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人貨場 新零售優等生雲拿科技答卷後疫情時代“大考”

1852年,第一次零售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打破了“前店後廠”的小作坊運作模式。

1859年,第二次零售革命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商店,從此使連鎖商店興起讓居民生活更便捷。

1930年,第三次零售革命則帶來了超級市場,開創了開架銷售、自我服務的模式。

每一次變革都是一次新的嘗試和飛躍。今時今日,第四次零售革命開啟了全新的新零售時代,而這一次作為時代見證者的我們將有幸擁有何種創新的體驗?

疫情突襲下的零售行業加速變革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拖慢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給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其中,以零售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受政府的防疫防控措施和消費者對疫情恐慌情緒疊加的影響,整體客流明顯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了20.5%,新冠疫情對零售行業一季度的負面影響已成定局。可喜的是,隨著防疫工作在國內取得階段性成效,各行各業已經在這個春季有了復甦的跡象。

與其說疫情給零售業的發展增加了巨大壓力和阻力,倒不妨看成是零售業在疫情的影響下發現並走上了全新的發展賽道。在過去的兩個多月中,零售業線下業務發展雖然部分受挫,但通過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對線上業務進行創新拓展、線下線上業務結合發展等等措施,如無接觸購物、直播導購等新零售模式,也使整個零售業在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可能,從某種程度上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疫情推動了“新零售”的發展腳步。

第四次零售革命,“新零售”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

2020年的魔幻開局,一夜間,整個地球村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消費者開始搶購各類消毒用品、大量囤積食物;超市排隊開始畫地為界、隔離出安全距離;儘量不出門的消費者選擇最大限度的依賴線上購物……

回顧歷史,零售業歷史上的革命有三次,從具有現代意義的百貨商店到大工業發展的產物,採用標註化管理、專業化分工、集中化進貨、簡單化操作的連鎖商店再到注重開放式購物環境、滿足消費者集中式採購的超級市場。每一次新業態的出現,都給市場和消費者帶來了新的體驗。而無論形式如何改變,零售行業的本質始終是: 成本、效率、體驗,只有圍繞這三點做好文章,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而被稱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新零售”剛剛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就面臨了疫情這場“大考”。

眾所周知,第四次零售革命最早是帶著新零售中的電子商務走進了大眾視野。而在此次疫情期間,甚至有部分傳統零售商戲言:不做新零售就像出門沒戴口罩一樣,行不通。那麼於整個零售市場而言,“新零售”究竟是一根什麼樣的救命稻草?新零售真的只有電子商務麼?

首先要明確的是“新零售”,不僅僅是狹義的線上新零售、電子商務等內容,商務部給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新零售即以消費者為核心,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為目的,以技術創新為驅動,要素全面革新進化的商品交易方式。近年來被互聯網巨頭不斷“碾壓”的零售商們,隨著流量成本的水漲船高、人力成本日漸趨長大家越來越清晰的分辨出依託出線上大平臺發展的“餡餅”與“陷阱”,從而開始尋求自身數字化轉型,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其次,我們不難看出現今社會消費需求的發展、日趨成熟的數字技術發展應用、強有力的政策驅動與投資拉動,從不同角度促成了由場景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消費等多種元素組成的新零售。

那麼迴歸根本,“新零售”究竟能解決哪些問題?

- 線上線下體驗交互。商家能快速準確地掌控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進行精準推薦或動態折扣推送,而利用傳感器、電子屏等交互設備,線下店還可以實時調整商品SKU和庫存數量;

- 加快去中心化、社交化的商業形態的成熟。消費者可以在場景中產生購買需求,並通過社交、推薦的方式完成交易;

- 人工智能技術的完善能將線上線下場景融合,甚至擴展到零售行業之外,比如在醫療領域的遠程問診和線下實體醫院拍片檢查實行優秀醫療資源共享;又比如在教育領域,線上虛擬課堂和線下課堂會利用自適用系統實現學習進度的同步;

- 商家擁有線上線下一體的運營和服務體系。電商、實體店的供應鏈、倉儲、運營數據將全部被打通,進行統一高效的大數據分析管理。

科技的發展為新零售提供了優質土壤。無接觸購物、近距離感應終端、虛擬試衣等技術的應用是線下購物的體驗更加豐富,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更是為新零售提供了先進的信息分析工具。市場的瓶頸使得新零售成為企業發展的必要選項。

“新零售”優等生“雲拿科技”重構人貨場

AR、VR技術、刷臉支付、自動結賬、無感購物、無人貨架、智能家居智能……新零售的標準至今沒有統一。但誰都無法否認“新零售”既是“人貨場”重構的產物,也推動了“人貨場”的重構。

“無接觸經濟”熱讓無人便利店及其背後的“無人”技術這一“新零售”的代表選手最近又回到了市場的風口。國際市場上有風頭正勁的Amazon GO和Amazon Grocery,所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電商巨頭亞馬遜在運營自有品牌的無人便利店的同時,也向零售商出售其“Just Walk Out”的無人零售技術。全球第一家採用亞馬遜這一技術的第三方商店,位於美國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的CIBO Express Gourmet Market已於3月開業。該連鎖店母公司OTG表示,後續將陸續部署亞馬遜提供的這項技術在其位於北美10個主要機場的近100家CIBO Express商店。

