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杂谈:中国足协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奖得主?

各位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感觉有点扯,但却这是这两天被朋友圈刷屏最多的两个热点。前两天就开始预热诺贝奖,每年的诺奖日都是国内教育的反思日。朋友圈就开始大量出现各种文章,为什么中国本土出不了自然科学方面出不了诺奖得主。

再看看另一条新闻,中国足协10月2号下达通知,开始了国家集训队训练营的模式,组建了一支55人训练营,接下来的联赛也不踢了,集训开始前还要军训。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面前足协永远走在世界足坛的前列。

江湖杂谈:中国足协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奖得主?

这两件看似不太相关的新闻,但是对我们来说都和一个国家有关系,那就是日本。此次诺奖的得主又有日本人,为什么说又有日本人,因为新千年以来,日本已经得了18个诺贝尔奖,当2001年日本说自己要未来50年得30个诺贝奖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现在时间才过去计划的三分之一,任务却完成了计划三分之二。

再看看足球方面,如果说哪个国家的足球最有学习精神,那一定是中国,中国足协简直就是谁火学谁,从开始学日韩,到学德国,学冰岛,现在又要学克罗地亚,最终学的怎样呢,想起那句歌词,我要从南学到北,却不知道我是谁。我们看看日本足球近些年取得的成绩:今年8月份刚刚结束的女足U20世界杯,日本也已问鼎成功,成为第一支包揽女足三个年龄段世界冠军的球队(成年队、U20、U17)。再看日本男足,连续五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2002年作为主办国不算在内),而中国男足值得一再回忆的只有2001年的“出线日”。

当我们无论在诺奖方面还是足球方面被我们瞧不上的邻国远远的甩开的时候,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学习与改革。但是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我们太聪明了,我们总是想搞些创新突击,从结果上要结果。

曾经有一个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笑话早就把中国足球与诺贝尔奖扯到一起,那就是如何能够快速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答案就是把足球纳入高考。听完这个笑话觉得可笑又可悲。我们的确很聪明,就像是为了冲击高考,我们的老师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发明了各种题海战术,就是为了让你去获得高分,但这个高分本来是为了检验什么,谁都说不清除了,谁也不愿去说清楚了。同样,中国足协其实也很聪明,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就像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慢慢熏陶的创造培养的过程,但是都爱收获,没人爱种树,弄得一地鸡毛之后,又开始发挥中国人的聪明了:搞集训队,就像是高考前的题海战术,也许会取得一时好成绩,但是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江湖杂谈:中国足协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奖得主?

曾经有个关于诺奖的说法很有意思,获得诺奖的人一定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因为在自己领域研究到底后就需要综合素养来给他启迪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解题的过程,同样足球也是如此,并不是技能的训练,其实也是思想的训练,文化的训练,有些足球思维,团队精神这是从小就开始的。

江湖杂谈:中国足协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奖得主?

我们只看到了日本18个诺奖得主,却不注意到日本钱币上印的都是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却看不到日本大大小小都是阅读区。我们只看到日本多次进世界杯,却不知道一个高中生比赛都4万人到场观看,我们中国一个顶级联赛球员(唐淼)出场纪录都记不清。

所以说,一切都是来自踏踏实实的工作,一切都是尊重足球规律,教育规律,否则再过18年,中国足协还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