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关于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的“对话”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就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三农”工作。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隆阳区登高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全市第一个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注册成立并规范运行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至今也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促进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市供销社副主任林安权向记者介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时颇有感触地说:“我市农民合作社在全省不仅起步早、数量优、模式新,而且合作社在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成熟模式,我市供销部门将针对部分农民合作社小、散、弱状况,遵循‘增量扩面、规范提质’的思路,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了哪些新举措?

“土生土长,立足本土的农民合作社在服务‘三农’中有点多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的不足和发展中的‘瓶颈’也日益显现。”林安权介绍,今年,我市针对部分农民合作社“小”——资金规模只有3至5万元,“散”——有产品优势却无规模优势,“弱”——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狠抓合作社扶持和创新工作,促进了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十项重点”工作,同时还把农民合作社发展、示范社建设、贫困村合作社发展建设等作为农村工作重要内容,列为年度农村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和目标考核重点督办事项之一,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合作社扶持力度,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积极开展免收登记注册费用、商标认证、“三证合一”、税收优惠、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金融部门对农民合作社实行综合授信,国土、发改等部门认真落实土地、用电等政策。实施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乡村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引导农户挖掘发展潜力,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产品和优势资源开发等组建农民合作社。

加强指导服务,以制订章程和建立成员账户为重点,规范农民合作社“三会”制度、财务管理、盈余分配和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管护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合作社管理制度化、财务管理和利润分配规范化、生产经营正常化、增收渠道多元化。发挥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将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两级供销社“农民合作社会计服务中心”提升为“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破解农民合作社重发展、轻服务、服务主体缺失等问题。加强示范社建设,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培育了535个对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县级以上示范社。

创新发展方式,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蔬菜、核桃、茶叶、咖啡、养殖业等合作社,创新合作与联合方式,引导和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民合作社。创新组织体系,通过联合发展破解农民合作社区域局限、信息不畅、销售困难、技术欠缺等发展瓶颈,目前全市共组建31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合作社种植管理水平低和卖难问题。创新融资方式,与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富滇银行小企业专营中心合作,联合组建了“保山融合综合服务合作社联合社”,成为全省首个市级综合服务平台,联合社目前共向14个入股农民合作社提供互助资金1498万元、19个农民合作社共获得银行发放贷款2415万元,有效缓解了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市供销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科科长杨林从事农民合作社工作20多年,说起农民合作社多年来的工作如数家珍。

杨林说,我市始终坚持把农民合作社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2889个,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0.3万户,带动农户45万户,社员出资总额达33.7亿元,2017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9.1亿元。全市农民合作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发展取得突破。从数量看,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5个;从质量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出资比去年底增加1.98亿元,示范社累计达535个。从范围看,合作社全面覆盖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电商、服务业等领域,助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起点看,实现了领办主体从过去以生产经营大户为主,逐步转向企业家、大学生创业者、龙头企业、涉农公司以及非农行业等共同加盟的格局。

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正从单一的生产领域合作逐渐向加工、销售等经营领域深度拓展,有较多的合作社实现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六统一”,形成了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社。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不断强化农民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组织联结和利益联结,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接大市场、抵御风险的作用,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搞销售的经营方式,在带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对原料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加工形成产品,通过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进入市场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隆阳区西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区域内及周边茶园面积2万亩、农户0.7万户2万多人,实现亩均增收1686元,157户入社成员年户均增收4150多元。

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合作社在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等方面着力,赋予其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职责,并在政策、资金、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有效推进了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互促发展。

新突破基于哪些新思路?

“全市虽然将农民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训行动’来抓,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对各级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素质提升,采取集中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等方式,对合作社的负责人、财务人员、社员进行了实操技能培训,但是,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散、小、弱问题依然突出。”林安权说,针对全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行业发展不平衡,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管理经验都比较缺乏等问题,我市农民合作社将按照“增量扩面、规范提质”的要求,创新思路、创新方式,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取得新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争先进位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核桃、茶叶、蔬菜、咖啡、中药材、石斛、木本油料、养殖业等合作社,引导和支持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咨询培训、技术信息等服务型合作社。

引导开展实施“五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成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建设,全面提升合作社规范发展水平。引导同类农产品及跨行业、跨区域的农民合作社,继续把人才培训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项内容,并不断拓宽引进人才的途径。

继续开展合作金融试点,探索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并加大对管理运行规范、带动农民增收强、促进产业发展快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社务管理、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促进农民合作社产品销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