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潮汕行政上属于广东,但文化上更接近闽台文化?

电影院看了电视


此题

简单普及闽粤两地的迁民历史以及潮汕形成的知识大家便懂了!此地包括江浙沪中国沿海一带为百越之地(原始部落族群为畲、壮、苗、侗、黎、疍等数百个族群,统称百越)。秦统一后,秦将赵佗在楚汉争霸时,统治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自立为王,史称南越国。而闽越为西汉的诸侯国,势力逐渐壮大。与统治集权分庭抗礼,西汉派强兵灭之。并将其残余强迁至江淮一带,吴人入闽(古闽越人亡国,为吴越人填闽),并逼使南越国降。西汉时潮汕及整个粤东地区为南海郡揭阳岭(该遗址不复存在),成西汉的诸侯国。

西汉为分裂南越残留势力,并将南越分为两广各自治理。三国时广东、福建为东吴孙权辖区。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时期,黄河中下游中原多次发生内乱、战乱、和北方民族的入侵,战乱使大量的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了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明代称之河洛语,这个与古代的河南是帝王家有关,有一个河南半个中国古代史之称谓)。中原地区之人入闽后,势力大涨。唐代河南中原地区陈政父子率八大姓族人南下,并由陈元光开辟漳州(割入闽地),开启闽人南下之路。并实施了汉畲融合政策(有些赶往山上,为化解民族矛盾而实施的殖民政策),史称开漳圣王。因此古潮州也开始接触了古中原的先进文化,如韩文公被流放至潮州,推动了潮州的文化与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渐形成潮汕文化,这也是有别于闽南文化的(例如三山国王等神话传说就是跟当地土著有关的,非中原迁民所带来的习俗,因而而独成一派)。宋末莆田地区(宋为兴安府,后为兴化县)由于天灾(沿海盛行拜妈祖也始于宋代,相传莆田一带发生了大海啸)及元兵南下的乱世,该地区的人背井离乡,倾巢南迁,因而形成闽南语系及文化的潮汕地区及广东其他说闽南语的片区,如雷州话、琼州话(不过潮州话更为正统些,因为潮州为闽人南迁的大本营,属二次迁民。而雷州、琼州属三次移民。例如琼州的闽南语系是明清时才形成的。它们跟台湾一样,古非闽属地,同化而形成。泉州为中原河洛人迁民的第一站,潮汕为第二站,其他为第三、第四站……这样就简而明了。例如,台湾人除了祖籍福建,也有祖籍潮汕或梅州的)。

注:潮汕狭义是汕揭潮三市的统称,也是国家认定的地域名称。它先由南海郡,再演化为义安郡。义安郡便是古潮州府的前身,而汕头专区(后地市分并为汕头市)的前身为古潮州府。先有潮,后有汕。原汕头市分拆三市后,合称之潮汕,是承上启下的关系的。今说潮汕,古为潮州府,这一点是没有错的,而今潮州市非古潮州府,是两种地域概念关系,不能同日而语的。那么由于历史原因,行政管辖权及区域划分的分分合合,广义上讲,连汕尾与梅州都跟潮汕有渊源的。因此粤东之人本属一家罢了(无论你是潮或客,你都逃不了被历史的命运的,一切之源都在南海郡揭阳岭的版图上,这就是该地区的历史,后面才是演化形成史。而今国家认定汕头为粤东中心城市也是承接关系罢了,其理由便是历史行政管辖权的演变过程)!



嚁月


中国只有一个广东省。但广东人论文化渊源,其实一直都不是铁板一块。它实际是鼎足而三区隔明显的: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以梅县为源头的客家文化,还有就是以潮州为核心区域的潮汕文化,历朝历代划江分治,谁也不服谁。

而潮汕文化其实更接近闽台文化。据饶宗颐先生的说法,“潮州学”基本可视为闽台文化的流亚,而和广东“粤语区”主流文化决然不同,自成风格。这里聚集的人们,无论日常语言、生活习惯,还是风俗样式,都和一口白话“粤语”的广府人很不同,也不大愿意被同化。

在历史上,潮汕地区虽僻处粤东,但一直是闽粤赣三省的贸易中心。在清朝初期开始,根据方志记录,潮州府城就已经是广东的第二大城市,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城内与近郊“不务农业”的居民达10万户之多,“闾阎殷富,不减上国”,也是有底气和广府人分庭抗礼的。

那么,很多朋友也许也会追问:潮汕文化这种独具一格的“闽台化”格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就自己平日阅读所得,提几点看法,不对处乞得指正。

在上古时代,因为地理位置的接近,潮汕文化就与闽台文化同宗同源。

现代以来,根据对潮汕地区的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认定,潮汕文化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是隶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的。

潮汕地区现有被发现的几大重要遗址,即距今8千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6千年前的潮安陈桥文化、及晚出的3千年前的普宁后山文化,无论文化风格、生活习惯、还是文物证据,都表明潮汕土著文化形态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同一渊源。

