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成宇宙,不問成因問是因

周易包氏學之論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成宇宙,不問成因問是因

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引《運氣說》指出:“大橈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幹”猶如樹之“杆”,“支”猶如樹之“枝”,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樹枝是樹杆的延伸。大橈為黃帝時人,大橈作干支的說法,不一定可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事物的發展演變是由量而達到質變,變化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說天干。十天干為甲、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些字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一下《史記。律書》的解釋:

甲、乙。“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甲就是符甲。乙就是軋,車壓的聲音。

丙、丁。“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故曰丁。”丙就是彪炳。丁就是壯丁。

庚、辛。“庚者,言陰氣庚萬物”;“辛者,言萬物辛生。”庚有更的意思。辛就是艱辛。

壬、癸。“壬者,為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癸者,為言接也,言萬物可揆度”。壬有隨意的意思。癸就是揆度,交接。

司馬遷並未言及戊己。

我們從字象上分析一番,看看是什麼意思。

觀“甲”字形象,一豎如木棍,用木棍測日影;甲則假之,象徵曆法開始。

觀“乙”字形象,上為天,與下面的地連接在一起,令人驚歎;乙則噫也,象徵天地之道的結合。

觀“丙”字形象,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為人,人從門洞內向外面的天空走去;丙則並也,象徵天地人之道的並立。

觀“丁”字形象,似肉鉤也,如自天而落地,添丁添口,口主四方;丁則定也,象徵四季分明。

觀“戊”字形象,一人持戈也;戊則舞也,象徵社會的形成。

觀“己”字形象,包含上下、左右、前後;己則及也,及則乃人也,象徵人類自身。

觀“庚”字形象,外包為廣、大範圍、日常常見,內包如一人被刺叉扎死;庚則更也,象徵舊事物的滅亡。

觀“辛”字形象,立於十方之上;辛則新也,象徵新事物的奠定。

觀“壬”字形象,上撇為天,下橫為地,天地包羅十方,只好聽之任之;壬則任也,象徵順其自然。

觀“癸”字形象,左右遮天也;癸則歸也,迴歸大地,象徵迴歸自然。

以上分析,幾乎與《史記》所言皆不相同。不過,以筆者的分析,卻看到了社會的形成、新舊的更替。那麼,十天干究竟產生於何時呢?如果以《太古河圖代姓紀》作為重要參考,十天干極有可能是炎帝對伏羲氏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產物。伏羲氏由結繩記數推演出了“太七之數”,將數由草繩表達的方法改變為刻畫的形式,由此表明了“數”字(最早的文字應該是數字)的產生。

“陰陽八卦”一節我們已經分析:伏羲氏的陽畫似平原,陰畫似山峰;重疊的平原像遙遠的天際,而重疊的山峰像深厚的大地;由此,數七的形象為天,數零的形象為地,伏羲氏因數七而造出“甲”字,開創了“文”字的道路。

伏羲氏將八個數字符號分象八方,將一年四季分為八個月;一年如果有三百六十天的話,那麼一個月則為四十天,剛好是五次易甲的結果,由此伏羲氏的甲歷形成,也標誌著最早曆法的形成。

伏羲氏族衰落,與神農氏族兼併。神農氏以農業為主,更加重視四季分明、五方得當。沿著由數字向文字轉變的道路,神農氏極有可能創造了十天干。伏羲氏將天地分為八方,實際上忽視了自身所居中間之處的上方與下方,神農氏將八個數字補充為十個,並且一個個為之命名。

十天干的創造,應該是沿著“一五”、“二五”的路子走的,很有點像前節我們說的“十數圖”。我們來研究一下,將“甲乙丙丁戊”與“水火木金土”的方位對應:甲為北水一,乙為南火二,丙為東木三,丁為西金四,戊為中央土五。由此可知:

一甲為北方,為開始,也是後來建子歷一陽來複的方位;甲為地,為數一,一豎就是“1”。

二乙為南方,為承接,為由下而上、由地而天的承接;乙為天,為數二,也是“2”。

三丙為東方,人開始活動,草木開始生長;丙為人,為數三,如兩個交叉的“3”。

四丁為西方,人帶著收穫已經歸來,上面的樹葉落於地下;丁為物,為數四,丁字如人提著東西,“4”如人揹著東西。

五戊為中央,守護自己的土地;戊為屋,為數五,戊字去戈似“5”。

如果天干的前五個象徵四季分明五行定位的話,後面的五個則象徵萬物的生長旺衰藏。後面五個的次序與“十數圖”略微不同,更像是《尚書》舜帝的四巡。

六戊者為己,己是戊的目的,己居於戊下,成就中土有上下之分。

七庚則更也,為夜半、為冬天,新年與舊年的交替,輔助甲,主北方水位。

八辛則新也,為清晨、為春天,萬物復甦,輔助丙,主東方木位。

九壬則任也,為午時、為夏天,最為光亮,輔助乙,主南方火位。

十癸則歸也,為日落、為秋天,天光變暗,輔助丁,主西方金位。

如此十天干的方位,與之後的十天干方位相比,除了中間“戊己”不變,差異很大。神農氏以十天干為十個月,實際上人類的活動,過年的一個月與春季的一個月,幾乎不用勞作。如果將這兩個月視作過年不算,勞作的一年有三百天,一個月有三十天,十天為一旬,也可以用十天干來表示。

黃帝時,考慮炎帝十個月的天干之數與月亮的歸期不符合(炎帝看日勞作,對月不重視),打破筆者所推理的十天干框框,以甲乙為東方,以丙丁為南方,以戊己為中間,以庚辛為西方,以壬癸為被方,“治五氣,藝五種”,如此天干“變味”。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木氣生,甲乙當之;甲則假之,假似種子被種下;乙則噫也,種子發芽。

