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背後潛藏的危機,你還這樣教育孩子嗎?

中國的教育從小教育我們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有時,太過聽話,反而會壓抑孩子的自然生長和天性,

我們做家長的對孩子起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過分干預!

德國有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過於“聽話”的孩子,由於習慣順從別人,凡事絕對服從,也喜歡依賴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安排,他們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不能獨自判斷,難以為自己負責,出現這種因為聽從大人指揮,錯過逃生機會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話”的“乖孩子”,常聽不到內心的聲音

在亞洲國家的很多家長看來,教育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只要是大人說的話,孩子就得認真聽;只要是大人提的要求,孩子就得絕對服從。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壓制孩子的想法,認為“孩子這麼小,就應該聽大人的”,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服從和聽話時,不管什麼情況,還會忍不住讚揚和獎勵孩子。但其實這個現象背後,反映著家長的耐性不足,不注意從孩子自身需要出發引導他的問題。

01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小到衣食住行。

“寶貝,聽媽媽的話,今天天冷,再穿一件毛衣。”

“可是我不冷。”

“媽媽說冷就冷,聽話。”

“好的吧。”

又或者是。

“寶貝,聽媽媽的話,喝了這碗湯。”

“可是我不想喝。”

“乖,這碗湯可有營養了,媽媽專門做的,喝了。”

“好的吧。”

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選擇,擇業擇偶。

“你聽媽媽的話,回老家來考個公務員。”

“可是我想去上海看看。”

“上海有什麼看的,房價那麼高,壓力那麼大,你受的了嗎?聽話,回來。”

“好的吧。”

又或者是。

“那個女生不錯,聽話,就她了吧。”

“可是我對她沒感覺。”

“你要什麼感覺?過日子就得踏踏實實的,你們年輕人都太浮了,聽媽的話,媽是過來人。”

“好的吧。”

在這種“聽話”式教育下,孩子終於變成了你滿意的模樣,吃了你愛吃的東西,穿了你覺得要穿的衣服;找了你覺得好的工作,幹了你愛乾的事;最後,娶了你喜歡的姑娘。
聽話的孩子背後潛藏的危機,你還這樣教育孩子嗎?



02

可是,這樣聽話的孩子真的好麼。

作家午媽講過自家孩子的一件事,午媽因為工作忙,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少鬧騰一點。

於是不斷給他灌輸“聽媽媽的話”的意識,有一次幼兒園的老師打電話過來,說孩子尿褲子了。

午媽很奇怪:“我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會尿褲子呢?”

晚上回家一看,果然,兩條褲腿溼了一半。

午媽問孩子:“寶貝,怎麼尿褲子了?”

孩子:“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盛飯,我想尿尿,憋不住了就尿褲子了。”

午媽:“想尿尿了,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啊?”

孩子:“可是老師說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不能亂下座位,要不飯就該灑桌子上了,灑桌子上就浪費糧食!媽媽你不是說過麼,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的。”

孩子一臉虔誠,午媽一時愣住了,針刺一般,讓孩子聽話,結果孩子要撒尿了也憋著,午媽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會這樣。

☞過分的聽話教育,你養大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複製你思想執行你指令的木頭人。

03

相反,那些看起來不聽話,而且經常和長輩作對、特立獨行的人,往往有著非常人所能及的成就。

宋耀如在美國的舅舅茶店裡當夥計,想去讀書,舅舅死活不同意,宋耀如當即離家出走,後來遇到查理·瓊斯,更是考入聖三一學院,奠定宋家王朝的基礎。

《中國合夥人》成冬青兩次高考都沒考上,父母讓他留在農村種田:

“你啊,這輩子就是這個命。”

他不信命,跪著磕頭,求遍家鄉父老,籌得一點錢。第三次高考,一舉考進北京大學。

《恰同學少年》青年毛澤東回家過年,被他老爹鎖在臥室裡不準出去,硬壓著他留下下來,繼承遺產,結婚生子。

毛澤東趁著月夜,翻牆而過,自己一個人偷偷跑掉了,

這才有了後來的新中國開國主席。

你看,絕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在開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遇到阻力,而且阻力,大部分都來自自己的家庭。

☞太過聽話的孩子,他們的夢想都是因為父母而夭折。

聽話的孩子背後潛藏的危機,你還這樣教育孩子嗎?



