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下,智慧城市建設能否轉危為機?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像是一場“突擊考試”,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檢驗了我們在智慧城市領域積累了10多年的管理和實踐經驗。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們看到了通過不同程度地利用大數據共享、數字政務、輿情監測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手段服務於疫情防控決策和公眾參與有所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因工作疏忽或前期準備不足導致的技術短板,影響了疫情防控的效果。這次疫情檢驗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為各地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和相關技術供應商提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機遇。

疫情暴露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短板

智慧城市是什麼?在記者看來,智慧城市是通過城市各項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更高效地連接資源供需雙方,使資源供需更精準地匹配,在空間、環境、能源等有限資源條件下實現更大的生產效率和提升居民幸福感。

從這個層面上看,這次疫情是一場極端特殊場景下的城市資源調度考驗。對比17年前的SARS,此次疫情下的公眾,獲取疫情動態、專家答疑解惑、社交媒體求助、多平臺防疫科普直播等信息都更為便捷;此次疫情下的政府,在原有的城市大腦和城市數據平臺的基礎上,開發專門的疫情數據平臺模塊,對各部門的數據進行快速彙集和分析,服務疫情期間的資源調度、態勢研判和科學決策指揮等等。移動互聯網、雲計算、5G等技術帶來的信息傳播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病毒從武漢進一步向全國傳播的路徑。

但“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根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白皮書顯示,我國“政務雲”已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但在這其中的一些地區,出現了網上政務系統崩潰停擺;無法快速調整交通運行策略來阻斷出行風險;社區流動人口管理採取完全封閉小區,禁止所有人進入的“一刀切”的方式;在線口罩預約、疫情實時監測等基礎功能無法實現等等。

由此可見,我們一些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仍處於數字城市建設的早期,各部門、各行業的業務與數據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看似是線上能力建設,更多的還是關注靜態的空間和設施。面對這次疫情相關的各類綜合的動態場景,以往完成的靜態數據匯聚機制工作明顯不夠用,在快速建立危機事件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上遇到困難。

變危為機,抓住智慧城市建設未來方向

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預測,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相關支出規模將達到1240億美元,中國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66億美元,是支出第二大國家,僅次於美國。中國市場的三大熱點投資項目依次為可持續基礎設施、數據驅動治理以及數字化管理。在預測期間內(2018-2023年),三者支出總額將持續超出整體智慧城市投資的一半。

智慧城市的投資不會減少並逐年增加,而如何讓“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下沉”,推動新技術新應用與治理現代化的融合,是這場疫情留下的反思和機遇。

第一,加強公共衛生健康和市民服務領域的建設。這次疫情暴露出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主要圍繞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領域,將公共衛生健康作為重點建設領域的少之又少。《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指出,至2020年,中國市場支出金額佔比前三的應用場景依次為智能電網 (Smart Grids)、固定智能視頻安防 (Fixed Video Camera)、聯網後臺系統 (Connected Back Office),三個應用場景的投資規模佔比超過支出總額的40%。

第二,信息公開與數據開放。政府部門的信息向社會公開,公眾才能及時瞭解信息,避免各種謠言和恐慌;政府內部各部門打破業務與數據壁壘,真正做到互聯互通,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做到協同作戰、高效運行;企業和研究機構向政府將政府的開放數據和企業數據結合,進行科研和產品開發,如此次不同互聯網公司做的疫情動態地圖產品等。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在政府網站陸續開放了高質量可機讀數據集,並提供了文件下載、元數據、關聯信息、數據項、數據預覽、可視化分析、API詳情、數據糾錯等信息內容和服務功能。上海更是率先行動起來,將這次疫情防控視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機遇,迅速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內容包括強化數據聚合共享、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

此次疫情過後,對相關技術供應商來說也是一大機遇。

一是中小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機會。在最新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拓展了對於智慧生態系統的研究與規模預測,大約70%的投資發生在智慧城市年支出小於100萬美元的城市。他們可以將大型項目的經驗應用於更小型、更多元化、更有利於客戶承擔的項目中,為中小型城市創造價值。

二是智慧城市應用場景的增長,IDC預測隨著智慧城市相關技術的發展,用例呈現多樣化趨勢,增長快速的新場景的影響力將會逐漸擴大。在5年預測期間內(2018-2023年)增長最快的應用場景為數字孿生 (Digital Twin)、車聯網 (Vehicle to Everything Connectivity)、開放數據 (Open Data)。

大疫如大考。通過這次疫情應對的過程證明,我們這十多年來的智慧城市建設還無法真正高效應對突發重大事件,對於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還需要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比爾·蓋茨曾在埃博拉病毒爆發4天后的TED演講《下次的疫情爆發,我們還沒有準備好》中說:“我們在防止疫情的系統上投資很少。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預防下一場大疫情的發生。……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很好的反應系統,我們可以利用所有發展至今的科技和科學,我們可以用手機來收集信息和發佈信息,我們有衛星地圖可以看到人們在哪裡和往哪兒移動。”希望下一次的突發情況到來時,我們的智慧城市已經準備好了。

END

校對/審核:申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