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CTRLj


公元241年(吴赤乌四年),东吴太子孙登病死。这非但是孙权的不幸,也是东吴的不幸。孙登能贤能著称,《三国志》称他“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他若不死,很可能成为一代明君。孙登去世时只有三十三岁,临终前还给父亲写了一道奏章,举荐贤才,希望孙权能给予重用。据说孙权读此奏章,内心更加悲伤,不禁老泪纵横。

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孙和与孙霸两人均是王夫人所生,两人是亲兄弟。按理说,太子的地位比鲁王要高,不过由于孙权十分喜欢孙霸,孙霸与哥哥享受相同的待遇,地位不相上下。

孙权的暧昧态度证明一件事:日后皇帝宝座归谁,尚未定论。有人愿意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认为,孙和虽被册立为太子,孙权却更喜欢孙霸,只要纠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嘘孙霸的美德,定可挤掉孙和,于是他让儿子全寄全力辅佐孙霸。

孙霸与哥哥孙和反目成敌,很大程度上是被手下的喽啰们挑拨起来的,全寄更是卖力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中伤、诬蔑太子。在这种强大负能量场的作用下,孙霸戾气四溢,被宠坏的人身上总有不可一世的傲慢。

太子与鲁王只是两张在桌面上博弈的牌,打牌的不是几个人,而是黑鸦鸦的一片。有些人主动投入,豪赌天下,奋不顾身;有些人被动参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朝廷到地方,太子党与鲁王党两派势同水火,在各个战线上争战不休。

孙权意识到帝国正陷入一场混乱之中,他赶紧收紧权力,剥夺太子与鲁王的卫队,以专心学习为由,禁止二人与宾客往来。表面上看,孙权对两个皇子各打五十大板,然而,受伤更重的显然是太子,因为太子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特权,完全降至亲王的级别。

太子孙和性情是比较温和,而鲁王孙霸则霸气凌人。尽管两人被禁止与外界往来,孙霸的支持者们仍然在幕后频频活动,以期挤垮太子。鲁王党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杨竺、全寄、吴安,孙奇,其中全寄是卫将军全琮之子,吴安是孙权舅舅吴景的孙子。这四人不断地造谣生事,诬蔑太子,言语是有力量的,久而久之,孙权对太子孙和越发冷淡。

孙权的态度,无疑令鲁王党大为振奋,加快对太子党人的迫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诬陷支持太子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孙权不分是非黑白,把三人流放交州。顾谭、顾承两人是陆逊的外甥,张休是张昭的儿子,他的侄女是太子张和的夫人。有一回,孙权生病,命令太子去孙策庙祈祷,太子孙和顺路去拜访住在附近的张休,遭到举报。孙权怀疑孙和与张休背地里有阴谋,勃然大怒。张休遭流放后,孙权还不肯放过,又追加诏令,逼迫张休自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夺嫡之战中,太子孙和已落入下风。

太子党决意反击。

太子太傅吾粲亲自出马,他三番五次向皇帝提出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出镇夏口。为了寻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与陆逊联络,希望凭借陆逊巨大的威望,力挽狂澜。可是吾粲哪里知道,此时的陆逊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陆逊不能算是太子党,他只是公忠体国,从维护帝国稳定出发,按传统办事,明确太子作为储君的地位。陆逊、顾谭、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鲁王调离京城,这岂不令孙权狐疑?

陆逊考虑的是国家。孙权考虑的是权力。

吾粲与陆逊频频接触,更是犯下大忌。此时孙霸跳出来控告吾粲图谋不轨,孙权大怒,下诏捉拿吾粲,下狱处决。

吾粲一死,陆逊处境更加不妙。清算完吾粲,下一个对象便是陆逊。孙霸的跟屁虫杨竺罗列陆逊二十条罪状,上呈孙权。孙权连续派出几批中使,前往责问陆逊。陆逊愤恚难当,竟一病而死。

顾谭流放,张休自杀、吾粲获诛、陆逊忧死。太子孙和势力一落千丈,没有人怀疑太子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鲁王胜利了吗?