04

一項普林斯頓的心理學研究實驗顯示,不怎麼聽話的孩子,相較於聽話的孩子,有幾大關鍵性優點:

  • 勇氣

過於聽話的孩子可能是這樣的。

“兒子,你聽媽媽的話,考公務員沒錯的。”

“好。”

不聽話的孩子可能是這樣的。

“兒子,你聽媽媽的話,考公務員沒錯的。”

“不,我不想當公務員。”

即使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確定自己不要什麼,並且拒絕父母,還有穩定的工作,

接納不確定性。

這本身就是勇氣。

  • 獨立

“刀削麵要大份兒的還是小份兒的?”

“咖啡要大碗的還是小碗的?”

“冰激凌要巧克力味兒的還是香草味兒的?”

對於從小聽爸媽做決定的孩子來說,這些問題,也許都是問題。

前段時間,《變形記》播出某一富二代女孩,18歲,卻還是要父母餵飯。

當然,這只是生活方面,心理方面,太過聽話的孩子,養成的便是一種奴性心理。

對父母像古代臣子對待皇帝一樣,即使獨立生活,但心理還是奴性,遇到關鍵性的問題,無法決策,甚至發展成媽寶男。

  • 責任

太過聽話的孩子沒有責任意識。

“爸媽,你說我是考研好還是工作好?你們幫我決定。”

“爸媽,你說我是娶A姑娘好,還是娶B姑娘好,你們決定。”

因為沒有辦法決策,所以下意識規避責任。

當有父母作為保護傘的時候,還能安全生存。一旦工作,當需要作出決策時,因為害

怕擔責任,而不願意決策,放棄進階自己的機會。不聽話的孩子則不然。

自己作出的選擇,一樣也得為後果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責任意識。

“做決策之前,考慮決策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自己能否承擔這個後果。”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 高逆商

對孩子最有害的三句話:

“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聽話”、“孩子你真懂事”。

沒有獨立意識,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形成決策,

也不敢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到最後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父母,也會樂在其中,並且享受父母對自己的誇讚。

一輩子沒什麼挫折,不經歷什麼大風大浪,如何有強大的心靈,也就是高逆商。

不聽話的孩子天天被父母批評,這本身即是一種否定,在否定中堅持自己的選擇,這就是高逆商。

05

2歲開始,孩子就會經歷反抗期,是獨立意志的開始。如若父母與老師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那麼孩子的自由意志很難發展出來,這樣一個順從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因為聽不到內心的聲音而隨波逐流。

長期這麼做,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才愛我”。於是,孩子就失去了敢於質疑的勇氣和動力,就會用自己的“聽話”來換取父母之愛,強化了孩子對權威的絕對服從。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缺乏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

尤其是需要在改革、試誤甚至一定程度的探索與冒險中創新時,聽話的孩子卻缺乏勇氣和心理能量,亦步亦趨,創造性大打折扣。

生活的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質,然後去經驗它。可想而知,缺乏了創造感受的孩子們,會失去怎樣的生活意義體驗?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麼聽話,也許他是真的很聽話,事事都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永遠是主語。

也許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但每每被父母壓制,也變成了別人眼裡的“乖孩子”。

“父母皆禍害,這話也許極端了一些。但有些時候,是這樣的,父母的壓制,的確殺了很多孩子的本應該精彩更多的人生。”午媽說。

06


很多人說:“父母從來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只知道,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夢想放到他身上,逼著我去做他們覺得很好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言聽計從,多半是你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 沒有耐心

一件事情,和孩子有關,孩子話還沒說完,你先決定了。

孩子:“媽,我想……”

媽媽:“好了,就這麼做吧。”

孩子:‘媽,你能不能……’

媽媽:“我能不能什麼,我這是為你好。”……

  • 控制慾爆棚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

☞當你把他們對生命的渴望都堵死了時候,他們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了。

  • 缺乏交流

“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真的是極少有父母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和孩子交流。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多問孩子一句“你怎麼想”,不僅能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也能訓練孩子的決策力。

