月餅的製作始於明代初年,經過600多年的發展革新,形成了成熟完整的製作技藝。清末,我的老祖宗匠人呂鳳斌加工的月餅在當地遠近聞名,其子呂永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創立了“自永和”老字號月餅鋪。

小時候,每到中秋節前,家家戶戶以散打的方式開始打月餅,大街小巷都充滿了月餅的香味。我們做月餅一般是晚上做,因為那個時候正是秋收季節,白天是沒有時間的,而且那時電力也不發達,都是煤油燈,家家戶戶挑燈夜戰,裡裡外外都是人,我爺爺和父親會準備白麵、胡麻油、糖等材料和餡、打月餅,鄉親們也會根據自己家的口味和好餡端著盆來我家排隊烤月餅,這時候很多小孩子們做遊戲,捉迷藏,但是我不去,我就在旁邊看,看他們的動作手勢,看他們和麵拌餡,磨著爸爸給我個模子我自己也要打月餅,最後一個個色澤金黃,香味撲鼻的熱乎乎月餅出爐,小孩子們都圍上來吃月餅,這是兒時打月餅最深刻的記憶了。我想我對神池月餅的喜愛大概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吧。

我十六歲,父親正式開始教我打月餅,從和麵開始,一點點掌握油和麵的比例;到我們家的供貨商那裡實地考察油、面、芝麻、葡萄乾等各種材料(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當地胡麻油廠家每年會把最好的油先給自永和);再到拌餡、烘烤等步驟,每一步父親都是手把手的教,我們家的做月餅的技藝就是父子心口相傳這樣一輩輩傳下來的。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傳承手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磕月餅,就是把按進月餅模子的月餅磕出來,這個步驟看上去簡單,動起手來才發現沒有一定的力道和手法,磕出來的月餅不圓,有的能磕圓卻厚薄不均勻,這個簡單的動作,我練了好多年才做得好。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成年後,家裡兄弟姐妹們很多人都覺得做月餅不是個正經工作,都不願意幹,工作的工作,上學的上學,而我卻特別喜歡打月餅,轉眼間我做月餅三十年了, 2012年我獲得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榮譽,更是責任,我放棄了我們家傳子不傳女,也不傳外人的規矩,現在也在帶徒弟,想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能丟。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很多打月餅的老物件隨著歲月而漸漸退出舞臺,我對這些老物件有種特殊的情感,看著它們,我即心痛又捨不得。我去各個村莊,各個角落把神池月餅傳統制作工具——月餅模具、爐鏊神等這些東西找回來,一件件仔細收藏好!未來,我想建一個小小的博物館,讓更多的人都能瞭解神池月餅的悠久文化。神池月餅的製作技藝,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傳承和文化。現在這些物件已經把我家裡擺滿了,我想這個願望應該不久就能實現了。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現在有個別人人追求利潤最大化,一味的壓縮成本,使得傳統神池月餅的味道都變了,,我把祖輩口口相傳的工藝標準化製作,在食材上,我也是跑遍全國,找來了各地品質比較好的原料,天然健康綠色是現在人對食品的要求,食品安全是我做月餅最重要的事。我的每一塊月餅都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我對每個製作工序上的人員嚴格要求,每一步都得按照操作標準,從原料的選擇到每一步的操作,再到包裝存儲運輸我都會責任到人,這樣就保證了月餅的好品質和好口感。

神池月餅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呂效忠—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我去年在淘寶申請了自永和企業店鋪,神池月餅插上電商的翅膀飛到了全國各地,看著買家們的好評,看著身處異鄉的家鄉人吃到神池月餅,我覺得我走過的每一條路都是值得的。

嘈雜的世界裡,我們要守住內心的那份寧靜,以“技”養身,更需要以“心”養“技”。我們手中的月餅模子是我們內心的信仰,我們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打好每一塊月餅,對得起光陰歲月,對得起每一個吃餅的人。

我們倡導“匠心”精神,堅持己見,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