机关算尽,还是棋差一着。所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谁也没想到,最后成为东吴帝国接班人的,不是孙和,不是孙霸,而是默默无闻的孙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对太子与鲁王之间的斗争终于感到厌倦。支持太子的一方,一心想把孙霸赶出京城;而鲁王孙霸则结党营私,屡屡陷害哥哥。对于这些,孙权是有所察觉的。

有一回,孙权对侍中孙峻亮了底牌:“唉,子弟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当年袁氏兄弟就因此败亡,为天下人所笑话。若是立他们中的一个,国家岂不乱掉。”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他已然有废掉太子孙和之意。

这时,一个人对孙权下定最后决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人正是他的女儿鲁班公主。鲁班公主另一个身份是卫将军全琮的夫人。在夺嫡之争中,全琮与儿子全寄都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然而,鲁班公主对孙和、孙霸两人都没有好感,原因很简单,他们二人的母亲王夫人是鲁班公主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阻止孙和、孙霸成为接班人,鲁班公主决定选择另一个人来当太子呢?谁呢?只要看看孙权最宠幸哪个女人就行。

此时孙权已经六十多岁了,最宠爱的是潘夫人。潘夫人生了孙亮,老年人多半疼爱幼子,孙权也不例外。据史载,孙权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夭;三子孙和、四子孙霸正为权力斗个不停;五子孙奋、六子孙休生母出身差,属于被忽视的皇子;幼子孙亮最受老年孙权的疼爱。

公元250年(赤乌十三年),这一年孙权六十八岁,孙亮七岁。孙鲁班凭着自己公主的特殊身份,频频在父亲面前大赞孙亮聪明伶俐,实是未来的明君。她甚至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才六七岁的小孩,谈婚论嫁岂非太早么?这么做除了表示看好孙亮外,也是未雨绸缪,与未来皇帝拉近关系。


在女儿的游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改立孙亮为太子。

这年秋天,一道诏令震动朝野。太子孙和被废,并遭幽禁。

在封建时代,太子作为储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岂能随便废立呢?平心而论,在夺嫡之争中,太子孙和似乎并没有像弟弟孙霸那样极尽阴险之能事。支持太子的一方,比如陆逊,只是站在国家立场,而非站在党争立场。就太子本人来说,史书并没有记录什么恶行,《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他“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前任太子孙登评价这个弟弟“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在充满阴谋的政治斗争中,孙和先是被弟弟孙霸及其喽啰轮番攻击,后又被姐姐鲁班公主陷害,人言可畏,何况来自自己的兄弟姐妹,杀伤力更大。

孙和被废掉太子,贬为平民;鲁王孙霸更惨,被赐死。孙权何以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如此重呢?显然,不把孙霸赐死,这个坏小子什么干不出来,到时孙亮岂非要遭到毒手么?

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势力被清除殆尽,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挥舞屠刀,为小儿子杀出一条通往皇帝之路。


君山话史


当年孙权废孙和、杀孙霸之举直接导致了吴国国运的动荡,自此开始,吴国进入国主年幼,权臣欺上的时期,而引起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太子孙登的突然去世,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细讲!

孙权有七子,分别为大儿子孙登,二儿子孙虑,三儿子孙和,四儿子孙霸等等,孙登早年被立为太子,本来事情挺顺利的,谁知道公元241年孙登突然去世,太子之位悬空。

在此之前,二儿子孙虑早已过世,于是孙权将希望寄托到三儿子孙和身上。那么孙权为什么这么喜欢孙和呢?

孙和之母为王夫人,早时孙权最宠爱两位夫人,一个是步练师,一个是王夫人。两人性格截然相反,步练师不嫉,而王夫人善嫉。当时孙权称帝时欲立步练师为皇后,但是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孙权虚设皇后一职长达十年。

步练师死后,王夫人受到独家宠爱,这引起了步练师的大女儿全公主孙鲁班的不满。孙权因为宠爱王夫人的缘故,再加上当时孙和也年龄最长,因此立孙和为新的太子。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有一个失误,那就是仍然让太子和孙霸住在同一个宫殿,而且起居礼仪也都一样。这给孙霸一个假象,认为自己也有机会当太子

当时的大臣顾谭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上书给孙权说:太子和诸藩王应该区别对待,鲁王孙霸应该迁居其他封地,以示不同。这本来没什么,但是顾谭的身份不一样,因为他是太子党。

鲁王孙霸因为此事而大为恼火,因此决定反击,他找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全公主孙鲁班。全公主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是政治头脑却出奇的高明。再加上风闻孙和之母王夫人要被立为皇后,全公主想起当年母亲步练师被大臣欺负,终其一生都不能被立为皇后,于是将怒气撒到了王夫人身上。很快,他们找到了借口。

