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和匠學 沉淪與復興

匠人和匠學 沉淪與復興

隋代趙州大石橋

隋代趙州大石橋,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石橋,其結構之合理和設計之美麗,讓同時期全世界的古橋都顯得黯淡無奇。此等世界級建築,到唐代時,人們已不記得它是匠師李春帶人修建的。正如唐代張嘉貞《安濟橋銘》所說:“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製作奇特,人不知某為。”

同樣,明式傢俱這個偉大工藝的製造者的身份,幾百年後也湮滅在歷史的風煙中,“人不知某為”。王世襄說:“至於文獻材料,因傢俱製作純屬匠師之事,文人學子不屑,也不可能作詳實的記載”。 (王世襄:《明式傢俱研究》,第155頁)王先生此話,也是唐人李春之論的千年迴音吧。

古代文化結構中,重道輕器,“百工之事,君子不齒”。 各種工藝製作的締造者,在煌煌史籍中,永遠是籍籍無名。輕視工藝和匠師是中國古代的知識階層的一大特點,工藝常常被歧視為“奇技淫巧”。史籍之中,對匠師技師的記載,遠遠少於醫卜相巫和江湖之人。

匠人和匠學 沉淪與復興

民國人權運動領袖和科學管理先驅楊杏佛

1914年,民國人權運動領袖和科學管理先驅楊杏佛發表了《科學與中國》一文,主旨是探討“中國無科學”,為何近代科學不產生於中國,這也是後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的要義。”“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楊文說:“中國社會之心理,重玄談文學,自古已然。製造發明之人,生被玩物喪志之譏,死無名垂竹帛之榮。”並指出中國學者的空疏學風:“言哲理則虛無縹緲,不可究詰,觀事務則拘守形跡,不求原理。”此文聲動一時,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但對於當下明式傢俱研究的“玄談”, 尤覺是有的放矢,振聾發聵,其現實的光芒,仍照亮著迷津。

匠人和匠學 沉淪與復興

美學大師宗白華

一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在研究先秦藝術史後,認為當時匠師具有自覺的工藝思想,甚至發展出抽象度很高的美學。宗白華說:“匠師內部早就自發地發展美學思想。如梓人為筍虡那段,在先秦工藝美術高度發展時,匠師在實踐中的發揮得到寶貴的美學遺產。與老莊孔孟荀的美學思想,併為先秦美學之精粹。”(宗白華“中國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筆記”,《宗白華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宗白華把先秦工藝思想的價值,甚至抬到墨法諸家之上。”(祝帥:《宗白華對藝術設計的理論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2期)

只是到了當代,才有智者對古代匠人另眼相看,朱啟鈐、宗白華、梁思成、王世襄等人的治學實例,啟發我們明瞭傳統的“匠術”、“匠學”的強大底蘊和對當代學者的塑造能力。

筆者認為,包括古典傢俱在內的各類古代工藝製作的“匠學、”“匠術”,被中國知識界關注、研究,風雲際會,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背景是現代西方科學體系登陸我華。其身份和研究模式是:一批受過現代教育、致力復興、弘揚中華文化的仁人志士;實地勘察實物,廣搜博集實物及文獻資料;求教“匠師耆宿,聆其所說”,“口傳身授”;以西方現代科學體系作為記錄、詮釋的手段,探討古代器物的內在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