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以史为镜 可知兴替

两汉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三页。它们很有魔力,让古往今来无数史学家着迷。我这个臭码畜也不例外,今天就跟大家说下东汉和唐朝灭亡真正导火索。

(西汉灭亡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是有两点:第一点兴儒却作茧自缚;第二点外戚专权。因为西汉灭亡原因跟东汉和唐朝不一类,这次就不说了。)

东汉:招募义兵、废史立牧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东汉疆域



这两项是一前一后,双管齐下使集权制度的崩溃,造成朝廷对地方上的失控。就算没有董卓之乱,西汉也长久不了,董卓之乱之前益州刘焉、荆州刘表、长沙孙坚、交趾士燮都听调不听宣,心怀异志。

(董卓之乱之前,凉州有边章、韩遂为乱,青州还有黄巾军,幽燕还有鲜卑、乌桓为祸,大汉早已经乱了)

招募义兵

在《三国演义》开头那一段,刘备、关羽看到城外的告示,说各州郡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招募义兵就是汉灵帝刘宏与诸位公卿,商讨出来剿灭黄巾军的对策,因为当时朝廷无力支付钱粮出兵了。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刘备、关羽、张飞




各州郡招募来的义兵,名义上归朝廷统属,实际领导人则是各州郡的刺史、太守。这些刺史、太守或许没兵没权时候对朝廷恭顺,可是有了自己的兵马之后,还会乖乖听朝廷的话吗?

这项措施看似很好,其实后患无穷。

废史立牧

太常刘焉向汉灵帝刘宏建议,废史立牧。

史,就是刺史,一州之长;

牧,就是州牧,也是一州之长。

看似刺史和州牧职权差不多,其实千差万别州牧总览一州军政大权,权、钱、兵一把抓,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

刺史则权轻许多,也就是监察、行政之权。有偏远地区刺史也带兵出征,不过少之又少。

本来招募义兵,刺史就了军权,现在废史立牧之后,州牧权柄更重。腰里有钱粮,手里有军权,朝廷无法对地方有所限制,俨然成为土皇帝一样的州牧还听朝廷的命令吗?

刘焉是汉朝宗室,又是宗正,刘宏也知西汉当时已经是多事之秋,就委任刘焉为益州牧,还指望刘焉能在自己死后匡扶汉室呢。谁知道刘焉到了益州之后,关上门当起土皇帝来。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刘焉之子刘璋




汉末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这三人都是汉室宗室,又是封疆大吏,应该匡扶汉室。这三人也就刘虞有心杀贼,却被袁绍阻住去路,后来与公孙瓒失和,兵败被杀。而刘表、刘焉这俩人只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啊……

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他们本来靠汉室之力,才有这一番功业,汉朝都灭了,他们还指望自己能独善其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唐朝:募兵制、设立节度使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唐朝疆域




这两个政策不是出在唐末,而是出在唐玄宗时期。正是因为唐玄宗一拍脑袋的决定,让唐中后期的皇帝忙前忙后,一点都无法安生,甚至五代的百年乱世也与此有关。

募兵制

募兵制就是招兵制度,就是出钱招兵,终结了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农兵合一,闲时是农,战时是兵。方法是好,往往却导致兵不像兵、农不像农,不仅加重百姓负担,还使军队战斗力地下。而募兵制就没有这样的弊端,兵士拿钱打仗,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唐玄宗初期还只是在长安附近用这种制度,最后推广全国。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唐玄宗改革兵制,推行募兵制




(这种制度看似没有缺点,跟下面那个政策合起来,才是遗祸无穷,掀开开唐朝百余年藩镇割据的局面)

设立节度使

因为唐玄宗时期战事频繁,南边有南诏、东边有吐蕃、东北还有奚、契丹,唐玄宗设立个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权柄极大,抓一镇军、政、财,而且有时候一个人可以身兼好几个镇的节度使。(其实就是之前的汉末州牧,不过这些节度使战斗力更强)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各藩镇节度使




安禄山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造反时麾下精骑足有十五万。(十五万,这可是实打实的精兵)

安史之乱虽然被扑灭,但是藩镇势力反而更加庞大,之后的田承嗣、田悦、朱泚、李希烈、吴元济、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人都是一方节度,为祸大唐。

(朱泚有点冤,早年做过一方节度,不过他忠于朝廷,被授予太尉,位列三公。泾原兵变时候,乱兵反攻长安,唐德宗跑了。这些乱兵也知道自己这样胡闹下去,长久不了,准备找个有名望的人当首领,正巧朱泚没来及逃走,乱兵就拥立朱泚为帝。

名将李晟率军围剿,朱泚这才败了,死于乱军之中)

强汉、盛唐,之所以衰败是难道是因为“兵”吗?其实不然,是没有管理好“权力”。地方上权力庞大,就容易架空朝廷,这是古今未变的道理。正是权力的失控,使有心人窥伺神器,才酿成弥天大祸。


强汉、盛唐灭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两位皇帝的昏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