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90後婚姻觀:我這輩子真不想結婚了。

還記得2017年最後幾天,朋友圈瘋狂曬十八歲嗎?那是意味著最後一批90後全部成年了,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90後已經步入適婚的年齡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適婚單身青年數量高達兩億,要知道每年數據都是不斷增長,主力軍都是85後和90後。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了呢?

據民政部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

結婚率下降,不是2018年才開始。2010年以來,中國的結婚率在2013年達到階段性的最高值9.9‰之後,便開始持續下降。巧合的是,正是這一年單獨二胎放開。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持續走低的不光是結婚率,還有嬰兒出生率。

國家統計局在今年1月份就披露,在全面放開二胎的背景下,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同時老齡化程度繼續加大,60歲以上及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重都有明顯上升。

哪怕是一些表面看來是人口淨流入的特大城市,實際人口也是負增長。

為什麼離婚變得更加普遍?結婚率和離婚率有什麼地域規律?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婚姻自由度大大提升

影響結婚率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觀念,二是人口結構。

觀念變化容易解釋。比如社會更開放,女性地位提高,傳宗接代的婚姻功能減弱等,如果結婚可能犧牲生活品質,那麼選擇不結婚或者晚婚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

改革開放早期,除了傳統的宗族觀念殘餘外,政策層面對婚姻也持保守態度。比如在1987年的統計公報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貫徹新《婚姻法》,人民群眾的戀愛觀、婚姻觀、生育觀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有些地方早婚早育、不登記就以夫妻關係同居、婚事大操大辦等婚姻陋習相當嚴重,在婚姻家庭領域裡,改變舊的封建傳統觀念和抵制資本主義思想影響,任務還很重。

非婚同居的多了,結婚率反而下降,這些在今天都是婚姻自由度的象徵。

不過觀念變化對結婚率的影響,往往還要通過人口結構反映出來。所以,結婚率並不是線性下降的,而是有漲有跌。大致走勢如下: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1987年以來,中國的結婚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87年到2002年,緩慢下降;2003年到2013年,處在快速上升狀態,結婚率一度逼近10‰;2013年至今,則迅速下跌。

落後地區的結婚率,往往更高

由於發展水平和人口結構不盡相同,結婚率還顯示出很強的地域特徵。我們不妨看看2017年各省的結婚率。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2017年中國的整體結婚率是7.7‰。以山西為分界,高於全國水平的有14個省區。

其中貴州、安徽和西藏排在前三,換算成千分號,結婚率分別是10.9‰、10.8‰和10.1‰。排在最後三位的地區為上海、浙江和天津,分別是4.5‰、6.1‰、6.1‰。

引入人均GDP的對比可以發現,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呈負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均GDP越高,結婚率就越低。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比如結婚率排在前三的貴州、安徽和西藏,都屬於相對落後的地區,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而那些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省份,像兩大直轄市天津、上海,以及浙江,結婚率遠低於貴州等地,上海甚至只有4.5‰,不到貴州的一半。

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高,對不婚族和晚婚族越包容,單身男女不會貿然開啟一段婚姻,所以結婚率與人均GDP的負相關很正常。

對此現狀,國外很多經驗值得借鑑,很多被我們長期認為比較“開放”,“自由”的西方國家,其實是很珍視婚姻價值的,政府也在通過減免稅收、增加福利等方式,想方設法幫助民眾維護婚姻。比如美國有的州為了降低離婚率,會以減免結婚登記費用為條件誘惑新人參加“鞏固婚姻學習班”,甚至有一些州把“婚姻技巧課”列入中學課程。

結婚率連續4年下降,是社會“自由”還是社會“動盪”

結婚者變少,離婚者變多,這種趨勢放在某個個體上,可能會是一段年輕人勇敢把握自己命運,或者獨立女成功擺脫渣男的勵志故事。但政府應當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到其中的危機,並出臺措施,維護婚姻的正面價值。

所以,你媽逼你結婚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