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90后婚姻观:我这辈子真不想结婚了。

还记得2017年最后几天,朋友圈疯狂晒十八岁吗?那是意味着最后一批90后全部成年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90后已经步入适婚的年龄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适婚单身青年数量高达两亿,要知道每年数据都是不断增长,主力军都是85后和90后。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呢?

据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

结婚率下降,不是2018年才开始。2010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阶段性的最高值9.9‰之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巧合的是,正是这一年单独二胎放开。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持续走低的不光是结婚率,还有婴儿出生率。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份就披露,在全面放开二胎的背景下,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哪怕是一些表面看来是人口净流入的特大城市,实际人口也是负增长。

为什么离婚变得更加普遍?结婚率和离婚率有什么地域规律?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婚姻自由度大大提升

影响结婚率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二是人口结构。

观念变化容易解释。比如社会更开放,女性地位提高,传宗接代的婚姻功能减弱等,如果结婚可能牺牲生活品质,那么选择不结婚或者晚婚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早期,除了传统的宗族观念残余外,政策层面对婚姻也持保守态度。比如在1987年的统计公报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贯彻新《婚姻法》,人民群众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有些地方早婚早育、不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婚事大操大办等婚姻陋习相当严重,在婚姻家庭领域里,改变旧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抵制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任务还很重。

非婚同居的多了,结婚率反而下降,这些在今天都是婚姻自由度的象征。

不过观念变化对结婚率的影响,往往还要通过人口结构反映出来。所以,结婚率并不是线性下降的,而是有涨有跌。大致走势如下: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1987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7年到2002年,缓慢下降;2003年到2013年,处在快速上升状态,结婚率一度逼近10‰;2013年至今,则迅速下跌。

落后地区的结婚率,往往更高

由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不尽相同,结婚率还显示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我们不妨看看2017年各省的结婚率。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2017年中国的整体结婚率是7.7‰。以山西为分界,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4个省区。

其中贵州、安徽和西藏排在前三,换算成千分号,结婚率分别是10.9‰、10.8‰和10.1‰。排在最后三位的地区为上海、浙江和天津,分别是4.5‰、6.1‰、6.1‰。

引入人均GDP的对比可以发现,结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负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越高,结婚率就越低。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比如结婚率排在前三的贵州、安徽和西藏,都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准。而那些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像两大直辖市天津、上海,以及浙江,结婚率远低于贵州等地,上海甚至只有4.5‰,不到贵州的一半。

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高,对不婚族和晚婚族越包容,单身男女不会贸然开启一段婚姻,所以结婚率与人均GDP的负相关很正常。

对此现状,国外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很多被我们长期认为比较“开放”,“自由”的西方国家,其实是很珍视婚姻价值的,政府也在通过减免税收、增加福利等方式,想方设法帮助民众维护婚姻。比如美国有的州为了降低离婚率,会以减免结婚登记费用为条件诱惑新人参加“巩固婚姻学习班”,甚至有一些州把“婚姻技巧课”列入中学课程。

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是社会“自由”还是社会“动荡”

结婚者变少,离婚者变多,这种趋势放在某个个体上,可能会是一段年轻人勇敢把握自己命运,或者独立女成功摆脱渣男的励志故事。但政府应当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到其中的危机,并出台措施,维护婚姻的正面价值。

所以,你妈逼你结婚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