0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08

第一,父母必須意識到,世界是會變的。

很多父母在心理上不願意承認世界的快速變化,尤其是很多三四線小城市的父母。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曾說,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世世代代定居於固定的土地上,耕讀傳家,缺乏流動性,所以老一輩留下的種田經驗對年輕人有很大作用,但在一個急速變化的互聯網世界,再持這種思想,是迂腐,是偏見。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說:

“把讓生命自由地去向它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它有自己的力量,會自己去適應。”

你無須擔心你的孩子去北上廣打拼會很累,他們有自己的生命力;你無須擔心你的孩子婚後會不幸福,他們有自己的適應力。

當你把自己的擔心變成強制孩子的措施時,你可能會扼殺你孩子很多的可能性。

第二,給他品質,而不是金錢。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金錢,而是塑造他的品質。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

“無論在哪個世界,那些富有勇氣,獨立而善於思考,且不容易被挫折打敗的人,終歸會站在金字塔頂層。”

你看,宋耀如一方巨賈,但還是讓宋氏三姐妹在大雨天去爬山,為了就是鍛鍊他們的品質。

作家陳青青帶著孩子跑遍世界的馬拉松,為的也是鍛鍊他們的品質。蘇格拉底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優秀的人,幹什麼行業都會優秀,因為優秀的人都有著相同的品質。

第三、培養孩子的後果意識

告訴孩子:“你的決定和選擇,會產生這樣的後果,你能承受嗎?”

作家陳青青講過一個故事,她小時候做什麼選擇的時候,爸媽總會跟她說:“你考慮清楚了嗎?”她去很遠的地方工作,爸媽說:“你一個女孩子家家,在外面打拼會很辛苦,沒有家裡人的支持,也許很累。你考慮清楚了嗎?”

她辭職到上海來工作,爸媽說:“你辭掉一份鐵飯碗,去上海,那麼大的城市,那麼重的工作壓力,你考慮清楚了嗎?能不能承受?”

所以陳青青一直都有非常明顯的後果意識,即“這件事我選擇了,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我能否承受”。培養孩子後果意識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可以讓他們在一生中都免於因為衝動而做錯決定。

聽話的孩子背後潛藏的危機,你還這樣教育孩子嗎?


第四,讓孩子成為自己,是最成功的教育。

“真正的長大,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亦然,不是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品,不是孩子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而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

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己喜歡的風景,有自己喜歡的姑娘和男孩,有自己喜歡的憧憬,有自己喜歡的顏色,有自己喜歡的食物。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他們足夠大的喜歡的權利和自由。讓他們成為自己,這才是成功,也是幸福。

最後,

一個從小喜歡獨立思考的人,長大以後就比較有主見,不會盲目跟風。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敢於質疑、獨立思考、自己判斷,並且可以大膽地說出想法。

1.尊重孩子,把他看成獨立的客體。

我們首先要把孩子看成需要尊重的獨立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這樣,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挑戰、質疑和“不聽話”時,才能保持平常心。我們可以問問他:“怎麼了?你的理由可以說給我聽嗎?”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尋求進一步交流,更深入理解孩子的意圖。

2.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敢於說“不”,敢於犯錯。

父母就要允許孩子質疑別人,在遇到開放式情境時,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即使這些問題在成人看來很無厘頭。和孩子進行“尋寶遊戲”以及“探秘大冒險”,尋找多種可能性與解決之道。

孩子自發產生的質疑,很容易引發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頭腦風暴”,“想象力故事接龍”,讓他按照自己質疑的思路有所發展,並發現閃光點,與孩子共同經歷與體驗那個過程。

而面對孩子的錯誤,更要寬容,告訴孩子:“好壞對錯都沒有絕對的。讓我們一起看看你從這件事情中學習到什麼?”把改正的空間留給孩子。

3.讓孩子自由地思考,自主決定。

我們要儘可能給孩子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在一些家庭事件上,尤其是關於孩子的事件,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跟他說:“寶貝,告訴媽媽,你更希望報什麼樣的興趣班?你希望週末幹什麼?你來做一個選擇。”把主導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明白,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4.安全意識第一,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危險無處不在,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手段,是每一位父母的教子必修課。

你在讓孩子哭泣、憂鬱、屈服,還是讓他歡笑、平和、悅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