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次瘟疫的流行,對於全社會來說都是一場極限壓測:儘管我們已經建立了應急機制,但是,每一次新的疫情,我們面對的都是特性不同的新病毒,幾乎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挑戰。


面對如此挑戰,站在人類文明高峰的今天,我們究竟有什麼不同於以往的優勢,可以傳承給未來,以迎接新的考驗?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來解剖一隻“麻雀”——阿里雲和雲計算。

1



此次戰疫,既在線下,也在線上。


對於按照疫情防控需要處於隔離狀態的人們來說,線上活動成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線上娛樂、線上購物、線上社交、線上學習到線上工作。有媒體直接以“居家防疫帶火‘宅經濟’”為題反映這種現象。


一組數據更能看出線上需求的增長:春節假期期間(1月24日—1月31日),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了271.6萬TB,同比增長36.4%。


但是,在線上戰疫背後,有一條大多數人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暗線:雲上戰疫。


線上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在一些時間節點集中爆發的需求,帶來了流量的瞬間陡增,對線上戰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前段時間,隨著全國的網上開課、復工復產,多次出現相關App因訪問量過大而癱瘓,甚至在24小時內多家線上學習平臺陸續崩潰的情況。這充分說明,打造在線App固然不難,但要應對短時間激增的在線流量,卻是個巨大的技術挑戰。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支撐了2億上班族在線辦公、5000萬學生在線上課的釘釘,卻始終運行流暢。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服務器壓力過大是各類軟件崩潰的主要原因。釘釘之所以有如此表現,原因是其背後有強大的阿里雲。復工復產以來,阿里雲陸續為釘釘擴容十幾萬臺雲服務器,助其平穩度過了流量高峰。


因此,無怪乎有評論說,“披著在線App考試的外衣,實際上這是一場雲計算大考”。


事實上,這只是阿里雲在此次戰疫中亮眼表現的一個方面。


在疫情救治的第一線,阿里雲達摩院AI算法應用於新冠肺炎的病原學檢測上,達摩院與浙江省疾控中心合作,利用算法將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時間縮至半小時,同時可以避免核酸檢測出現的漏檢情況。


在支持疫情防控方面,阿里雲支撐全國24省200多座城市落地的健康碼,大大提高了各地防控疫情和復工的效率;28個省迅速建起數字防疫系統,用時最短的僅12小時;健康碼複製到200多個城市;在基層,由阿里雲支持智能社區防疫系統在全國122個城市上線服務,幫助社區物業提升了疫情防控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在支持企業復產復工方面,數百家零售商家快速搭建智慧門店等線上系統,幫助企業實現線上增長;近10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採用阿里雲提供的“數字防疫系統”實現安全復工,以保障金融業務的正常服務。

2



阿里雲之所以能在防疫和復工過程中表現出如此全面且強大的戰鬥力,其根本性原因,是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數字時代的基石:算力。


以阿里雲達摩院AI算法支持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組檢測為例。


不同於傳統核酸檢測方法,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可以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比對,能夠有效防止病毒變異產生的漏檢。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是基因組序列最長的病毒之一,全基因組序列全長29847bp。這意味著,儘快辨認病毒需要強大的算力。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阿里AI貢獻抗疫硬核力量:已診斷3萬多疑似病例CT影像,準確率96%


而正是利用阿里雲達摩院研發的AI算法,可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為此後病人的救治爭取更多的時間。


傳統IT時代,算力是一種極為昂貴的資源,沒有財力自建機房便很難享受到算力的價值。雲計算採用了高效的“電網”模式,點擊鼠標就像按下開關,數據中心就會把需要的算力輸送過來,彈性存儲,即取即用。


因此,直到雲計算時代,我們才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資源浪費,獲得更多的數據和更強大算力。


如果說,防疫期間,在現實世界停擺的時候,數字世界建立了一套支撐現實世界的新“循環系統”。那麼,雲計算就是支撐這套“循環系統”的血液,它將算力資源像血液輸送氧氣一般,輸送到整個數字世界。

3



現代社會的運行之複雜超乎想象,即便是一個局部的微小系統,也有無數變量在發揮作用。


治理現代化就像一場無比複雜的最優解考試,考題是如何配置海量的資源去更好地解決已知和未知的問題。


而在疫情發生後,這場考試的難度又迅速連升幾個量級:不但有了巨大的未知新變量,解題時間又驟然縮短。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社區防疫