孙权有一次生了大病,卧床不起,因此派太子孙和代替他去祭祀太庙。太子妃的叔叔张休家离太庙比较近,于是张休便邀请孙和到家里做客。这个情况被全公主派的人看到,于是全公主跑到孙权面前进谗言。

全公主诬告说:孙和在张休家密谋大事,趁孙权病危之际有不轨的行为。又说王夫人听说孙权病危,面露喜色。孙权本就对王夫人近来的表现有意见,为什么呢?王夫人趁着孙权病危,将其他嫔妃都打发出宫,到别的地方居住。再加上这次全公主的中伤,孙权顿时大怒,召王夫人前来质问。

王夫人为证清白,自杀而死。孙和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受到孙权猜疑,自此开始,太子之位开始动摇。

当时朝廷分为两派,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支持太子孙和,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支持孙霸。这其中顾谭为丞相顾雍之孙,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两人在朝中威望甚高。吕据是东吴开国忠臣吕范的儿子,步骘也曾为吴国丞相,镇守西陵。因此,从实力上来看,双方势均力敌。

两宫之争愈演愈烈,慢慢的风声传到了孙权耳朵里。孙权并没有责备任何一方,而是下了一道命令,让儿子清心净读,杜绝宾客。

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

这时大臣们不干了,纷纷上表说太子和鲁王的名声已经远播在外,突然改制恐怕会引起外邻怀疑。两宫之争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猛烈。一些年轻的大臣纷纷选择一方加以投靠,希望在这次争斗中押对赌注。

这时孙权看到,两宫之争不仅仅是太子之争了,而是演变扩大成为朝堂大臣们之间的争斗。而孙权要想干涉,事情就会演变成为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争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孙权出手了。而导致孙权出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陆逊的参与。

陆逊当时在朝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在最初,陆逊对两宫之争持中立态度,后来太子孙和听到仆人秘密窃得消息,孙权准备改立孙霸为太子。于是孙和央求陆胤将这个消息通知陆逊,让陆逊为自己说情。同时太子太傅吾粲也与陆逊多次通信,请求陆逊支持太子一方。

陆逊认为:动摇太子之位就是动摇国本,于是携带奏章到武昌求见孙权。这时孙权震惊了,连最善于明哲保身的陆逊都参与了两宫之争,看来朝廷是彻底乱了。于是孙权以此为契机,追查谁透漏了要改立鲁王孙霸为太子的消息。

随后,支持太子的陆胤、吾粲被下狱,支持孙霸的杨竺被赐死。而陆逊受到陆胤牵连,被孙权数次派使者叱问,陆逊不堪其辱,愤恨而死。

后来,孙权担心自己会重蹈当年袁绍的覆辙,因为两子相争而导致国家沦丧,于是下定决心彻底解决此事。

权患之,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於是有改嗣之规矣。

公元250年,孙权首先幽禁孙和,这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弹,以大臣孙据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以泥土粉面,自我束缚来到殿前求情。孙权大怒,处死陈正和陈象等多名官员,杖责了孙据和尚书仆射屈晃。

后来,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两宫之争宣告彻底结束。这是个两败俱伤的后果,孙和后来被权臣孙峻赐死,而孙权的江山也由此步入权臣时代,摇摇欲坠!令人可悲可叹!


每日趣评


这个就是东吴的孙和孙霸的两宫之争了,那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明白陈权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孙权一共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亮是孙权的继任者,后来被孙綝废了,改立孙休,孙休死之后,孙和之子孙皓被立,也就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

孙虑死于232年,孙登死于241年,孙登死后,太子之位就空出来了,孙和是三子,年纪最大,又加上孙和年轻的时候比较聪慧,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比较受孙权的喜爱,所以孙权公元242年立孙和为太子,同年八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看起来,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应该是孙和高于孙霸,可是孙权对两个人的宠爱是一样的,两个的等级,礼仪上都是相等的。大臣中很多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与诸侯王在礼制上是不一样的。

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来是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的,有一次孙权生病,就派孙和代他去宗庙祭祀,孙和太子妃的叔叔张休(张昭次子)的家就在附近,所以邀请孙和到家做客。

孙鲁班(孙权大女儿,也在叫全公主)就跟孙权说,孙和不去宗庙,却跑到了张休家,两个暗谋大事,然后说王夫人听说孙权病了,脸有喜色。孙权一听,十分的生气,怒斥王夫人,王夫人因此就病逝了,孙和与孙权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了。

当时支持太子的有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固等人,鲁王的支持者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人,两批人之间互相攻击。

