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2018年9月29日

张传伦

引言:

王世襄先生,旷世大玩家。史称玩家、道家者,皆百代精英之翘楚。依明季高士所云,天下诸般雅艺,无非逸人玩家所治,纵然雕虫小技,若非渊然深秀者曷能办之。诚哉斯言!王世襄先生世家子弟,浊世翩翩佳公子,独于古艺咸有会心,举凡书画、家具、髹漆、竹刻、民间游艺、音乐等诸多方面之研究见解,堪称独到而深刻,成就泽惠艺林,普及世界。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于北京遽然仙逝,寿享95。随着王先生的辞世,其平生所得之大成,或恐失为绝学。往圣往矣,不才传伦实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当竭诚尽力一续大师余绪,用示先生之绝诣,赞诩先生之美德,终难一展先生大雅于万一。仅以廿载间与世襄先生素日交往之雅事,競付笔端,聊表胜意,尚飨王公之“铁粉”。故乃不揣孤陋,倘有疏漏之处,乃伦不学之过,敬祈方家教正。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王世襄先生像

熟识王世襄先生的人都知道“鬯安”是王老的字,“鬯”同“畅”之意,畅顺、畅达、畅快、畅旺……“鬯”与“畅”或有不同,“鬯”古雅了许多。“鬯”本古代之名物,一种祭祀用的香酒。一个“鬯”,妙诣无穷,令人畅想无拘束,足以畅叙幽情。先生字“鬯安”,应是更多几分安逸才好,叵奈际世不辰,但见先生由少及老,未以字行,世人多知世襄大名,实乃命数所定,中年时逢四九,一路蹭蹬,委实是大不顺畅。

一位有大功于国家文物事业的精英人物,错误路线下,横遭牢狱之灾,出狱后,又被故宫蛮横开除。“文王拘而演周易”,古往今来杰出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在逆境中,奋起云路,所达到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岁月不曾静好,现世更不安稳,世家子弟,上燕京读书都要带着自家厨子的王世襄是京都大少,但非寻常公子哥,他不曾一日沉沦,而是终日沉浸于古老的艺术中,艺术却乎沉醉了他孤寂的心灵,同时也让他高昂起尊贵的头颅,人世间能让他俯首称善的只能是传统文化、古雅工艺的许多将要湮没无人知晓的秘钥。简单说,不是王世襄乐于“不耻下问”,几十年来与木作行的老师傅,打成一片,倾心相交,研讨明式家具的种种非内行而难知的种种“门道”,今日全世界的玩古之士,恐怕都叫不出明式家具各个构件的名称。这是一门大学问,可以联想到西周的《考工记》。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王世襄《锦灰堆》自选集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王世襄《锦灰堆》合编本四卷

当京城大爷、沪滨遗少还在玩着高雅,或锦帽貂裘,或西装革履以为非不如是,便是失守了人生尊严高雅的底线,此亦无可非议,然观世襄看透了太多的东西,通达得很。早已融入了寻常人群中,一袭黑色疙瘩绊大棉袄,袄袖油渍麻花,提着菜篮子去市场买菜,多年下来,和他在路边聊天侃大山说厨艺的大师傅,一直以为他是哪家饭馆的厨子。

世襄是懂吃会吃会做的美食家,喜欢亲理庖厨,深自钻研,他和张伯驹一样,善啖蘑菰,以为是厨蔬无上佳品,蘑菰即是蘑菇,先生考究,执意写做蘑菰,透着文气,但他不是冬哄先生,不会轻易称蘑菰为“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喚作“春菰秋蕈总关情”。张伯驹爱吃坝上名品口蘑,王世襄对“寒露蕈”最为钟情,因为是儿时的美食情结,好像还说从来没有吃够过。寒露蕈这种野生菌只有寒露时节才出土,那是服侍王世襄外婆的老妪,每逢深秋,都要从洞庭东山的老家带回一甏寒露蕈,送给外婆吃,“清油中浸渍着一颗颗如钮扣大的蘑菰,还漂着几根灯草,据说有它可以解毒,其味之佳,可谓无与伦比。正因为它是外婆的珍馐,母亲不许我多吃,所以感到特别鲜美。”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野生菌(一)

王世襄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曾对蘑菰做过专门的研究,深入实地考察,他听说香山一带的野生蘑菰很有特色,为此他特意结识了香山四王府村的一位人称“蘑菰王”的六十多岁的老汉。

学问无所不在,高手尽在民间。老汉见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好学又懂礼貌,一手不留的传授采菰秘诀,只是说得有些玄忽,好似采金人要会看矿苗龙脉,挖“棒槌”(人参)的要会赶山一样,“采蘑菰要学会看“稍”(读作Sao四声),指生蘑菰的地脉。这“稍”从地面草木的长势可以看出来。”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野生菌(二)

听来听去,年轻的王世襄还是不能得其要领,还好总算明白了,“看来所谓的稍,一半指草木的葱茏茂密,一半和埋在土内的菌丝有关,蘑菰落下孢子才生长菌丝,所以产菌的地方年年会有蘑菰长出来。使香山出名的是一种大白蘑,直径可以长到一尺多,像一只底朝天的白瓷盆。过去只要在山上发现此种幼菰,便搭窝棚在旁守护,昼夜不离,以防被它人采去。只须两三天便长成,取下来装入大捧盒送到宣武门外菜市口去卖,可得白银三五两,因为它是一种名贵贡品。蘑菰王感慨地说:这是前清的事了,近年来简直得见不着了。贵人吃贵物嘛。贵人没有了,大白蘑也就不长了。”

