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概況

南海,為南中國海(地理水域)、中國南海(中國領海)的簡稱,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 ,九段線內海域為中國領海,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南海南北縱跨約2000公里,東西橫越約1000公里,北起廣東省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鵝鑾鼻一線,南至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西依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東抵菲律賓,通過海峽或水道東與太平洋相連,西與印度洋相通,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海。 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逐漸改稱南海。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出兵侵佔了南沙部分島礁,引發南海爭端。 2018年8月13日9時31分,在南海(北緯19.90度,東經113.05度)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國南海概況

中文名

南海

外文名

South China Sea

具體名稱

南中國海與中國南海

地理面積

350萬平方千米

中國領海

210萬平方千米

更多

2512所高校火熱PK中...

人文歷史

名稱演變

海域古名

名稱著作

朱崖海渚春秋戰國《山海經》之《海內南經》

漲海東漢楊孚《異物志》、三國康泰《扶南傳》、三國吳謝承《後漢書》、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1]、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晉郭璞《爾雅》、《蘇萊曼遊記》

南海《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山海經》

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

長沙海、石塘海明朝萬曆《廣東通志》

更多

南海諸島古地名

名稱及現地名著作

漲海崎頭(南海珊瑚島礁)東漢楊孚著《南裔異物志》

崎頭(南海諸島)三國萬震著《南州異物志》

珊瑚洲(南海諸島)三國康泰《扶南傳》、晉代裴淵《廣州記》

石塘、萬里石塘(南沙群島)《宋會要輯稿》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

更多

管轄治理

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趙佗乘亂兼併3郡建南越(粵)國,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歸南越國管轄。[4]

在西漢時期,中國人開始在南海航行,並發現一群珊瑚島礁,並設置了珠崖、儋耳二郡。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里長沙”,即西沙群島。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第一次出現在漢代中國地形圖上[4]。[8]

30張

關於南海的地圖集

三國時期,萬震所著的《南洲異物志》和康泰所著的《扶南傳》,有關於南沙群島地貌特徵的記述。東晉法顯留下了關於南洋的旅行記。

隋代,派常駿等經南海諸島海域達到赤土國。唐代以後,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到達這一帶海域從事捕撈活動,中國曆代政府也隨之對南沙群島進行管轄。唐貞元五年(789年),把南海諸島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人中國版圖,將南海諸島劃歸廣南西路行政管轄[2]。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曾公亮著《武經總要》將西沙群島歸屬宋代海疆。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丙子,南宋皇帝端宗曾駐驛西沙群島。[8]

宋代承襲唐代行政建置,西沙、中沙、南沙3群島屬瓊州府轄區。

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郭守敬在南海諸島上“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同時還實測了南海晝長的時刻。

《我們的南海》,《地圖週刊》1947年第40期

明時,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鉅艦,橫越南海航線,遠達西亞和東非。明政府通過海軍巡邏確立了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成化、弘治年間(約1488年),南海諸島的西沙和南沙群島是萬州的管轄範圍。[8]

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西沙群島海域由廣東省海軍負責巡邏。[2][9]

1901年夏,日本商人西澤吉次遇風漂到東沙群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發現東沙島上存在豐富的磷礦資源。次年,西澤吉次竄入東沙島,竊取磷肥回臺灣出售,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清政府派官員到東沙島巡查,並豎紀念碑作為主權標誌。[10]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一行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鳴禮炮21響。宣統二年頒佈試辦東沙島章程。[2]

1911年,廣東省政府宣佈把西沙群島劃歸海南島崖縣管轄。[8]

1920年,中國政府將西沙群島劃歸瓊州管轄。[8]

1928年,廣東政治分會將西沙群島撥歸中山大學管理。[4]

8張

各個時期南海地圖

1930年,法國炮艦麥裡休士號到南沙群島的南威島進行“測量”,並秘密插上法國國旗。

1933年4月,法國炮艦阿美羅德號和測量艦阿斯德羅拉勃號在西貢海洋研究所所長薛弗氏率領下,遍歷南沙群島,詳加“考察”,以示“佔領”。7月,法國非法佔領南沙群島中的9個小島[11]。12月21日,交趾支那總督克勞泰默簽署一項法令,把南沙群島小島合併到安南巴地省。

1935年,中國民國政府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公佈南沙群島96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4°,把曾母暗沙標在疆域線之內。該圖1936年被收入白眉初主編的地圖集-《中華建設新圖》,另名為《海疆南展後之中國全圖》,圖中在南海疆域內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其周圍用國界線標明,以示南海諸島同屬中國版圖,為南海U形斷續線的雛形。5月,廣東省開始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2]