這時候,強大的算力就是最好的工具。


事實上,不僅是在識別病毒這一個環節。對算力的需求,幾乎遍佈整個防疫和復工的全部環節:面對新病毒的威脅,能否對潛在風險儘快形成準確認知,確定診療方案;對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地區和人群,能否科學決策、精準施策;面對複雜的局面,能否推動全社會以高效的組織協同執行決策。


在認知和決策上,算力的價值已經早有共識。大數據和超強算力大大改善了信息不充分的問題,使得我們可以不再只是依賴經驗做決策,由此大大提高認知和決策的效率與質量。


而在精準施策、組織協同方面,算力也具有重要的基礎支撐價值。例如,控制源頭、切斷傳播途徑是防止疫情擴散的關鍵,但面對巨大的返鄉、返工人流,要識別出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不容易。通過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政府部門可以迅速掌握患者動態、患者流動範圍、確定密切接觸者,這也為阻止病毒擴散提供了快速而精準的行動指引。


至此,可以說,雲計算是邊抗疫邊復工雙線戰役不可或缺的、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底層技術。

4



但是,如果只是到此為止,還不足以回應下一次重大挑戰。


雲計算就像在數字世界打下了三通一平的地基,但要在突發考驗面前與危機賽跑,僅有算力提高計算速度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諸多的應用,並通過數字世界完成人、物、信息的鏈接,這才能讓數字世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支撐。


要在現實世界之外,打造一個支撐現實世界的數字世界,這聽起來是個無比複雜的工程,幾乎無從下手。但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阿里雲卻展現了驚人的速度。


以此次在各地疫情防控和安全復工中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健康碼為例。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2月11日,杭州推出全國首個健康碼。短短一週內,截至2月17日,浙江全省13座城市健康碼均已上線,成為全國首個健康碼全覆蓋的省份。


在推向浙江全省的過程中,各地市的健康碼開發上線週期都是以小時計:12小時,或者是24小時。


在外人看來,這個速度非常驚人,但在阿里雲的工程師看來,“施工過程”不過是四個環節。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第一,在雲上開發部署。健康碼的關鍵在於快速上線和持續在線,因此雲上部署非常重要。此次阿里雲開發健康碼的宜搭平臺,不需要從代碼開發起步,因為平臺工具像樂高一樣高度模塊化,所以能在一個小時內開發出一個應用。


第二,形成統一標準的數據,讓數據可以在所到之處暢通無阻。


第三,在城市的社區防疫中上線有IoT的智能防疫系統。


第四,通過釘釘完成對人的組織,協同大家完成工作。


事實上,這一過程在此前諸如數字浙江的政務中臺以及浙政釘的建設中已經多次實踐,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礎設施“套裝”,由此才能在此次疫情中如此快速地落地。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這個基礎設施套裝包括四個部分:雲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和移動協同。對應的,正是健康碼施工過程中的四個環節。


這也構成了此次阿里雲應對疫情的整體邏輯:以雲計算的算力為基礎,數據智能支撐的人工智能、智聯網支撐的萬物互聯,以及移動協同支撐的全面在線才有成為可能。由此,以數字技術全面提升了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社會治理、資源調配、組織協同能力。

5



近日,有經濟學家指出,未來“新”一輪基建的“新”,其中之一是新的領域,即要大力發展包括雲計算、數字經濟在內的新型基建。


輿論大多注意到新基建對於疫情過後的經濟提振價值,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總結戰疫至今,會發現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基建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


這次疫情防控讓我們看到,在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居民生活、企業管理、商業運轉等領域,雲計算的身影無處不在。


阿里雲抗疫40天:強算法完成“大考” 新基建率先佈局

▲阿里雲張建鋒:數據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生產要素


這顯然不會是曇花一現。正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進入電力時代,使電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新能源,雲計算讓我們真正進入“算力時代”,通過為各行各業提高“腦力”,讓我們擁有了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強大工具。


尤其是前一點,這是此前所有基礎設施從未實現過的功能:基礎設施從來都是我們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但是,雲計算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讓我們第一次有了系統認知世界的基礎設施。而認知世界無疑是改造世界的基礎,從這一點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不過,我們要認識到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此次疫情,是一場對雲基礎設施的全民壓測。阿里雲經過了超過十年的積累,才經受住了諸多場景中的全民級的考驗。


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未知和挑戰,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腦力”依然不夠。而剛剛按下加速鍵的“新基建”,將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