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那日,整理衣柜,收拾出两大包不穿的衣物,其中有一条枣红色的纯棉绒裤,看着这条半旧的绒裤,让我想起了一段陈年往事……

【1】

时间回溯半个世纪,我十岁。那年,长治武斗,仿若战争爆发,“红联”两派对垒,文攻武卫,机枪大炮都使用上了,搞的人心惶惶,市井不安。一日,家属二号院的一户家中,邻居几个半大孩子正在玩耍,忽听窗外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孩子们好奇的扒在窗户上向外张望,只见马路上跑着一队持枪的人,边跑边射击,只听“哒哒哒”一梭子弹飞过来,一颗子弹击中了一个孩子的胸部,瞬间失去了性命,屋子里惊恐.惊叫.哭喊,乱做一团……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在那惶恐不安的日子,家属院的人大多躲在城外效区农村,一日,我娘回家取些生活用品,见天色已晚就大着胆子在家住了一宿,万万没有料到哪一晚竞是我娘生平最恐惧的一夜。夜半时分,我娘被一阵急怵的轰隆隆的炮声惊醒,炮弹飞过的呼啸声在房顶上空划过,接踵而至。我娘蒙住被子整个身躯缩成一团,任凭炮火轰隆炸响,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走出这间屋子,一切听天由命了。突然“咚”的一声巨响,振耳欲聋,真真切切感觉到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开,我娘一阵晕厥,神魂不守,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后来炮声稀疏渐渐的停了,我娘惊恐的熬到天亮,出门一看,邻居家的房顶昨夜被炸塌……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2】

那年深秋的一天,母亲委托一位老乡带我回陵川老家避难。那位老乡是专程来城里接他的四个侄儿回乡的,应了我娘的委托顺便也带着我上路了。那天晚上我们没出得了城,先在火车站旅店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登上开往晋城的火车,到了晋城北站下车。当时公路交通中断没有公共汽车,这位叔叔带着我和那四个男孩徒步行走了三十多里地,路途并不算遥远,但一个大人领着几个十岁上下的男孩且捎带着一个女孩子,走走停停歇歇,不觉中时已暮色,寻到一个熟人家户借住了一宿。次日清晨,吃过早饭便接着上路,步行至高都终于搭上了一辆卡车。车辆行至我姨娘住的村子西河底,叔叔把我接下车,他们继续前往县城。当时我年仅十岁,凭着几岁时跟母亲来过的记忆,独自在村子里摸索着寻到了姨娘家。 离姨娘家十几里处有个村子叫马庄,是我姑妈家的所在地,姑妈听说我回到了家乡,热切的安排我的表姐把我接了过去。姑妈家,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一座院落,没有院门,西南角有个一米宽的进出口。三间东屋是邻居,南面是邻院堂屋的后墙,北面是高出地面两米的土崖,西屋是三间老式的,半砖半坯,带阁楼的瓦顶房,中间是门,左右两窗,屋内靠窗盘着两个炉墇,贴西墙中间摆一张约两米长的条几,左边置一顶老式立柜,右边摞着两只枣红漆色的旧箱子,屋子西北角搭一个通住阁楼的梯子。就在马庄这间农舍小院,我度过了童年的一个冬天,与姑妈一家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3】

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区,僻静而闲适,冬寒时节,路上行人稀少,放眼跳望,远近的田野,山坡铺上了厚厚的冬装,旷野里白雪茫茫,寂静而安详。幽绿的松柏披上莹白的衣衫,在阳光的辉映下白绿闪烁,景色很美。