根据苏秉琦先生《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可以清楚地推断,因为地域上相联系,潮汕一带在史前即和闽台地域交往频繁,甚至可能是同宗同源。即便是后来,中原文化、南越文化开始全面进入,不断地改变潮汕土著文化的质地,但这一波波的文化入袭,基本上也是和闽台文化同步的。

所以,二者无论是语言、人种、风俗上相似,本身也是不足奇怪的。宋时欧阳忞《舆地广记》第35卷就直接说,“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所谓“七闽”,即为七个臣服于周朝的闽邦国。

宋元时期,闽文化西渐,直接促成了“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潮汕文化所以接近闽台文化,这一阶段的交流是最主要原因。

唐代以前,无论是全国来看,还是只就广东地区比较而言,潮汕一带都是非常荒僻的所在,“瘴疠萦绕”,民风野蛮,还处在文明的春风吹不到的未开化状态。所以韩愈被贬谪岭东时,好歹一大丈夫,也是有名望的名士官员,却哭哭啼啼,以为必死无疑。

历史的机遇定格在了北宋。在这一段时间前后,韩江三角洲逐渐得到潮汕原住民的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教育普及工作也在节节提高,中原主流文化随着贬谪人士的传播与兴学,也得以惠及这一片荒土。

这个时候,来自闽地的移民不断地大量涌入,而且不断挤占本地人口基数,再经过通婚等方式,将闽地的风俗、方言、民间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习惯都带入了本区。闽潮同俗,自此时已然。

这些情况,在饶宗颐先生的《宋代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闽学》一文,及已整理出版的明代《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形胜》中都有详细论述。

明清时代的政府“海防政策”既使得潮汕更加隔绝与广府文化,也促使福建移民更大面积迁入本地。与客家、广府鼎足而立的潮汕文化传统正式确立。

明朝建国,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全面施行所谓锁海政策,潮州历来发达的海上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加上因为利益争斗,不断引发和客家族群、广府族群的械斗,潮汕人的文化心态更加凝聚,团结观念更加强化,自称“海滨邹鲁”,以区别于客家和广府,就在此时。

与此同时,因为施行海禁,福建下三州一带居民,生存条件收缩,为了谋生不得已大量家族作为移民,迁入潮汕地区,就此定居,“世世代代为潮汕人”。1985年,潮汕地区的揭阳县,曾对全县的236个村寨的建村时间和居民迁入地进行过调查,发现单单榕江流域,明代从福建一带迁入创建的村落就有107个,占总村落数的45.3%。

这些材料,加上《浮洋镇志》等记载,都足以可以充分证明,潮汕文化的“闽台化”痕迹与时间脉络。可以说,现在的潮汕文化,是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特别是闽台文化三系合力孕育出来的结果。正是有这份兼容并包的因缘,有如此浸渍式的扩散,潮汕一地才逐渐开出了它日后的虹气飞雨,与日月山川。

2018,9,18,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在古代历朝历代两千多年的时间,现在的潮汕地区一直属于潮州府,“潮汕”这一提法是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战败的清王朝在列强的胁迫之下,开放一些沿海、沿江城市为通商口岸,潮州也是其中之一,选址就是现在的汕头区域。随着汕头的开埠,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后又兴建潮州到汕头铁路,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潮汕”一词开始传播,直至现在。这与现在“广深”的提法有相似之处。

(潮州古城)

潮州隶属广东不是现在才形成的。先秦时期的潮汕(潮州)地区属于闽越之地。秦始皇平南越、福建后,秦汉封建王朝中央政权为削弱闽越地方势力,将闽越拆分,潮州划归了南越。自隋朝设立潮州,一直到元朝,期间潮州也在现在的福建、广东之间反复着隶属关系。从元朝改潮州为潮州路,属广东道宣慰使司,明清及现在潮州一直沿袭了元代的隶属广东。

(汕头南澳)

把文化相近的地区拆分到不同行政区管辖,正是古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过人之处。拆分这样的地区,可以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对中央王朝的威胁;文化、习俗的相近,又让不同行政区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对维系国家的稳定是相当有利的。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很多省区都存在。比如广西的梧州属于广东的广府文化;江西赣州、广东惠州与梅州、福建龙岩(汀州)同属客家文化;贵州的遵义、陕西的汉中与四川巴蜀文化相近。这样的划分,是古代统治者有意而为之。

(潮州韩文公祠)


whitedeer


语言和饮食可能接近,但是文化上差距太大了,哪里来的血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潮汕地区的地理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潮汕文化是古汉文化保存较多的且融合多种文化形成的!潮汕人既是从五湖四海汇聚形成的,潮汕人也喜欢四海为家,一朝潮汕人潮汕就是根。但是潮汕这个名字本人并不认同,潮汕源于清朝末期潮州至汕头铁路段命名,且这个名字取自客家人,潮汕地区起源于南岭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发祥于潮州府地潮州市,如果潮汕人内斗不重要的,揭阳和潮州都更能代表潮汕二字!

本人观点,多谢指正!


繁星影影


中国所有的省都是好几种地域文化掺和在一起。行省制度本来就是要防止地方主义的,要把几个文化不同的地理单元凑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