最后很多人因此而死,比如陆逊,朱据,陈正,陈象,张纯,全寄,吴安,孙奇,也很多人因此下狱,比如杨竺、陆胤、吾粲,还有很多人被流放。

孙权也认为这样的结果对朝廷不利,觉得不能让孙和或者孙霸继位,所以就另外挑选了太子人选。

最终,公元250年,孙权废掉了太子孙和,赐死了孙霸,立孙亮为太子。有很多人认为孙权此举是为了打击东吴的士族,比如顾陆朱张全,全部被牵涉进来了。


历史简单说


你所问的这件事,其实是导致东吴帝国由盛转衰的大事件,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是一字不提,好似从未发生过一般。司马在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二。

起初,这件事是孙权的家务事。大家都读过三国,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人里头,刘大耳朵活了六十三,曹阿瞒六十六,孙胡子是最长久的,整整活了七十一个年头。

孙胡子活得长,也就带来一个问题,他的儿子太多,足足七个。当然没曹操多,人有25个。比刘备强,他一共才三个儿子。

咱就来说说孙权的这七个儿子,先说老大孙登。应该说孙权对这个儿子是最看重的,册立他为太子之际,特地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张昭的儿子张休等一拨人叫进宫廷,陪他一块读书、骑马射猎,又找来程秉、张温给他做老师。曹操曾索要孙登作人质,也被他一口回绝。而且,孙权还为孙登找了个好亲家,迎娶了周瑜的女儿做太子妃。

但老大孙登和老二孙虑的寿数都远不如他老爹,很早便去世。孙登死于241年,年仅三十三岁。

所以按照立嫡以长的惯例,老三孙和便成了太子(孙登生前与孙和交好,临终前也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担任孙和的太傅者,便是阚泽——《三国演义》中苦肉计的关键人物。

但孙和的地位就不如孙登那般稳固了,因为他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者便是他的弟弟鲁王孙霸。

孙霸为什么敢于挑战哥哥孙和?很大原因就是孙权的宠爱,虽各为太子和鲁王,却没有礼仪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待遇差不多。慢慢的臣子中某些人便看出了端倪,判断孙权有意改立孙霸。于是全琮的儿子全寄、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绰等等一些人,便站到了孙霸的背后,而进一步,东吴的几个重臣如全琮、步骘、吕岱等,也或多或少地支持孙霸。

当然,如此一来,孙和便危险了。

起初,孙权的对策是禁止这兄弟俩与臣子往来,专心学习——但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此时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又和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嫁给了全琮)发生矛盾,于是全公主也加入了陷害的队列。

这位全公主,就是孙大虎,不得了的女人。在大虎的设计之下,王夫人忧郁而死——孙和更加危险。

但是,当时东吴帝国的第一大臣,是陆逊,全琮曾将此情透露给陆逊,其实是希望他能支持孙霸。但陆逊却写信警告全琮,说你纵容儿子参与党争,一定会召来祸患,让他学习汉朝金日磾杀子,结果全琮和陆逊又闹翻。

实际上,孙权此时是有意改立孙霸的,曾有人偷听到他和孙霸党羽的谈话,于是将此事传给孙和,孙和又与陆家密议,最后还是陆逊极力劝阻——结果最后是陆逊被孙权气死,但是孙权一时也不立孙霸。

大家都知道,东吴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顾雍曾任丞相,他的孙子顾谭等人坚挺孙和,结果遭全琮陷害,流放交州。

而因为陆逊的劝阻,孙权也看到了两党内斗的后果是东吴的分裂,于是他作出最后决定,两个都不用,新立幼子孙亮做接班人。

250年,孙权终于出手,第一招是将孙和幽禁。

此时的东吴丞相是朱桓从弟朱据,同时他还是孙权的驸马,妻子是孙小虎。但孙小虎和孙大虎不同,大虎支持孙霸,小虎则支持孙和。所以朱据也支持孙和。此时孙权要废孙和,朱据自然也遭殃,因劝谏而遭贬,此后更被赐死。

当然,东吴因这件事,遭难人数远不止朱据一人,多达数十人。而孙权的第二招也随即到来,那就是废除孙和。

貌似此时孙霸胜了,但他爹一转身便赐他一死,包括他的党羽全寄等也全部诛杀。随后孙权便宣布,立孙亮为太子。

到此,二宫之乱才完全终结,但对于东吴而言,顾、陆、朱三个家族都遭到打击,实力因内耗而严重受损,孙权想得很奇葩,他居然认为诸葛亮可以扶持起蜀汉,诸葛恪也就能扶持起他的儿子孙亮,结果却是:多年之后,诸葛恪先行一步,死在了东吴的内讧之中。