山区的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一座村子,一半在山坳里,一半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街底行至村头需攀半座山坡。冬日的村庄,行人不多,一群调皮捣蛋的半大男孩儿在街上打着雪仗。追逐戏耍。农家的炉墇上围坐着闲聊的老人,年轻人则闲散着遛达到大队部看排练样板戏,吱吱啦啦,悠悠扬扬的乐曲声,使沉闷的村子气氛活跃起来。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我的表姐是村剧团里的主角,那时正排练《红灯记》和《白毛女》,表姐饰演“李铁梅”和”喜儿”。表姐当年十八岁,聪慧不俗,个子高挑,两条粗而黑的大辫子垂于胸前,一张喜性的瓜子脸,面色红润,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明亮清澈,漂亮的表姐是村里数得着的美人。剧组忙忙碌碌排练了一冬,时进腊月,大队组织剧团到方圆的公社大队慰问演出。革命样板戏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政治任务哦,来不的半点马虎。舞台服装一部分是演员自备,表姐饰演的“喜儿”和“李铁梅”的服装不用借,那个年代,哪家都有补补丁的衣服。为了演出效果,需要内穿一条毛裤,但就是这条毛裤却让表姐着实犯了难。哪些年,姑妈一家六口人没有一条毛裤和绒裤,春秋两季穿着夹衣夹裤,天寒了絮上棉花就是冬装。哪天下午,我赔着表姐在村子里借毛裤,为数不多的条件较好的家户都不合适。已近傍晚时分,表姐耐着性子敲开一户人家,出来一位老者,表姐秉明来意问道:“伯伯,我要演出了,你家有毛裤吗?能否借我一用?”老者摇了摇头,说道:“闺女,我家也没有毛裤啊,不过,有条绒裤,但上面生了很多虱子,你若不嫌弃就拿回去好好烫烫。”

我一听,天呀!顿时浑身感觉一阵咯痒,再看表姐,一脸的无奈。表姐见天色已晚,考虑到演出日子临近,只好拎了绒裤回家。我的姑妈烧了一大盆开水,坐在炉上煮了又煮,总算解决了绒裤的问题。这是一段真实而辛酸的故事,不知如今的表姐是否还有这段酸楚的记忆,我却记忆犹新。

记得那年我回乡的时候,我娘给我带了一件崭新的灯芯绒花布外套,宽大大的足以穿到我十五六岁,外套色彩鲜艳,很漂亮,是娘托人从郑州买回来的布料,请裁缝师付做的,我还没来得及穿呢,就赶上了回乡避难。我的表姐见到这件外套煞是喜爱,每次外出汇演,总是趁我熟睡之际,悄然穿走,给我换上一件蓝色的碎花洋布罩衣,每每醒来不见新衣,我总是噘着小嘴,一脸的不乐意。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俗话说:“姑姑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那年住在姑妈家,我享受的也是”皇马卦”的待遇,姑妈给我用的铺盖是家里最好的,吃喝上也是紧着家里最好的给我。平日里他们早饭吃的是糠面糊饭(锅里少下点米,米熟时再糊上糠面),我的姑父有较严重的胃病,吃不得糠,姑妈给他一个人糊点玉米面。但基于我的到来,姑父想方设法去筹来半袋子谷子和麦子,给我调剂伙食,保证使我每天的早餐都能吃上不带糠的小米稠饭,午餐吃上一顿细粮。那个年代粮食短缺,物质匮乏,但我的姑妈心灵手巧,精打细算,粗粮菜叶也能调剂的可口可味。一家人粗茶就着温饱,补丁伴着温暖,生话乐趣融融,温馨括静。

【4】

时至腊月年跟,农村人是很在乎过年的,平日里吃的用的再差,过年还是要讲究一些的。进入腊八,年味渐浓。姑妈是家里最忙乎的一个,孩子们一年粗衣补丁,过年了,洋布罩衣也得缝件新的,平日里纳好的鞋底,取出来配上个鞋面就是双新鞋。姑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扫灰除尘送“灶王爷上天”