六十年代,王世襄去怀柔县黄坎村参加劳动,老乡告诉他山上也有这种大白蘑,当地人叫“天花板”,自古便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天花板炖肉-----馋人。”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野生菌(三)

王世襄当时以为“天花板”只不过是当地的土名而已。到底是聪敏公子读书人,此时的王世襄二十郎当岁,已对天下名物特产的研究大感兴趣,与其后来成就文博大家大有关联,正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谁也不会随随便便就成功。稍后的某一日,王世襄读明朝人潘之恒所著蘑菰大全《广菌谱》,书中有“天花蕈”一条,并称:“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王世襄查古书查到了根据,甚感而恧,方知这位老乡的话大有来历,不禁肃然起敬。

美食家都注重食材的地道,江湖盛传王世襄炒大葱的传说,其味之美,竟然味压满桌菜肴,关键是选料精严,王世襄烹此味的不二法门是:非山东章丘大葱不用,盖此青葱嫩而甜,葱白极长,啮齿即断。

九十年代末,通过杨广泰,我与王老初识,1998年,拜请王老给我与杨兄合著的《文玩架座欣赏》一书题写书名,王老细细审阅了相关实物图片后,认为靠谱,欣然题就。后来熟了,聊天时多聊吃,王老闽籍,八十年代,国家出八大名菜菜谱,《福建菜谱》的序言,有关部门恭请王老撰写,闽菜历来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称,尤以巧烹琳琅满目的海味见长,王老十分在行的指出:闽菜“在色香味形质的前提下,以味为纲,具有淡雅、鲜嫩、和醇、隽永的风味特色,在烹饪派系中独树一帜。”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张传伦、杨广泰合著《文玩架座欣赏》王世襄题书名

这本《福建菜谱》,当时是内部资料,我能读到,得益于先严是中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涉外旅游宾馆的老总,他老人家的案头有这本书,看后对福建第一名菜“佛跳墙”最感兴趣,更奇怪于王老在序中对此名菜只是一笔带过,着墨甚少。后来我向先生请教这道名菜,先生教曰:“佛跳墙原本是一道肉菜,不加海鲜干货的,以后越做越奢侈,一坛子佛跳墙端上桌,十万块也是它,你想南非三个一头的鲍鱼放了十二只,吕宋黄的鱼翅干品放了一二斤,这得多少钱,十万一坛,远不够封顶的,其实这道菜好吃主要是沾了猪蹄猪肚的好处,现在的酒楼越来越不会做,这道菜怎么会稀汤挂水的呢,猪蹄炖上好几个小时是浓稠的汁,真属外行太不专业。”

王世襄先生喜欢内行又肯用功,规规矩矩的年轻人,得他青眼看顾的青年人,全成了他的忘年交,先生不仅尊享鉴物的超凡美誉,更兼雅具识人的本领,但凡他看中的小青年,皆为今日文博行内领军人物,呼之响亮:马未都、胡德生、田家青,还有天津玩匏器有名的“葫芦万”万永强,此中最属在下张传伦不争气,半生一事无成,只会爬爬格子,写几篇闲文消闲浮生,月旦古今,语多嘉言,好为真行家立腕,不为“满不懂”张目。

王世襄孤直耿介,不轻易许人,虽说青年朋友不少,但他老人家只承认田家青是他唯一的学生、入室弟子。王老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确有射利之徒冒充学生,以售其奸,早被王老一一识破,这帮孙子也太不识趣,忘了王老长得那是嘛眼?那是一双鹰眼,睿目巨睛,千年古物,一眼断代,视线中从无小人祟影。

九十年代,我的藏石斋名《摩石精舍》,容易记住,和我的老当家张大千的《摩耶精舍》,只有一字之别,我先请了启功、溥佐、慕凌飞、范曾几位先生题了《摩石精舍》,心下欲请王世襄先生赐题。我看中王老的字大有功夫,标榜推陈出新的“丑书家”们,见王老书法最应汗颜,王老却从不以书法家自居,王老亦不必以书法家为荣耀。清代书家张问陶的老师袁枚不以书家自重,人们偏偏更喜其字,随园老人的字,随情随性随缘,随心所欲,随笔写来,随合佳妙,见者莫不称善。张问陶说袁老师的字不轻易与人书,然偶一落笔便极有趣。

史上大玩家鬯安王世襄逸事之第一章:玩家美食家与书法家

王世襄先生书法

我面子薄,加之此时与王老尚不熟稔,哪敢开口贸然求字。道友“葫芦万”万永强与王老关系好的不一般,每年时令节气一到,万兄十余年如一日,立马进京,叩府送上蛐蛐、蝈蝈、油壶鲁等能鸣会斗的草虫,王老大为欢喜,特为永强书十五言龙门对,联曰:“紫檀鸂鸂红木铁梨黄花梨诸般家具;蛐蛐蝈蝈金钟扎嘴油壶鲁各式葫芦。”说尽永强能事,意犹未尽,又复长跋三十余字“甲戍冬月戏作俚语横额楹联,为永强小友补壁。鬯安王世襄时年八十。”这还不算完,兴题横批:“要嘛有嘛。”永强天津卫的娃娃,王老诙谐,幽他一默,故以天津话出之。

此番,我托万兄代求一幅斋号,定然万无一失,我一开口,万兄当即应允,一周内办妥,展卷观之,笔力雄健,愧领王老宝墨《摩石精舍》,倩良匠,急付装池,悬之素壁,确为寒斋增色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