所以,这一场长达八年的内讧,基本终结了东吴的盛世(此前因为陆逊先胜蜀汉后胜曹魏,东吴一度势头很好)。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原因在于太子对皇权的威胁,

公元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受封吴王,遂立12岁孙登为王太子,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并迁都建业(南京),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这样帝国就有两个行政中心,这有多危险不言自明了

公元241年,孙权太子孙登去世,史书上记载的是孙登病逝,

太子孙登权力大到肯定是威胁皇权了的,

孙登死后,孙权不敢再立一个强势太子了,太子势力太大很容易威胁皇权的,最后结果不是太子弑君就是皇帝杀太子。

但又不能不立太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不立太子,或者临死前立太子,太子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根基,就很难坐稳皇位的,

于是孙权里孙和为太子,用鲁王孙霸制约太子孙和,防止太子势力太大,威胁皇权,

这一幕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失败,没有谁能玩好这危险的平衡,

石虎用石韬制衡太子石宣,结果太子石宣杀了石韬,石虎又杀了太子石宣全家。

李渊用李世民牵制太子李建成,结果就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用李泰制约太子李承乾,结果就是李承乾想要政变,吓得李世民废了太子和李泰,

所以,孙权玩这危险的平衡,结果也是一样,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政权,朝臣分为两派,互相攻伐,

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其中一个会发动军事政变,杀了另一个或者孙权,于是孙权手起刀落,废孙和杀孙霸,改立十岁的孙亮为太子。

这样一个弱势的太子,想要威胁皇权的时候,皇帝也已经老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刘彻立刘弗陵为太子,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都是一样的,一个弱势太子才不可能威胁皇权。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为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互相争斗。孙和因全公主诬陷而被废,孙霸因诬陷孙和而被杀。

详情如下:


孙和(224年-253年)是孙权的第三子,他母亲王夫人是孙权的宠妃,所以孙和也深受孙权喜爱。孙和好学,又礼贤下士,受到众人的称赞。

孙霸(?―250年)是孙权的第四子,他三哥孙和被立为太子时,他被封为鲁王。孙霸虽然比孙和地位稍低,但受到父皇的宠爱是一样多的。

242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而孙权次子孙虑早死,所以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被立为太子,时年19岁。

全公主(孙权长女,丈夫姓全)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与有仇怨,企图陷害孙和母子。孙和的四弟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于是纠集党羽,也企图陷害孙和。孙权知道后,命令孙霸、孙和不要与官员接触,让他俩专心学习。但孙霸仍然私自与党羽接触,密谋废掉孙和的太子之位,由自己接任。

孙权曾经卧病在床,派太子孙和去祭祀宗庙。孙和的妃子张妃的叔父张休居住在宗庙附近,邀请孙和到他家做客。全公主对孙权说,太子不在庙中,特意去太子妃亲戚家密谋事情。全公主又说王夫人见陛下一病不起,有高兴的神色。

孙权发怒,王夫人忧愁而死,而孙和失宠。全公主陷害孙和,使太子之位动摇。孙霸一党更加觊觎太子之位,常常谗毁太子一党。孙权犹豫了几年,最终不顾群臣劝谏,废黜了孙和,立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孙和被封为南阳王,遣返到长沙。

公元250年,孙和被废,孙霸也因诬陷孙和而被赐死,其党羽也被诛杀。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太傅诸葛恪辅政掌权。诸葛恪是孙和妃子张妃的舅舅,他曾对张妃的使者说:“为我转告张妃,我必定会让她的地位超过别人。”此话别有深意,又有传言说诸葛恪想迎立孙和为帝。后来孙亮授意孙峻袭杀了诸葛恪。

孙和受到诸葛恪牵连,被孙峻派去的使者赐死,时年30岁。

史事参考《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正是这个英雄孙仲谋,在处理国事时,高招迭出,得心应手;可在处理家事上,尤其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却昏招频频,十分纠结。正是这个一团糨糊般的纠结,最后把一个雄据东南的孙氏吴国给断送了。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权当上吴王时大概已经认识到了选好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及时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后来孙权称帝,孙登成为皇太子。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在三国时期各帝王中算是创纪录的,孙登前后当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捞着即位的机会,结果他没有活过孙权,于赤乌四年(241年)死了。

