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思:我們在日本面前已無祕密可言

憂思:我們在日本面前已無秘密可言

菊與刀

01

終於斷斷續續讀罷美國人類社會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書的前言中這樣寫道:我們要用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思維方式和行動標準來面對如此特殊的一個強敵。我們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了解敵人的文化和習性,以便在與他們的戰鬥中取得先機並獲得勝利。

在對日本國民行為習慣、思維特點和民族文化的充分思考下,這本書也終於不負眾望,其對日本矛盾的國民性的分析讓日本人幾乎“毫無保留”地坦露在美國人面前,讓日本人毫無秘密可言,這份研究報告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戰後改造日本的重要參考。60餘年過去了,細想之下,美國對日本民族性格的把握和改造雖不算徹底,但也卓有成效。

02

在感嘆作者對日本國民性分析透徹之餘,我的內心卻絲毫沒有讀完書後“功德圓滿”的成就感,內心更多的是反而是幾絲不安和惶恐。

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千百年以來沒有一刻中斷過。日本的國學大師內藤湖南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衣服,他說:“雖說是從中國借來的衣服,但當中國人脫得精光時,日本人身上總還有一件穿在身上沒有脫下。”國學大師辜鴻銘看到中國文化在日本的發揚光大時更是驚呼,“真正得到中國文化精華的,只有今天的日本。”我們的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幫助日本事業發展壯大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孫子兵法》、《論語》、《三國演義》等儼然成為日本的精神故鄉,我們自己反倒成了後來者。“日本文化還將興起,中國如不振作,取而代之者將是吾敵國之日本人代表東方藝術,倘不幸如是,我們將有何顏面以對祖宗。”

徐悲鴻大師的忠告發人深思。有人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悠久的靈魂和最後一道防線。面對這個對我們的文化好學不倦,從我們的文化中得到無窮智慧的對手,除了對祖宗的偉大感到驕傲之外,我們更多的還需要有幾分警醒和深思。

03

“忌諱戰爭,因為中國人經歷過多次被侵略之苦,所以也很厭惡去侵略別的國家”;

“大國意識強,認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最好並以此而自負”;

“陰鬱,外人難於瞭解其內心;憨厚,忍耐力強;保守,不易改變”;

以上就是日本對中國人主要氣質的研究,結論是在嚴酷的環境中經歷了數千年磨練的中國人比較缺少樂觀的精神。研究之細緻、考察之深入是否戳痛了我們的心。

04

長期以來,日本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對中國的研究和考察、對中國民眾的分析和理解。

日本人來華修學旅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觀實證,重視文獻解析和實地踏查,與此伴生的還有縝密的諜報活動。

日本有兩大暢銷書,一本是年年更新的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編的《中國情報》,一本是年年更新的《現代中國人名辭典》。《中國情報》自不必多說,作為工具書它包含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領域的各種信息數據;《現代中國人名辭典》更詳細,中國黨政要員、駐外公使,大軍區、省軍區正副司令員、政委,人代會(區縣一級)、政協、司法、教育(大學副研究員以上)、文學、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體育乃至國營工廠(副經理以上)的人名、簡歷、能力等都盡在其中。依靠這些工具書來了解中國的各種情報數據、各階層的人物,可謂方便之極。

日本駐華新聞記者的基本任務就是隨時注意所在地的最新動態,每天分析中國的全部報紙雜誌、分析全世界每天對中國的報道。及時向本社發回新聞資料。

為了做到熟悉中國,他們僱用中國的秘書、司機、廚師、女工、花匠,從而進一步從身邊發生的小事瞭解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風土人情,掌握中國的民間脈搏。

除此之外,他們還以各種身份為掩護,以參觀旅遊為藉口,標會地理信息,偷拍軍事設施,竊取我國地理信息、軍事重地和要人住地及決策機構等信息,細緻詳實程度令人不寒而慄。

05

我們在對手面前還有秘密可言嗎?敵人是否已經在對我們的戰鬥中取得先機?

與之相比,我們對日本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日本深諳“槍打出頭鳥”的哲學,精心“化妝”自己,有意“弱化”自己,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們覺得日本是個正在衰落的國家,從而放鬆對日本的警惕,而我們自己卻真的被這種假象迷惑。看看我們電視臺的各個頻道里放映的電視劇就能夠知道,我們眼睛裡的日本,依然是60年以前那個對我們燒殺搶掠的日本,依然是隻是知道用戰爭和征服說話的日本,依然是中國GDP超過日本的興奮,依然是日本經濟蕭條衰落的麻藥,而近60年以來日本做了什麼,我們卻知之甚少。

06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日本雖小,卻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被許多人塗黑或不願意觀看,結果看不清敵人也會危害到自己。作為軍人,我們在牢記歷史、培育血性的同時,還需要一絲理性,在敵人研究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研究對手,希望《菊與刀》的“憂思”不在偉大的中華民族身上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