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關於我市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的「對話」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我市就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三農”工作。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佈後,隆陽區登高蔬菜專業合作社作為全市第一個依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註冊成立並規範運行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至今也走過了10多年的歷程,促進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機對接。市供銷社副主任林安權向記者介紹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時頗有感觸地說:“我市農民合作社在全省不僅起步早、數量優、模式新,而且合作社在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合作經濟在發達國家已有成熟模式,我市供銷部門將針對部分農民合作社小、散、弱狀況,遵循‘增量擴面、規範提質’的思路,積極做好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指導服務工作,促進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實施了哪些新舉措?

“土生土長,立足本土的農民合作社在服務‘三農’中有點多面廣、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優勢,但隨著時間推移,自身的不足和發展中的‘瓶頸’也日益顯現。”林安權介紹,今年,我市針對部分農民合作社“小”——資金規模只有3至5萬元,“散”——有產品優勢卻無規模優勢,“弱”——支撐帶動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狠抓合作社扶持和創新工作,促進了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

完善工作機制,市委、市政府將其納入“十項重點”工作,同時還把農民合作社發展、示範社建設、貧困村合作社發展建設等作為農村工作重要內容,列為年度農村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和目標考核重點督辦事項之一,各縣(市、區)也建立了相應工作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的意見》,加大對合作社扶持力度,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務、畜牧等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工商、稅務、質監等部門積極開展免收登記註冊費用、商標認證、“三證合一”、稅收優惠、產品質量認證等服務,金融部門對農民合作社實行綜合授信,國土、發改等部門認真落實土地、用電等政策。實施分類指導,根據不同鄉村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和資源稟賦、條件差異,引導農戶挖掘發展潛力,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產品和優勢資源開發等組建農民合作社。

加強指導服務,以制訂章程和建立成員賬戶為重點,規範農民合作社“三會”制度、財務管理、盈餘分配和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管護等內部管理制度,實現合作社管理制度化、財務管理和利潤分配規範化、生產經營正常化、增收渠道多元化。發揮綜合服務中心作用,將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兩級供銷社“農民合作社會計服務中心”提升為“農民合作社綜合服務中心”,破解農民合作社重發展、輕服務、服務主體缺失等問題。加強示範社建設,按照“典型引路,示範帶動”培育了535個對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有較強帶動能力的縣級以上示範社。

創新發展方式,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蔬菜、核桃、茶葉、咖啡、養殖業等合作社,創新合作與聯合方式,引導和鼓勵以多種要素入股組建農民合作社。創新組織體系,通過聯合發展破解農民合作社區域侷限、信息不暢、銷售困難、技術欠缺等發展瓶頸,目前全市共組建31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較好地解決了部分合作社種植管理水平低和賣難問題。創新融資方式,與雲南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富滇銀行小企業專營中心合作,聯合組建了“保山融合綜合服務合作社聯合社”,成為全省首個市級綜合服務平臺,聯合社目前共向14個入股農民合作社提供互助資金1498萬元、19個農民合作社共獲得銀行發放貸款2415萬元,有效緩解了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市供銷社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科科長楊林從事農民合作社工作20多年,說起農民合作社多年來的工作如數家珍。

楊林說,我市始終堅持把農民合作社建設作為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工作來抓,目前全市共發展農民合作社2889個,農民合作社入社農戶達30.3萬戶,帶動農戶45萬戶,社員出資總額達33.7億元,2017年幫助農民實現收入19.1億元。全市農民合作社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發展取得突破。從數量看,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計新發展農民合作社205個;從質量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農民合作社成員出資比去年底增加1.98億元,示範社累計達535個。從範圍看,合作社全面覆蓋了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電商、服務業等領域,助推了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從起點看,實現了領辦主體從過去以生產經營大戶為主,逐步轉向企業家、大學生創業者、龍頭企業、涉農公司以及非農行業等共同加盟的格局。

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社正從單一的生產領域合作逐漸向加工、銷售等經營領域深度拓展,有較多的合作社實現了農資供應、質量標準、生產技術、品牌包裝、市場營銷、基地認證等“六統一”,形成了集“產、加、銷”為一體的綜合實力較強的專業合作社。

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不斷強化農民合作社與成員之間的組織聯結和利益聯結,充分發揮了農民合作社組織農民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對接大市場、抵禦風險的作用,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既搞生產又搞銷售的經營方式,在帶領單家獨戶進入市場方面發揮了橋樑和紐帶作用。

增加了農民收入。合作社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對原料進行統一標準化生產,對農產品進行統一加工形成產品,通過註冊商標、統一包裝進入市場統一銷售,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隆陽區西河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區域內及周邊茶園面積2萬畝、農戶0.7萬戶2萬多人,實現畝均增收1686元,157戶入社成員年戶均增收4150多元。

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指導合作社在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較規範等方面著力,賦予其帶領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職責,並在政策、資金、技術指導和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幫扶,有效推進了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互促發展。

新突破基於哪些新思路?

“全市雖然將農民合作社人才培訓納入‘人才培訓行動’來抓,採取市級示範培訓對各級合作社理事長進行了素質提升,採取集中專題培訓、以會代訓、現場培訓等方式,對合作社的負責人、財務人員、社員進行了實操技能培訓,但是,農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散、小、弱問題依然突出。”林安權說,針對全市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行業發展不平衡,合作社成員文化水平、專業水平、市場開拓能力、管理經驗都比較缺乏等問題,我市農民合作社將按照“增量擴面、規範提質”的要求,創新思路、創新方式,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取得新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爭先進位的要求,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核桃、茶葉、蔬菜、咖啡、中藥材、石斛、木本油料、養殖業等合作社,引導和支持合作社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培育和發展生產資料供應、農機服務、農產品加工運銷以及諮詢培訓、技術信息等服務型合作社。

引導開展實施“五化”(管理規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成員技能化、產品安全化)建設,全面提升合作社規範發展水平。引導同類農產品及跨行業、跨區域的農民合作社,繼續把人才培訓作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一項內容,並不斷拓寬引進人才的途徑。

繼續開展合作金融試點,探索在管理民主、運行規範、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合作社、直屬企業的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不斷豐富農村金融機構類型。並加大對管理運行規範、帶動農民增收強、促進產業發展快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技術培訓、社務管理、電子商務,努力實現財務會計電算化、社務管理數字化、產品營銷網絡化,促進農民合作社產品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