孙权的二儿子孙虑死得更早,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是孙权和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因王夫人受宠程度仅次于步夫人,故而在原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子凭母贵成为太子,王夫人也一度差点被立为皇后。

  孙权为什么最宠爱儿子孙和

  孙和生母为王夫人,是除步夫人以外最受宠的一位妃嫔,孙和也子以母贵,小时候在诸皇子中最受大帝宠爱。

  孙和小时候聪慧伶俐,又因王夫人所生,孙权特别钟爱,常常令其跟随在身边,衣服礼秩珍玩之类的赏赐,其他皇子不能与他相比。

  嘉禾六年(237年)孙和十四岁时,孙权为他安排宫廷侍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经传典籍六艺。孙和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尊敬老师,颇为人们所赞誉。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病逝。孙登生前与孙和交好,临终前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但问题随之产生,因为孙权一方面立了孙和,另一方面却过于宠爱四儿子、被封为鲁王的孙霸,给满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间。正因为与太子在待遇上的无差别和孙权的宠爱,孙霸产生了与孙和争夺王位的野心,这也让朝中一些看风使舵的小人找到了投机钻营的空子。当时孙权与步练师的爱女、全公主孙鲁班政治能量极大,与太子孙和的生母王夫人又极为不和。于是孙霸便与全公主组成联盟。孙霸的老师尚书仆射是仪,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便向吴王孙权上奏章劝谏,奏章说:“臣私下认为,鲁王天生美德,文武兼备,当今最好的办法,是派鲁王去外地镇守,使之成为国家的屏护。用以传扬美德,广耀威仪,这才是有利于国家的良策,也是海内士人所期盼的。应该降低鲁王的待遇,以保持与太子之间的上下等级秩序,这才是阐明教化的根本。”这样的奏章,孙霸的老师是仪连续上了三、四本,但孙权根本不听。看来,英雄为了自己所偏爱的儿子,也真是糊涂了,连社稷的安危也不顾了。

孙权不但没有听从是仪的劝谏,反而让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同居一宫,并且,让两人的礼仪等级也完全相同,这是一个不好的政治信号,致使群臣人心浮动,议论纷纷。因为下面反应太大了,正始六年(245年),孙权又让两人分宫居住,各自的属僚也各随其主。于是,兄弟俩的隔阂便由此而产生。孙权一手造成的兄弟之间的间隙,让投机取巧的人找到了钻营的机会。卫将军全琮派他的儿子全寄到鲁王手下去做事;为了表示光明正大,他还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太子的老师丞相陆逊,陆逊回信说:“子弟们如果有才能,就不用担心他们将来得不到重用,不 要通过私人关系以求荣利;如果子弟的才能不理想,终将会为此招来灾祸。而且听说二宫势均力敌,双方必有间隙隔阂,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全琮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同样犯浑,完全听不进陆逊关于不要卷入王室矛盾中的告诫,让儿子全寄依附了鲁王孙霸。全寄不但对鲁王阿谀奉承,还挑拨鲁王和太子本来就有隔阂的关系。陆逊又写信给全琮说:“你不学习金日磾(归顺汉朝的原匈奴王子,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的品德也就罢了,为何要放纵全寄依附鲁王,挑拨离间?这样下去,终将会给你全家招来大祸的。”全琮不但不听陆逊的忠告,反而由此对陆逊怀恨在心。

如此一来,太子与鲁王手下的侍从以及往来的宾客,便分成了两个派系,相互猜疑,结成仇党。此风蔓延至大臣中,全国也为此分为两大派别。孙权知道后,就借口太子和鲁王要集中精力学习,禁止宾客来往。督军使者羊道觉得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于是向孙权上疏陈述利害:“陛下颁布明诏剥夺太子与鲁王二宫的防卫士兵,禁绝宾客往来,使得各地对二宫的礼敬不再能够通报,这会让远近之人由之害怕,大小人物为之失望。现在就有人说这是因为太子和鲁王不遵守礼制造成的,就算真的如其所言,也要及时弥补,仔细斟酌处理,不能让远近之人都听信这样的谣言。臣担心,疑虑积聚起来,就会成为诽谤,诽谤一久,就会到处流传。包括西北边的魏、蜀,也会认为这是对二宫不遵礼数的惩罚。不知道陛下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孙权没有理会羊道的上疏。