1958年9月14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總理范文同照會

1939年,日本將西沙、南沙群島一併佔去改為“新南群島”隸屬日佔臺灣高雄州高雄市。日本在各島趕築岸防陣地,興建油庫,整理水上飛機泊地,特別是在東沙島上修建飛機跑道。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確定的原則,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11][12][13]

1946年10月,中國海軍在上海成立“前進艦隊”,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接管主權。接收人員分乘太平、 永興、中建、中業四艦前往,其中太平、永興兩艦赴南沙,中建、中業兩艦赴西沙。在此次接收行動中,民國政府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群島管理處,隸屬於廣東省政府管轄。10月5日,法國軍艦切弗魯德號侵佔南沙群島的南威島和太平島,並在太平島豎立石碑。對中國政府決定收復西沙、南沙群島,法國立即提出抗議,並派軍艦東京號到西沙群島。當該艦航至永興島,發現島上已有中國軍隊駐守時,則改航至珊瑚島,在島上設立行政中心。[11][12][13][14]

1947年,中國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印製了《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其四周畫有U形斷續線,線的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15]

1948年2月, 這幅圖被收入由內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主編、王錫光等人編繪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由商務印書館公開對外發行,這是中國南海地圖上正式標出U形斷續線。

1951年8月15日,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指出:“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9月8日,美日等國在舊金山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

新中國出版的中國地圖,對南海海域基本沿襲1948年出版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及附圖,但具體標繪稍有變化。

1950年代西沙氣象站觀測場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取消了海南島同越南海岸間的2段斷續線,在臺灣和琉球群島間增加1段斷續線,形成南海9段(九段線),東海1段的斷續線。

1956年,國民黨臺灣當局派出艦艇抵南沙群島的南子礁、北子礁、中業島、南鑰島等重豎主權石碑。[9]

1957年7月,中國從各省抽調氣象工作人員,建立西沙群島氣象站,後改稱為西沙海洋水文氣象服務檯。[9]

1959年3月24日,中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9]

1981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相當於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9]

1983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權中國地名委員會公佈《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共287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2]

永興島北京路(2015年9月)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國務院議案,決定設立海南行政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接受其管轄,海南行政區歸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9]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南海諸島是海南省轄區的一部分。中國海軍進駐南沙群島6個島礁。[9]

1990年初,臺灣當局決定南沙太平島脫離“國防部”代管,正式劃歸高雄市管轄。[9]

1996年,新中國頒佈《領海基線聲明》,宣佈了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其中西沙群島領海基線由28個基點環繞組成。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16][17]

南中國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海位於北緯23°37′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抵北迴歸線,南跨赤道進入南半球,南北跨緯度26°47′[18],位於印尼的南蘇門達臘和加里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廣東、廣西、福建,香港和澳門,東北至臺灣島,東至菲律賓群島,且包含呂宋海峽西半側,西南至越南與馬來半島,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南海周邊國家(地區)從北部順時針方向有臺灣地區、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中國(大陸地區)。[5][19]

中國南海地圖

地形地貌

海底地貌

南海地形

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質史上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擴展過程中,殘留的陸塊碎片,成為海底高地或下陷為海槽,其間有斷裂發生,成為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島。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20]

南海的演變過程(圖片右上角數字為百萬年,據Robert Hall, 1995)

海底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圓式的三層環狀結構圖式,地形似菱形[21]。最外一環是大陸架,包括島弧向海盆陸緣以遠的島緣陸架,大陸架深度一般為0~150米;寬度不一,西北、西南兩部分較寬而緩,分別寬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為堆積型陸架,富含油氣資源;東部島緣陸架狹而陡,呂宋島以西之陸架寬僅5~10公里,坡度31.3‰,巴拉望島以西之陸架寬約46~57公里,坡度3.97‰,為侵蝕-堆積型陸架。由大陸架和島架往內一環是陡峭的大陸坡,大陸架到大陸坡轉折處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陸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嶇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長也有差別;面積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東南部的陸坡面積比高居它們之上的大陸架和島架面積要大,東部和北部的陸坡面積卻較小。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約4000米,最深處為4577米(馬尼拉海溝),底部平坦,與周圍陸坡成鮮明的反差。[20][22]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陸坡上有高原、海山、峽谷、海槽和海溝;東部是狹窄的島架,外緣臨海溝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為寬廣的平原,點綴著孤立的海山。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態,結合南海諸島的空間分佈情況,可以將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中央深海平原區。[20]