拿出平日里积攒不多的谷子,秫米和麦子到碾墇磨成面,蒸豆馅黄蒸(软米面团子,蒸两面开花馍馍,打花坨,香甜可口,老少喜爱,是老家的特色风味食品。别看姑妈准备了一大堆食物,都是有用处的,过年走亲戚来来往往,篮子里提着都是这。还有一项是剪纸贴窗花,请人写对联,这是年味最浓的标志。红艳艳的窗花往糊着白纸的木窗格子一贴,极其耀眼喜庆的气氛油然而生。人物,花鸟,鱼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哪家的女人心灵手巧,一看便知。村里会写书法的人不多,家家户户再忙也要早早的备好两张大红纸,到墨客家中挨号书写。平日里吃油星星点点舍不得,姑妈积攒了一罐油,年跟取出来炸些麻花,油散,油糕,油饹麻,以做最后一项祭祀接祖用。腊月二十九了,姑父从十里之外的附城镇拎回一片猪肉,约有三斤大小,这是最诱人的年货,缺油少荤了一年的家人就盼着年跟的一锅肉。姑父亲自下厨留出做馅的肉,剩下的都炖了,不知姑父放了哪些调料,反正一锅肉炖的飘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三十晚上,屋外寒风料峭,鞭炮声稀疏响起,家家户户彩灯高挂,油灯闪烁。我和姑妈一家围坐于暧融融的炉墇,共享期盼已久的年夜饭,吃得是猪肉馅扁食汤,汤里煮了肉丸,油炸豆腐和粉条,扁食吃着很香,汤的味道香辣极好。或许是久未荤腥,那顿年夜饭的美味,过了半个世纪还令我记忆清新。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从大年初二开始,姑妈就安排表姐陪我走亲戚,十里八庄按长辈顺序,一家一家的走,蓝子里拎的就是姑妈蒸的开花馍馍和花坨饼。走出山坳,表姐拉着我一路翻山越岭,崎岖小道,走走歇歇,怎么着也得在午饭前赶到。每到一户我都能享受到“贵宾,”级的招待,基于是城里回来的又是第一次过年走亲戚,虽然我人小但也有“分量”。所到之处,都是一张张善良慈祥,和蔼可亲的面孔,长辈们握住我的小手柔情寒喧,不住的问这问哪:“肉啊,我孩回来了,冷不冷?饥不饥?快上炉墇暖和暧和,给你冲个鸡蛋吧?,吃块馍馍吧。”一边说一边把我让到炉墇上取暖,“肉啊,听说长治很乱?你爸爸和你妈妈都好吧?回来咱这穷地方你住的惯吗?我孩在我家多住几天,啊……”

时光流逝,岁月和光阴将我也熬成了花甲老人。流年的记忆,遗失的东西很多,但家乡人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亲情,慈眉善目,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和蔼可亲的长辈:“我的姨奶奶,舅公公,姨娘,舅母和姑妈,这些岁月老人的音容,依然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那时,老家走亲戚兴吃两道饭,中午是猪肉卤子”刀割离”(陵川老家的大拉面),下午的二道饭是大米炒烩菜。哪个年代,北方稻米稀缺,能吃上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感觉超有口福。我所到家户,炉台上都有烤的黄黄的,酥酥的,甜甜的米面开花馍馍,(自从我出生,姨娘就认我做干闺女,每年都要托人捎给我一大包当干粮,吃上半年也坏不了,)姑妈做的极具当地特色酥甜的花坨饼子,还有年前盼盼已久,等待不及的压岁钱,虽然每家只给伍毛钱,那也是高待我这个城里来的孩子,令我高兴不已。已未年的春节,我的童年在故乡过的那个年,时隐时显在我的脑海,那种难忘的情愫萦绕心头。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5】

如今,我的陵川老家,青山依旧,贫穷不再。国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城乡经济蓬勃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山区面貌今非昔比,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家家户户房舍焕新,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吃喝穿戴时兴讲究,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搭台子唱戏扭秧歌,红红火火不差钱。

每年回乡祭奠父母,我站在父母的陵地,面东眺望,对面山坡,松柏青翠成林,郁郁葱葱,山后即是我姑妈家所在的马庄。睹景思人,姑父姑妈几年前已不在人世,我的表姐多年前已迁住县城,表哥也在县城买上楼房,表弟和表妹仍居住在马庄,且都盖了二层小楼。金秋时节,表妹家院落的南墙跟齐整整的垛满了黄澄澄的玉米,大门口的一角排放者一袋袋的小麻籽。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名种豆类应有尽有,院外的自留地种着各种蔬菜,自家吃不完, 表妹时常背着大包小包送到县城的表姐家,只图个绿色新鲜。

雄踞于太行山脉的山西陵川,群山环抱,起伏叠嶂,民风淳朴,勤劳善良,自然人文景观优美,一方热土孕育,繁衍了子民后代,无论是生活于故土还是散居于他乡的陵川儿女,无不热爱自己的故乡,由衷的企盼家乡青山绿水,富裕康庄,人们生活幸福美满。奚秀兰老师一曲高歌唱出了家乡儿女的心声:“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谁不说俺家乡好……”无论游子身处何方,思乡的情丝总是萦绕心怀。

陈年旧事:一段战火岁月的陵川记忆……

  一条绒裤,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一段往事,记录了岁月沧桑,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革,贫困,落后,武斗,动乱……已是流年的记忆,岁月的印迹。

秋萍作于农历丁酉年十一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