夏天火氣長,丙丁當之;丙則秉也,種子秉借火氣而長;丁則鼎也,如鼎一般根深蒂固般勞穩。

秋天金氣旺,庚辛當之;庚則耕也,收穫之後再次耕作;辛則辛也,十分辛苦。

冬天水氣藏,壬癸當之;壬則忍也,天寒地凍;癸則龜也,潛伏不動。

黃帝如果否定了炎帝的十天干,就必須再造一套新的記年月日的方法令人信服,這就是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史記。律書》的解釋是這樣的:

“子者,滋也;滋者,言萬物滋於下也。”子就是滋養。

“醜者,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也。”醜就是紐結。

“寅言萬物始生偏然也。”寅好像沿的意思,行動不穩的表現。

“卯者為言茂也,言萬物之茂也。”卯就是茂盛。

“辰者,言萬物之振也。”辰就是振動。

“巳者,言陰氣已盡也。”巳就是死亡。

“午者,陰陽之交也。”午好像是舞、又好像是無的意思,不詳。

“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未就是滋味。

“申者,言陰用事,申賊萬物。”申就是審判的意思。

“酉者,萬物之老也。”酉就是老的意思。

“戌者,言萬物之盡滅。”戌就是滅的意思。

“亥者,該也,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該就是應該。

《淮南子。天文訓》的解釋:“子者茲也”,“醜者紐也”,“寅則萬物之螾螾也”,“卯則茂茂然”,“辰則振之也”,“巳則生已定也”,“午者忤也”,“未昧也”,“申者呻之也”,“酉者飽也”,“戌者滅也”,“亥者閡也”。子就是茲、從的意思,醜就是紐結,寅同螾為卵蟲的湧動,卯就是茂盛,辰就是振動,巳為生已定,午就是忤逆,未就是昏暗,申就是呻吟,酉就是酒飽,戌就是滅亡,亥就是隔閡。

《淮南子》與《史記》對十二地支的解釋,意思相同者為醜、卯、辰、戌,其餘八個大相徑庭,孰是孰非,仍需從本字字象上入手。

“子”字像天地被平分,如混沌初開,萬物滋生在其間;子當為滋生,北方水位,一年十二月之十一月。

“醜”字像天地之東北角,子如種子,種子生根在土壤中抽動;醜當為抽動之意,東北偏北方位,一年之十二月。

“寅”字像由此而出頭,種子生根之後長出兩瓣嫩葉,引導著向上生長;寅當為引導之意,東北偏東方位,一年之正月。

“卯”字像兩瓣展開的葉子,種子已經突破土壤,冒出兩瓣;卯當為冒出之意,方位正東方,一年之二月。

“辰”字像人穿衣,嫩芽茁壯生長,如振動翅膀起飛的鳥兒;辰當為振動之意,方位東南偏南,一年之三月。

“巳”字為已經完成生長過程,斯然獨立;巳當為斯然之意,方位東南偏南,一年之四月。

“午”字為舞於上方,如窈窕淑女;午當為跳舞之意,方位正南,一年之五月。

“未”字為樹木梢頭之果也,十分有滋味;未當為滋味之意,方位西南偏南,一年之六月。

“申”字如太陽光線自上而下垂落,象徵日落,樹木枝葉開始枯黃;申當為呻吟之意,方位西南偏西,一年之七月。

“酉”字如太陽落盡西方,或者果實被收藏起來;酉當為拘囿之意,方位正西方,一年之八月。

“戌”字如一人戰鬥至最後一滴血,苟延殘喘;戌當為喘噓之意,方位西北偏西,一年之九月。

“亥”字如人最後的一口嘆息,已經死亡;亥當為咳嘆之意,方位西北偏北,一年之十月。

十二地支詳細的描述了生命的起源與終結。黃帝以十二地支用來記月,以十天干來記日,一個月月亮一個望朔,天干剛好三旬。這樣一年有了三百六十日,比炎帝時進步了許多。不過這種方法又被逐漸完善,通過對太陽與月亮運行軌跡的研究,到了舜帝時一年又變為三百六十六日。此時十二個月即正月至十二月,譬如舜“正月上日”登基祭祖、“二月東巡守”等一列活動的記載。

周建子歷,以正北方位為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子為正月。商建醜歷,以醜位為正月。夏建寅歷,以寅位為正月,這也是我們所熟知的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的對應關係。觀《尚書》所載,記日以十天干來區別,區別不清則用月亮的望朔來輔助。《周易》“蠱”卦“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就是一個主要的證據。天干地支的結合,當起始於春秋,在戰國後期逐步的完善,完善之後的歷法稱為甲子歷。甲子歷以北斗七星運行一週為一年,北斗所指的正北方起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六十年一甲子,歲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四年一閏月。

後人總結年上起月歌訣為:“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流。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結合,六十週期年中出現五個寅年寅月,即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甲年、己年,正月為庚寅;乙年、庚年,正月為戊庚;丙年、辛年,正月為丙寅;丁年、壬年,正月為壬寅;戊年、癸年,正月為甲寅。

月上起日歌訣為:“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一日以子時夜半為一天的開始;天干與地支結合,六十週期中與子結合者有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月、己月,甲子日為開始;乙月、庚月,丙子日為開始;丙月、庚月,戊子日為開始;丁月、壬月,庚子日為開始;戊月、癸月,壬子日為開始。

天干者,天之幹也,撐天之謂;地支者,地之支也,撐地之謂。天干之數有十,定位東西南北中,四季五行分明;地支之數十二,將一年劃分十二個月,萬物生長旺衰清楚。天干明空間,地支明時間。地支由天干而來。天干地支皆發源於五行思想。天干地支的五行屬性,《淮南子。天文訓》載:“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地支中醜、辰、未、戌也為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