孙权不仅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十分纠结,就是在对女儿的管教上也十分不力。孙权的长女叫孙鲁班,早年嫁给了当时的左护军全琮;小女孙小虎,嫁给了骠骑将军朱据。因孙鲁班和太子的生母王夫人不和,当孙权想立王夫人为皇后时,全公主孙鲁班就坚决阻拦。故而全公主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怨恨自己,心中十分不安,便多次在孙权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发生在袁绍、曹操身上的悲剧于是重演,孙吴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内的“太子党”拥戴孙和,包括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在内的“鲁王党”拥戴孙霸。

孙权生病卧床,派太子到长沙桓王庙去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就住在桓王庙附近,便邀请太子到家中做客。全公主派人一直在窥探太子的行踪,于是就向孙权打小报告说:“太子不在庙里,而是专门到太子妃家商量计议。”孙权还真信了他这个宝贝女儿搬弄是非的话,由是发怒,孙权一怒,居然吓得王夫人忧惧而死。从此,太子所受到的宠爱也日益衰减。趁机落井下石的人接踵而至,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共同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三人为虎”,说的人多了,孙权就对太子产生了疑惑。陆逊上疏劝谏道:“太子是正统,应该有磐石一样稳固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应当使宠爱和礼遇的等级有所差别。只有各得其所,才能使天下安定。”陆逊上疏三四次,言辞激烈,情感恳切;还想亲自来京,面陈区分嫡庶的意义,孙权很不高兴。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疏说:凡有国有家的人,一定要明确嫡庶之界线,区别尊卑之礼节,使得上下有差异,等级不逾越。只有这样,才能保全骨肉的恩情,断绝非分的野心。诸侯权势太重,必有叛逆祸害;诸侯权势减弱,便能保全国祚。他还列举了汉朝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并且说,让太子安定,就是给鲁王方便。这样的上疏,不但孙权听不进去,还引起了孙霸对顾谭的怀恨。


在芍陂之战中,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另一将领张休都立有战功;而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却出来争功,于是便向孙权谗毁顾承、张休。孙权听信谗言,把顾谭、顾承、张休流放至交州,又追赐张休自杀。太子太傅吾粲请求孙权派鲁王孙霸出京去镇守夏口(今汉口),调出鲁党杨竺等人不得留在京师。吾粲还把这些消息数次通报给陆逊。孙霸就和杨竺一起在孙权面前诬陷吾粲,孙权又发怒了,先把吾粲关进了监狱,接着就处死。然后,孙权多次派宫廷使者去责问陆逊,致使陆逊愤恨而死。

 当初,会稽潘夫人得宠于孙权,生了小儿子孙亮,孙权特别喜爱这个小儿子。全公主因为与太子有隔阂,就在孙权面前每每称赞孙亮好。孙权这时候也因为鲁王孙霸结朋党陷害太子孙和,心里也开始对他产生了厌恶。便有了废孙和而立孙亮的意思,只是因为废立之事很纠结,方才犹豫了数年。孙权在儿子之间这样纠结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秋,孙权不听诸大臣的劝谏,囚禁了太子孙和,后又废太子为庶民,并迁徙到故鄣。鲁王孙霸因结党陷害其兄被赐死。杀杨竺,抛尸于江,又诛杀全寄、吴安、孙奇等,都是因为依附孙霸,诬陷孙和的原故。


孙权后来曾想过召回孙和,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未成。孙权死后,诸葛恪成为东吴的权臣,而孙和的太子妃张氏就是诸葛恪的外甥女,因此很多人怀疑诸葛恪要重新立孙和为帝。但此时在还没有辨明真假的时候,诸葛恪就被孙峻所杀。而孙峻对诸葛恪要立孙和为帝的传言深信不疑,于是在建兴二年(253年)逼迫孙和自杀。不过孙和的儿子孙皓后来成为东吴的末代皇帝,孙和也被追谥为东吴的“文皇帝”。

  


金山万丈


要弄清孙和被废与孙霸被杀的原因,那先要从孙和被立为太子说起,他在他的大哥孙登死后第二年被立,与此同时,孙霸被封为鲁王,虽然名分不同,但是在礼仪上都是相同的,可以孙权是有心偏袒孙霸的,但是太子阵营中的顾谭看不过去了,认为两人尊卑有别,孙霸其实也想当太子,虽然现在是藩王,将来不一定是,因此非常怨恨孙和,就各设宫殿和幕僚,但是孙权年老昏庸事务繁忙,就没在意,到最后两派争斗蔓延到朝堂

