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2018年9月29日

張傳倫

引言:

王世襄先生,曠世大玩家。史稱玩家、道家者,皆百代精英之翹楚。依明季高士所云,天下諸般雅藝,無非逸人玩家所治,縱然雕蟲小技,若非淵然深秀者曷能辦之。誠哉斯言!王世襄先生世家子弟,濁世翩翩佳公子,獨於古藝鹹有會心,舉凡書畫、傢俱、髹漆、竹刻、民間遊藝、音樂等諸多方面之研究見解,堪稱獨到而深刻,成就澤惠藝林,普及世界。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於北京遽然仙逝,壽享95。隨著王先生的辭世,其平生所得之大成,或恐失為絕學。往聖往矣,不才傳倫實不能為萬世開太平,當竭誠盡力一續大師餘緒,用示先生之絕詣,贊詡先生之美德,終難一展先生大雅於萬一。僅以廿載間與世襄先生素日交往之雅事,競付筆端,聊表勝意,尚饗王公之“鐵粉”。故乃不揣孤陋,倘有疏漏之處,乃倫不學之過,敬祈方家教正。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王世襄先生像

熟識王世襄先生的人都知道“鬯安”是王老的字,“鬯”同“暢”之意,暢順、暢達、暢快、暢旺……“鬯”與“暢”或有不同,“鬯”古雅了許多。“鬯”本古代之名物,一種祭祀用的香酒。一個“鬯”,妙詣無窮,令人暢想無拘束,足以暢敘幽情。先生字“鬯安”,應是更多幾分安逸才好,叵奈際世不辰,但見先生由少及老,未以字行,世人多知世襄大名,實乃命數所定,中年時逢四九,一路蹭蹬,委實是大不順暢。

一位有大功於國家文物事業的精英人物,錯誤路線下,橫遭牢獄之災,出獄後,又被故宮蠻橫開除。“文王拘而演周易”,古往今來傑出的歷史人物,無一不是在逆境中,奮起雲路,所達到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歲月不曾靜好,現世更不安穩,世家子弟,上燕京讀書都要帶著自家廚子的王世襄是京都大少,但非尋常公子哥,他不曾一日沉淪,而是終日沉浸於古老的藝術中,藝術卻乎沉醉了他孤寂的心靈,同時也讓他高昂起尊貴的頭顱,人世間能讓他俯首稱善的只能是傳統文化、古雅工藝的許多將要湮沒無人知曉的秘鑰。簡單說,不是王世襄樂於“不恥下問”,幾十年來與木作行的老師傅,打成一片,傾心相交,研討明式傢俱的種種非內行而難知的種種“門道”,今日全世界的玩古之士,恐怕都叫不出明式傢俱各個構件的名稱。這是一門大學問,可以聯想到西周的《考工記》。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王世襄《錦灰堆》自選集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王世襄《錦灰堆》合編本四卷

當京城大爺、滬濱遺少還在玩著高雅,或錦帽貂裘,或西裝革履以為非不如是,便是失守了人生尊嚴高雅的底線,此亦無可非議,然觀世襄看透了太多的東西,通達得很。早已融入了尋常人群中,一襲黑色疙瘩絆大棉襖,襖袖油漬麻花,提著菜籃子去市場買菜,多年下來,和他在路邊聊天侃大山說廚藝的大師傅,一直以為他是哪家飯館的廚子。

世襄是懂吃會吃會做的美食家,喜歡親理庖廚,深自鑽研,他和張伯駒一樣,善啖蘑菰,以為是廚蔬無上佳品,蘑菰即是蘑菇,先生考究,執意寫做蘑菰,透著文氣,但他不是冬哄先生,不會輕易稱蘑菰為“蕈”,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喚作“春菰秋蕈總關情”。張伯駒愛吃壩上名品口蘑,王世襄對“寒露蕈”最為鍾情,因為是兒時的美食情結,好像還說從來沒有吃夠過。寒露蕈這種野生菌只有寒露時節才出土,那是服侍王世襄外婆的老嫗,每逢深秋,都要從洞庭東山的老家帶回一甏寒露蕈,送給外婆吃,“清油中浸漬著一顆顆如鈕釦大的蘑菰,還漂著幾根燈草,據說有它可以解毒,其味之佳,可謂無與倫比。正因為它是外婆的珍饈,母親不許我多吃,所以感到特別鮮美。”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野生菌(一)

王世襄在燕京大學讀書時,曾對蘑菰做過專門的研究,深入實地考察,他聽說香山一帶的野生蘑菰很有特色,為此他特意結識了香山四王府村的一位人稱“蘑菰王”的六十多歲的老漢。

學問無所不在,高手盡在民間。老漢見這位年輕的大學生好學又懂禮貌,一手不留的傳授採菰秘訣,只是說得有些玄忽,好似採金人要會看礦苗龍脈,挖“棒槌”(人參)的要會趕山一樣,“採蘑菰要學會看“稍”(讀作Sao四聲),指生蘑菰的地脈。這“稍”從地面草木的長勢可以看出來。”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野生菌(二)

聽來聽去,年輕的王世襄還是不能得其要領,還好總算明白了,“看來所謂的稍,一半指草木的蔥蘢茂密,一半和埋在土內的菌絲有關,蘑菰落下孢子才生長菌絲,所以產菌的地方年年會有蘑菰長出來。使香山出名的是一種大白蘑,直徑可以長到一尺多,像一隻底朝天的白瓷盆。過去只要在山上發現此種幼菰,便搭窩棚在旁守護,晝夜不離,以防被它人採去。只須兩三天便長成,取下來裝入大捧盒送到宣武門外菜市口去賣,可得白銀三五兩,因為它是一種名貴貢品。蘑菰王感慨地說:這是前清的事了,近年來簡直得見不著了。貴人吃貴物嘛。貴人沒有了,大白蘑也就不長了。”

