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高鐵座霸……背後的信用社會「大考」

『信用這件事,已然悄無聲息的滲透至每個行業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滴滴順風車事件、高鐵座霸事件就像是對正在建設的信用社會最現實的“大考”。』

滴滴順風車、高鐵座霸……背後的信用社會“大考”

滴滴順風車事件、高鐵座霸事件仍然在持續發酵,也仍在被越來越充分的討論。立場不一,角度不一,無論如何,各方還是希望經由充分討論、建議及努力催生一個更為安全友好的、更具響應力的綜合出行生態。

而這兩個事件中,有一個共同的關注點,就是關於當事人的信用行為記錄。

據公開的報道披露,在滴滴順風車事件中,嫌疑人過往有過多次貸款逾期記錄,其個人信用測評結果曾顯示為“建議拒絕”,且在事發不久前,他曾經在同一平臺因類似事件被投訴,這樣的信用記錄被更多人認為理應被提前預警。在高鐵座霸事件當中,當事人過往也已然出現過“論文造假”“騙房租”等明顯的失信行為,此次其事後的懲處也是基於“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的相關規定進行懲罰。

為什麼一個曾經信用記錄嚴重不良的嫌疑人,得以順利進入公眾服務領域?

為什麼已然呈現不良傾向的嫌疑人,其公眾服務行為未被及時終止?

為什麼高鐵座霸的當事人會有明顯超乎常人的肆無忌憚?

為什麼這個當事人在過往失信行為後未受到相應的記錄及懲罰?

為什麼即便在已被輿論廣泛關注情況下,媒體依然爆出此當事人言語行為反覆無常?

解答這些問題或許會有多個角度,但其中,極為重要的,是關於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問題,特別是失信行為如何被記錄被使用。信用這件事,已然悄無聲息的滲透至每個行業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這兩個事件就像是對正在建設的信用社會最現實的“大考”。

依賴人性的自律,或者商業機構心中的道德律,顯然都是略顯乏力的,每個行為主體的失信不良行為須被實質性的約束、制衡和懲罰,付出適配的代價,更多守信行為須被保護和被鼓勵,才能不至於造成劣幣淘汰良幣的惡性循環。如此,良好的制度性的設置與保障是根本之策,信用體系建設是重中之重。

良好的信用體系,讓信用的道德內涵、經濟內涵及法律內涵得以貫通。在一個完善的、便捷的、互聯互通的信用體系下,機構及個人如果在日常行為中,可以快速、合法、有限度的使用信用記錄,這樣的事件是否會少一些,是否更容易防患於未然,而行為主體是否也會因潛在代價而進行更多自我約束。

在陌生人必然頻繁發生互動的互聯網時代,信用社會的建立,從未如此之近,也從未如此之緊要。一個具有響應力的、一體化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據中央財經大學的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世界範圍內,有三種主流的社會信用體系模式,一是市場主導型模式,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採用,美國 FairIsaac& Company的FICO信用分就已經被廣泛接受。二是政府主導型模式,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都擁有自己的中央信貸登記系統,部分也有市場化運營的私人徵信機構輔助。三是會員制模式,是指由行業協會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日本的信用信息服務便主要由三大行業協會提供。相較於美國、英國、日本等已經具有比較成熟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國家,我國的現代信用體系建設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速度較快。

如今,技術的發展給中國信用社會的建立帶來全新契機和全新速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讓建立一個以大數據為基石的具有響應力的、一體化社會信用體系正在成為可能。從他國汲取經驗,在技術大發展的加持下,我們有著更多的希望建立一種適配國情的全新的信用體系。

改變的確正在發生。

比如在政府主導力量上,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已收錄自然人9.6億,企業和其他組織2531萬戶。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迄今已收集信用信息超過259億條,數據來源於44箇中央部門、32個省級平臺和12家社會機構,覆蓋工商、稅務、環保、食藥、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多領域。

在市場力量上,作為人民銀行行政許可的唯一一家持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的成立被認為是徵信體系“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起點。而從其首批接入簽約機構類型看,也極具風向標意義,其中包括中銀消費金融等全國性消費金融公司、一汽汽車金融等專業性金融機構和宜人貸等網貸平臺,其填補互金領域徵信空白的意味明顯。

在行業力量上,金融科技的大發展被稱為彌補了信用記錄“死角”,集合了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度小滿等一眾金融科技公司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成為信用體系建設中崛起的行業力量代表之一,其著力推進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統一身份核驗平臺、與高法的數據互聯……使得更多行業信用大數據開始彙集。

改變還將繼續,但無疑,建立信用社會依舊任重道遠。

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高級技術援助官員曾表示,“徵信的核心是基於互惠原則的信息共享”。於信用體系建立而言最重要的兩個核心,一是數據是否充分,二是數據是否充分互聯共享可便捷使用。新的信用格局才剛呈現雛形,信用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需逐步完善,信用信息歸集節點也需逐漸打通……從數據歸集、評價、獎懲、修復到立法監管,從橫跨各行業各領域到縱覽各類行為模式,從公共信用體系、企業信用體系到個人信用體系,建立完善信用體系進入成熟信用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希望,在更多力量的不懈推動下,在以後每一次經歷“大考”時,我們都準備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