孙权

上,孙权才认识到兄弟俩不和,要求他俩专心向学,禁止和大臣来往,可是孙霸不做太子怎么能善罢甘休,就暗中结交党羽,寻机陷害孙和,当时孙权的爱女全公主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很大矛盾,担心日后孙和即位会对她不利,就趁孙权病重时诬陷孙和在妃子家暗中谋划,意图不轨,又中伤王夫人幸灾乐祸,使她忧虑而死,太子开始失宠,孙霸就趁机派党羽到孙权面前煽风点火,时间一久,孙权觉得孙和和孙霸无论谁当太子都

不能服众,终于下决心废除孙和改立孙亮,遭到大臣的据理力争,结果几十人不是被杀就是流放,太子党的成员基本荡然无存了,孙和再怎么作,起不了什么波浪,最终被废,吴国国内都认为孙和冤枉,后来孙权临终前想孙和召回来,也因为全公主的阻挠而作罢,而

全公主

鲁王孙霸身边多是心术不正之人,党羽不除的话,如果孙亮即位的话,将来的皇位肯定不保,就以谋害孙和的罪名赐死(但是他只是想把孙和的太子之位搞掉,自己当太子),本身来说这个罪名有点冤枉孙霸了,实质是因为党派之争的后果。他们二人的命运,实际上孙权应该背负大部分责任,没有他的纵容和偏爱,孙和本应该在他的东宫做他的太子,而孙霸留在他的封地里做他的藩王,吴国也不会这么快灭亡,奈何生在帝王家!!!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就有点像《康熙王朝》中康熙废太子,打击大阿哥的行动。

孙权废孙和杀孙霸是孙权晚年猜忌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孙权的子辈很少有能善终的。

老年孙权已经没有当年的那份英气,没有当年那份“勾践之奇”。公元242年,孙权已然60岁,此时的他必须要考虑后事了。新《三国》中随着孙权的长大,猜疑心也越来越强,倒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对吕蒙的猜忌则可能是演义的结果。

(《三国》孙权剧照,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孙权有个大儿子,叫孙登,但是33岁就病死,虽然贤能,但是英年早逝。

二儿子叫孙虑,死的更早,19岁去世。

三儿子就是主角孙和,是吴国第二任太子,诸葛瑾是孙和妻子的舅舅。他和孙霸争夺储位,史称“南鲁之争”,没少被进谗言,后来被废。孙亮时期被权臣孙峻所害。

四儿子孙霸,就是鲁王,主角之二,他的死则是谋害太子罪。

五儿子孙奋,也死于非命,孙奋的五个儿子也没能逃脱此难。凶手则是末代皇帝孙皓,孙皓是孙和的儿子,理由是可能威胁皇位。(莫须有)

六儿子孙休,29岁病死,期间杀了权臣孙綝,孙綝是孙峻从弟(一个曾祖父),孙峻曾辅佐孙亮,因诸葛恪跋扈和兵败杀了权臣诸葛恪,孙峻死后,孙綝掌权。

七儿子孙亮,第二任皇帝10岁继位,16岁被孙綝废(因为谋划杀孙綝),18岁身死。

大女儿孙鲁班,就是给孙和进谗言的人(因孙和地位高,孙和母亲母以子贵,而孙鲁班的生母地位则下降),想立孙霸。后来又和孙峻私通作恶,她的妹妹孙鲁育不赞成,姐妹俩因此有嫌隙。当时有人想杀权臣孙峻,事情败露,孙鲁班就说孙鲁育是同谋,因此后者被杀。前者后来也被孙綝迁走流放。

孙权的子孙加上孙峻。孙綝、诸葛恪的履历就是吴国晚期政治斗争的全过程。其惨烈可见一斑。

陆逊的死就是因为卷入了孙和、孙霸这个争端,他直言相劝,孙权不听,最后忧郁而死。

孙权怀疑心特别强,因为南鲁之争导致了双方各有党羽,这是非常让他不放心的现象,因此,两个人都不用。这个和《康熙王朝》中太子和大阿哥的斗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眼大世界


说到底还是为了东吴稳定,暂时减少党争矛盾,当时吴国分为倆党,大臣们分别站位太子孙和幼子孙霸。当时这场党争丞相陆逊,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太子太傅吾粲以下受牵扯的高官豪族全部涉及。不杀不废何以服众,如果不杀不废的话东吴必定会陷入党争矛盾,使他国有利可图。实际上孙权在这场二宫之争中完美的清洗了一遍政坛。用倆儿子的命给朝廷换了血。让官员不敢再进行党争。从而使国家内部稳定。不给他国可乘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