六十年代,王世襄去懷柔縣黃坎村參加勞動,老鄉告訴他山上也有這種大白蘑,當地人叫“天花板”,自古便留下了一句歇後語,:“天花板燉肉-----饞人。”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野生菌(三)

王世襄當時以為“天花板”只不過是當地的土名而已。到底是聰敏公子讀書人,此時的王世襄二十郎當歲,已對天下名物特產的研究大感興趣,與其後來成就文博大家大有關聯,正像歌詞裡唱的那樣誰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成功。稍後的某一日,王世襄讀明朝人潘之恆所著蘑菰大全《廣菌譜》,書中有“天花蕈”一條,並稱:“出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於鬥,香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王世襄查古書查到了根據,甚感而恧,方知這位老鄉的話大有來歷,不禁肅然起敬。

美食家都注重食材的地道,江湖盛傳王世襄炒大蔥的傳說,其味之美,竟然味壓滿桌菜餚,關鍵是選料精嚴,王世襄烹此味的不二法門是:非山東章丘大蔥不用,蓋此青蔥嫩而甜,蔥白極長,齧齒即斷。

九十年代末,通過楊廣泰,我與王老初識,1998年,拜請王老給我與楊兄合著的《文玩架座欣賞》一書題寫書名,王老細細審閱了相關實物圖片後,認為靠譜,欣然題就。後來熟了,聊天時多聊吃,王老閩籍,八十年代,國家出八大名菜菜譜,《福建菜譜》的序言,有關部門恭請王老撰寫,閩菜歷來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稱,尤以巧烹琳琅滿目的海味見長,王老十分在行的指出:閩菜“在色香味形質的前提下,以味為綱,具有淡雅、鮮嫩、和醇、雋永的風味特色,在烹飪派系中獨樹一幟。”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張傳倫、楊廣泰合著《文玩架座欣賞》王世襄題書名

這本《福建菜譜》,當時是內部資料,我能讀到,得益於先嚴是中國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涉外旅遊賓館的老總,他老人家的案頭有這本書,看後對福建第一名菜“佛跳牆”最感興趣,更奇怪於王老在序中對此名菜只是一筆帶過,著墨甚少。後來我向先生請教這道名菜,先生教曰:“佛跳牆原本是一道肉菜,不加海鮮乾貨的,以後越做越奢侈,一罈子佛跳牆端上桌,十萬塊也是它,你想南非三個一頭的鮑魚放了十二隻,呂宋黃的魚翅幹品放了一二斤,這得多少錢,十萬一罈,遠不夠封頂的,其實這道菜好吃主要是沾了豬蹄豬肚的好處,現在的酒樓越來越不會做,這道菜怎麼會稀湯掛水的呢,豬蹄燉上好幾個小時是濃稠的汁,真屬外行太不專業。”

王世襄先生喜歡內行又肯用功,規規矩矩的年輕人,得他青眼看顧的青年人,全成了他的忘年交,先生不僅尊享鑑物的超凡美譽,更兼雅具識人的本領,但凡他看中的小青年,皆為今日文博行內領軍人物,呼之響亮:馬未都、胡德生、田家青,還有天津玩匏器有名的“葫蘆萬”萬永強,此中最屬在下張傳倫不爭氣,半生一事無成,只會爬爬格子,寫幾篇閒文消閒浮生,月旦古今,語多嘉言,好為真行家立腕,不為“滿不懂”張目。

王世襄孤直耿介,不輕易許人,雖說青年朋友不少,但他老人家只承認田家青是他唯一的學生、入室弟子。王老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確有射利之徒冒充學生,以售其奸,早被王老一一識破,這幫孫子也太不識趣,忘了王老長得那是嘛眼?那是一雙鷹眼,睿目巨睛,千年古物,一眼斷代,視線中從無小人祟影。

九十年代,我的藏石齋名《摩石精舍》,容易記住,和我的老當家張大千的《摩耶精舍》,只有一字之別,我先請了啟功、溥佐、慕凌飛、範曾幾位先生題了《摩石精舍》,心下欲請王世襄先生賜題。我看中王老的字大有功夫,標榜推陳出新的“醜書家”們,見王老書法最應汗顏,王老卻從不以書法家自居,王老亦不必以書法家為榮耀。清代書家張問陶的老師袁枚不以書家自重,人們偏偏更喜其字,隨園老人的字,隨情隨性隨緣,隨心所欲,隨筆寫來,隨合佳妙,見者莫不稱善。張問陶說袁老師的字不輕易與人書,然偶一落筆便極有趣。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與書法家

王世襄先生書法

我面子薄,加之此時與王老尚不熟稔,哪敢開口貿然求字。道友“葫蘆萬”萬永強與王老關係好的不一般,每年時令節氣一到,萬兄十餘年如一日,立馬進京,叩府送上蛐蛐、蟈蟈、油壺魯等能鳴會斗的草蟲,王老大為歡喜,特為永強書十五言龍門對,聯曰:“紫檀鸂鸂紅木鐵梨黃花梨諸般傢俱;蛐蛐蟈蟈金鐘扎嘴油壺魯各式葫蘆。”說盡永強能事,意猶未盡,又復長跋三十餘字“甲戍冬月戲作俚語橫額楹聯,為永強小友補壁。鬯安王世襄時年八十。”這還不算完,興題橫批:“要嘛有嘛。”永強天津衛的娃娃,王老詼諧,幽他一默,故以天津話出之。

此番,我託萬兄代求一幅齋號,定然萬無一失,我一開口,萬兄當即應允,一週內辦妥,展卷觀之,筆力雄健,愧領王老寶墨《摩石精舍》,倩良匠,急付裝池,懸之素壁,確為寒齋增色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