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飞“榜样的力量”人物系列报道之七——曾曾老师

教育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培飞“榜样的力量”人物系列报道之七——曾曾老师

每个老师都希望赢得孩子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同事的尊敬、领导的信任,曾曾老师做到了。作为广州万达校区教学主管老师:

于孩子,她在教学上张弛有度,既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又能很好的把握教学重点,让孩子开心地玩,快乐地学。

于家长,她善于沟通,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解决家长提出的需求,也愿意理解家长的心情和初衷,积极主动地配合、引导家长,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于同事,她是工作中“无所不能”的领头羊,也是生活中的知心大姐姐,年轻的老师对她既敬佩又热爱。

于领导,她全力支持校区的工作,不抱怨、不牢骚、不推诿,认真完成领导交代的每一项任务。

她总能冒出新鲜的想法,让教育充满活力和乐趣。用创意感染孩子,用热情追求教育,用智慧探索前进的方向。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责任和激情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没有责任的教育,就只会流于表面,无法从内心深处去激发去感染孩子;没有激情,教育就会像一潭死水。”

培飞“榜样的力量”人物系列报道之七——曾曾老师

广州番禺万达校区教学主管——曾曾老师

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教育无小事,育人需精心”。培飞作为3-10岁儿童思维数学教育行业的佼佼者,对老师的要求更加“严苛”。曾曾老师说:“培飞的工作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挑战,如何让孩子在开心地玩的同时,快乐地学,完成教学目标,让孩子在这里有收获?考验着每个老师功底。公司对高品质教育的追求,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利用休息时间广泛阅读各类幼儿教育、思维教育书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反思学习是经常要做的事。在培飞,每一个人都是有收获的,孩子收获了知识与能力,老师收获了技能与经验。”

“在培飞工作也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曾曾老师说:“常常听到家长说,数学太抽象,孩子学不会;文字题脑子就是转不过弯,计算题准确率又不高;孩子一看到数学就头疼等。做为教师,解决家长的担忧与孩子的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而培飞在操作中发现,在游戏中感知与提升,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看到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主发现与探索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都能爱上数学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

与年轻教师共同学习,协同成长

曾曾老师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并且善于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与培飞的理念融会贯通,在带教师团队方面,她毫无保留的输出,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对待这项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曾曾老师有着朴素的荣誉观,她说:“与年轻教师共同学习的过程,是我们大家协同成长的过程。我输出了自己的经验与方法,让她们能少走弯路,但是她们给到我更多实例,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我能更好的处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

每一次面对年轻教师的提问,曾曾老师都会大量翻阅资料,寻求更好更实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我深知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我很感谢每个年轻老师,是她们让我不满足于现在,是她们让我不断地成长。比如说:面对3岁多专注力又不是特别好的孩子,如何提升孩子兴趣度?这需要教师极强的基本功,儿童是一本书,读懂不易。老师一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认知水平,二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点,三要语言极富艺术性等,我会针对这些,要求教师先去查阅大量的幼儿教育书籍,然而分析出原因,找出应对措施,最后在教研例会上讨论,以众家之长解决难题。”

备课是上好课的保障,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如何帮助年轻老师备好一堂课,也是曾曾老师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会要求年轻的老师先自行钻研教材,提炼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然后再大家一起探讨,设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游戏设计共同制定,保证游戏的梯度性与层次性。”曾曾老师说。“只要一有时间,我会要求教师走进别的教师课堂听课,包括我自己,保证每个月不少于4次课,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有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会过于急切,侯答时间不够,给到孩子们探索与发现问题的空间与时间不足,在游戏中引导的话术启发性不够等等。然后在每周的教研会上我们会就听课中发现问题集中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曾曾老师推荐书目

《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 张兴华主编

培飞“榜样的力量”人物系列报道之七——曾曾老师

《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

培飞“榜样的力量”人物系列报道之七——曾曾老师

《我就是数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