那麼亞馬遜憑藉這一技術槓桿能撬動多大的市場呢?有消息稱,這一技術或將為亞馬遜創造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業務。而在自營店鋪方面,援引RBC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的測算結果顯示:Amazon Go店的平均客單價為10美金左右;顧客數量平均每天在550人次上下。由此得出,平均每家Amazon Go商店每年可以產生150萬美元的收入。而根據零售行業的相關數據,一家規模與Amazon Go相同的便利店每年的銷售額是在100萬美元上下。也就是說,亞馬遜無人零售店的銷售額要比傳統零售店平均銷售額高出約50%。

重構人貨場 新零售優等生雲拿科技答卷後疫情時代“大考”

圖片源自網絡 Amazon Go

另一面,在國內市場中,無人便利店經過一輪洗牌後,真正掌握自有核心技術的雲拿科技站到了新零售全新的發展賽道上來。雲拿自2017年成立起,就一直致力於用AI技術為全球實體零售企業提供智能商店解決方案。以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多傳感融合技術為核心,通過自主知識產權的行為識別和商品學習算法引擎Cloudpick++,精準識別商品信息和顧客購物行為,為全球客戶提供“拿了就走,無感支付”的新型智慧商店購物體驗,幫助實體零售企業將傳統商店改造為高度智能化、數字化、無需人工收銀的智慧商店,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購物支付效率,重構線下零售中的人、貨、場,讓零售運營更高效。

以每年4567萬旅客進出的上海虹橋機場的雲拿無人便利店為例,於消費者而言,雲拿通過提供“拿了就走、無感支付”的新型無接觸購物體驗,使消費者可以在出店後的5-10秒完成自動付款,收銀效率較傳統連鎖品牌便利店提高175%,尤其是在機場這樣追求快速高效的交通樞紐,滿足消費者及時性的購物需求。而於零售商而言,我們不難發現雲拿輸出的不是單一的無人無感支付,更是一整套智能商店解決方案,用科技賦能零售商幫助他們完成數字化轉型。傳統零售商稱道技術“真香”的優勢中,以下兩點尤為突出。

重構人貨場 新零售優等生雲拿科技答卷後疫情時代“大考”

虹橋機場雲拿無人便利店

其一,為線下零售店革命性地節省人工成本。知名招聘網站Indeed 根據過去36個月內3,990個員工、用戶以及招聘職位提供的數據估算在中國一個收銀員平均的時薪為20.92元,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各項福利設施的完善,最低工資只會越來越高。有鑑於此,無人零售的出現把重複機械的收銀工作交給AI,無論是客流高峰時段還是深夜時分,都不需要店員值守,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為商家省去不少人工成本。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或是在一些有一定安全隱患的工作環境中,減少人員的投入更可以為商家省去一大筆可能發生的意外隱形成本。

其二,深度嵌入式追蹤的大數據,提供精準的數字化門店運營與管理服務。雲拿的Cloudpick數據分析引擎和3D智能門店管理系統,能夠讓零售商時刻了解店內實時的人貨場動態數據,通過構建精準的顧客畫像,同時結合顧客停留時間以及購物軌跡數據,分析顧客消費行為從而幫助制定精準的營銷計劃。而店長APP則實現了智能化的門店管理,無需人工巡店,通過手機端APP即可隨時隨地掌握訂單、商品、消費者信息,實現自動盤貨、及時補貨等。不誇張地說,把開店變成了一場簡單直接有趣又易操作的虛擬經營遊戲。相信將來除店鋪本身的管理服務之外,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5G網絡等新基建的加持,像物流、供應鏈等服務的接入都只是時間問題。

在“借用機器之眼,構建零售大腦”的願景下,雲拿團隊不斷在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零售行業實現技術落地,並通過打造零售大腦數據平臺為賦能傳統零售、構建未來型智慧商店而貢獻力量。截止2019年,雲拿已經在中國落地了近百家這樣智慧型的無人便利店。此外,雲拿也踏上科技出海的征途,牽手美國Ahold Delhaize,日本NTT數據集團、NEC集團,韓國新世界emart24,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進入全球多個國家落地無人便利店項目。

重構人貨場 新零售優等生雲拿科技答卷後疫情時代“大考”

emart24

消費與數字化經濟結合成社會創新發展動力

當人們普遍需要面臨居家隔離,且線下門店依規閉店的時候,如何獲得便捷安全的生活消費形式,成了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有效的安全距離中,滿足不同的消費功能,既是“無接觸”的技術優勢,也是在當下消費的環境中最能有效解決痛點的方式之一。

我們欣喜的看到,新零售企業在不斷加大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更深層次的運用傳感接觸、5G、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互動式消費、降本增效,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商用落地。更多和雲拿無人便利店一樣的新零售企業會憑藉自身的技術、產品落地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成為更多消費者和傳統零售企業的不二之選。

在未來,“無接觸”技術也將更深入、廣泛地應用到各種不同的零售場景中。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是零售行業“以退為進”的好時機。“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管理運營模式,或將成為零售行業目前較為明確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