在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島海域中國傳統疆界線內或部分在中國傳統疆界線內,分佈有萬安、曾母暗沙、文萊沙巴、安渡灘、鄭和、禮樂灘、西北巴拉望等16個盆地,總面積71萬平方千米,其中在中國傳統海疆範圍內總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23]

南海同相鄰的海區之間有許多通道,為海水交換和海上航行之所必經,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8處:

海峽備註

臺灣海峽北通東海,最狹處寬75海里,水深70米。

巴士海峽臺灣南部與巴坦群島之間,水深達2,600米,為南海東通太平洋最重要的水道。

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之南,亦為南海通太平洋水道之一。

民都洛海峽菲律賓的民都洛島與巴拉望島之間,東通蘇祿海,水深達450米。

巴拉巴克海峽巴拉望島之南,亦東通蘇祿海,惟水深僅100米。

更多

海岸地貌

7張

海岸地貌

南海海岸分為華南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六大區域,根據南海海岸帶地貌特徵,將其海岸帶細分為51個岸段。

華南大陸岸段多山地丘陵,海岸曲折,平原分佈比較零散,比較大的平原位於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其次在漠陽江、鑑江、南渡江等小河口三角洲及小海灣灣頭髮育了一些小平原。

中南半島海岸分佈著長山山脈、豆蔻山脈、比勞山脈3條大型山脈,被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昭披耶河三角洲3大三角洲平原隔開,山脈、平原分佈相對集中,山前還有一些小平原。

馬來半島多山,自北向南分佈著普吉山山脈、鑾山山脈、賓坦山脈、吉保山脈和塔漢山脈,海岸帶以平原為主,分佈小部分臺地。

蘇門答臘島地形西高東低,東岸為巨大的沖積平原,自北向南面積逐漸增大,按其平原面積大小將其東海岸分為三塊,北部岸段自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到司馬威,東北岸段自司馬威到丹戎巴來,中南岸段自丹戎巴來到勿里洞島以西。

加里曼丹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原廣佈,但覆蓋大片熱帶雨林,三角洲河口泥沙淤泥嚴重。

菲律賓群島海岸多山地丘陵,平原稀少,主要分佈在呂宋島的馬尼拉灣、林加延灣和卡加延河。

島礁分佈

主詞條:南海諸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東沙群島

永興島

南海海域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主要群島有納土納群島、阿南巴斯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等,其中屬於中國領土的有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

東沙群島位居中國廣東省陸豐市、海南島、臺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在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的海域中。東沙共有3個珊瑚環礁,即:東沙環礁、南衛灘環礁及北衛灘環礁。東沙的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

西沙群島為南海諸島中最西的一群;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中建島,在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處於中國大陸、廣東省的東沙群島與海南省的海南島及中沙、南沙群島之間的中心環節。[24]

正在加載西沙群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群。可分為2大群組:位於東北面的是宣德群島;位於西南面的是永樂群島。[24][25]

中沙群島位於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該群島北起神狐暗沙,東至黃巖島,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佈範圍之廣僅次於南沙群島。由黃巖島和中沙大環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統暗沙、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26]

南沙群島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為萬安灘,東為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群島,島嶼灘礁最多、散佈範圍最廣的一組群島。地理座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南華水道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群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有島嶼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27]

群島礁體礁體面積礁湖面積天然島嶼數量天然島嶼面積

東沙群島1417平方千米292平方千米11.74平方千米

中沙群島1130平方千米77平方千米13平方千米

西沙群島101836.4平方千米1614.8平方千米297.86平方千米

南沙群島522903.1平方千米2396.8平方千米231.81平方千米

合計645286.5平方千米4380.6平方千米5411.41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概況

南海處在亞洲大陸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與其他海區比較,其特點是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春秋短,夏季長,冬無冰雪,四季溫和,空氣溼潤,雨量充沛。特別是中部和南部海區,終年高溫高溼,長夏無冬,季節變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島,年平均溫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溫度西沙為22.8℃(1月),南沙為25℃(1月)。月平均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氣溫年較差只有攝氏6~8度,而海上年較差更小。北部沿海和島嶼有較大季節變化,氣溫年較差在10℃以上,夏季溫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對幹而冷,後期常有低溫陰雨的瀠雨天氣。[18][28]

南海季節劃分大致是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東北季風時期,這時冷空氣入侵頻繁,東北季風強而穩定,前期北部沿海乾冷多晴天,後期常有低溫陰雨,霧日增多,能見度差。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西南季風時期,多吹西南風,溫度高,溼度大,北部沿海多雷暴和暴雨,颱風影響頻繁。春季過渡時期發生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秋季過渡時期一般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這兩個時期風向多變。常把5月到10月稱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稱為乾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