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爲什麼不會瞬間爆炸?

看了忘了140614592


這問題本來就有問題,如果是核聚變穩定的燃燒,幾十億年了這種平衡 早就打破了,不存在還能繼續穩定燃燒的可能。如果換種思路,太陽僅僅只是氫原子被不斷擠壓處於一種進化狀態的組織就好理解了。我的理解中物質可以進化為原子序列更高的物質的。改變它的就是自身的壓力。這其實很好理解,氫原子被重力擠破 ,原子核被重新排列。由於太陽質量不夠,原子核只是被擠破的狀態,如果質量足夠,太陽就會像中子星一樣發生坍塌,如果不穩定就有可能發生中子星大爆炸, 這時新的物質就會產生。回到話題,太陽屬於氫原子被擠破的階段,它的內核應該是超態金屬 狀態。打個比方就像燒紅的鐵球,懸在空中一樣。所以它的冷卻只是時間的問題,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久。如果不發生意外,它的結果就是木星的狀態。所以說不是木星被點燃成為太陽,而是太陽冷卻後成了木星。當然如果有意外的發生,太陽被別的星球襲擊或者被別的星球吞噬那它的重力就會進一步增加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他就會像中子星一樣發生坍塌,由氫原子金屬態,變成中子星。氫原子被擠破電子發生逃逸,這就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超新星爆發。


鏡子73571561


“瞬間”這個詞通常給我們沒有消耗時間的感覺。宇宙中就沒有“瞬間”完成的變化,即使時間在短還是有時間流逝的。

地球上氫彈的爆炸給我們感覺就是“瞬間”完成的,但實際上是有反應速度的。而太陽內核也在發生劇烈的核聚變,氕變氦。因為在自身引力塌陷下,內核處產生極高溫高壓的狀態。給核聚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太陽的這種核聚變是持續性的,它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像一個炸藥包一樣,點燃瞬間所有的燃料發生反應。太陽只在內核處發生著核聚變。


就像是中心有一個鍋爐一樣,需要不斷的往裡加煤。而太陽是靠著自身的引力作用把“煤”送進“鍋爐”。這都是需要時間的,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太陽內部所有的氕在同一時間同時發生核聚變,瞬間燃料消耗殆盡。

即使是恆星發生核聚變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只要在條件達到的時候才會進行。例如我們的木星是氣態巨行星,它並沒有足夠大的引力可以促使自身發生核聚變。例如比太陽數十倍的恆星,它們自身引力塌陷作用就大的多。內核處消耗的氕就會更快,壽命就會更短。


這裡是科學黑洞,感興趣的不要忘了點波關注哦!祝好!


科學黑洞


如果說,我們今天走在戶外,正沐浴著10萬年前古智人時期的陽光,你信嗎?也許你驚愕不已,不是說陽光到達地球只需要8分多鐘麼!

先來看看太陽的構造。太陽是銀河系千千萬萬恆星中的普通一員,其質量約為2x10^30kg;其直徑橫跨140萬公里,是地球直徑的100倍;其體積為地球的130多萬倍;其中心溫度約1500萬K。它由內向外分別是中心核反應區、對流層、太陽大氣層。
太陽也具有恆星動態生命過程的規律。當大爆炸之後宇宙空間中的氫原子由於引力凝聚到一起,形成越來越大的球體時,太陽就形成了。太陽質量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時,因引力而使得太陽內部壓力越來越高。這種壓力會逐漸地高到氫原子核相互緊緊壓合在一起,便發生核聚變反應。


核聚變過程伴隨著瞬間巨大的能量釋放,那麼在太陽氫聚變為氦的過程中能量釋放為什麼是穩定的呢?

其實,大質量的恆星(太陽亦然)如同受控的氫彈爆炸,它的聚變過程並非瞬間完成,而是一個持續的準受控核聚變狀態。

首先,爆炸產生向外的壓力與太陽內部由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引力方向相反,產生力的平衡,這就使得太陽有一個長達上百億年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太陽既不會像炸彈那樣爆炸立刻解體,也不會因引力作用立刻坍塌,這是宏觀上力平衡所維繫的結果。

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一部分變成了光和熱從太陽內部向外輻射出來,這也回應了古老的為什麼恆星會發光的天文疑問。
第二,由於太陽氣體(主要是氫氣和氦氣)的緻密而不透明,太陽內部核聚變發出的能量輻射,不能瞬間全部向外以真空光速傳遞出來,只能有序地且需要花10萬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時間)才到達太陽表面,儘管這段旅程只有70萬公里。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太陽產生的核能至少10萬年後才到達並影響太陽表面,使太陽表面溫度維持在近6000K。然後,只需花8分20秒的時間,太陽輻射再穿越空間到達地球。

當然,這就意味著我們今天接受到的太陽光輻射產生於10多萬年前的太陽核心內。假如出於某種原因,太陽核聚變反應此刻突然終止,那麼我們之後的5000代子孫依然是十分安全的。

在未來的幾十億年中,太陽核心的氫不斷被消耗,以每秒鐘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合每秒400萬億千兆焦耳的能量,可供人類100萬年的所需能源)。大約50億年後,太陽逐漸演變為紅巨星,直至坍縮為白矮星後死亡,最終留下不發光的一塊遺骸。


看松讀畫軒


太陽內部的金屬態氫離子高速自旋,形成強大的磁場。在太陽自身磁場的約束下,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新物質的過程被延緩;同時,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新物質釋放能量(電磁波)的瞬間又在高速流動中分解還原為金屬態氫離子。這樣太陽的大氣層就在不斷的釋放能量中保持金屬態氫離子的平衡,而不是“瞬間”爆炸。

地球內部的金屬態氫離子在高速自旋,產生磁場的同時釋放能量。正是太陽磁場與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才有了人類社會美好的生活環境。但是當巨行星的週期性運動影響地球磁場的時候,金屬態氫離子異常活躍,就會產生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

木星表面不能產生金屬態氫離子的聚合反應釋放能量,是因為這顆巨行星表面自旋速度還沒有達到光速流動的“臨界值”。

物質是能量的載體,電磁是能量的表現形式。所謂的熱核反應就是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新物質前由“金屬態氫離子”流動產生的強磁場與電流——電磁波。要實現金屬態氫離子流的“可控”,必須有強大的“磁場約束機制”。






金童希瑞


太陽中的核燃料、太陽中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為什麼不是一次爆炸就徹底反應乾淨?,而是可以持續一百億年,這是一個謎,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想到這個問題了,但是具體原因不清楚,一般認為是有一個反應機制,什麼碳12參與核反應的,使核聚變反應過程可以持續緩慢發生,而不是一次反應就炸乾淨,就是這個機制現在還不太清楚。

另外像恆星爆炸一般都不是爆炸,而是恆星在發光、核聚變反應後期,核反應停止了,不發熱了,於是整個恆星冷卻收縮,所有的物質都落向中心,最後因為物質在中心碰撞,相當於發生反彈爆炸,因為存儲了很大的能量,所以一般這種爆炸都十分劇烈,有的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功率,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大概都是正確的,具體的可以等專業人士來回答。


大刀吧主的水彩小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