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海外10年後,上市的觸寶如何開啓下半場?

9月28日,觸寶正式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為“CTK”。觸寶此次全球發售435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 每股ADS相當於公司50股A類普通股,發行總額為5220萬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2美元。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作為移動互聯網的老兵,成立於2008年的觸寶幾乎經歷了移動互聯網興盛的全過程,但長期深耕海外市場讓觸寶在遠離國內互聯網用戶的同時也鮮少出現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

隨著IPO招股書的公開,在海外市場低調打拼10年的觸寶浮出水面,並交出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招股書顯示, 2018年上半年,觸寶的營收達到5028萬美元,同比增長451.7%,且成功扭虧為盈,獲得淨利潤351萬美元,相比之下,2017同期則是虧損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外人才意識到:原來這樣一家默默無聞的公司,已經不知不覺中成長為了一家國際化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藏身海外市場的“隱形冠軍”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出海這件事上,可能沒有公司比觸寶更有發言權。

對於其他移動互聯網公司來說,出海可能是其在國內人口紅利見頂後、進一步挖掘增量市場的必經之路;但對觸寶而言,出海則是其長期賴以成長的土壤。

從2008年成立伊始,觸寶就選擇以英文輸入法作為切口,直接進入海外市場。

這個選擇無疑是大膽的,一方面讓觸寶遠離了國內市場即將爆發的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另一方面也讓觸寶在海外市場自給自足,走出了一條不依賴巨頭公司的獨立發展之路。

但觸寶的海外擴張也並非一帆風順。

2012年12月,美國Nuance公司以337條款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起訴觸寶專利侵權。觸寶CEO王佳梁曾在演講中將“337調查”比作“核武器”,一旦失敗,觸寶將失去在海外市場的生存空間。

這場訴訟一直持續到2013年10月,隨著雙方的和解,觸寶成為中國首個在軟件行業337調查中勝利的公司。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OPPO印度手機發佈會和觸寶合作)

在解決專利問題後,觸寶在海外市場也拿出了自己的“秘籍”。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面對人口超13億、光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語言就有數十種的印度市場,觸寶輸入法通過手機預裝的形式切入,並以本地化運營站穩腳跟。在印度官方出臺政策要求手機在英語和印地語之外至少支持一種印度當地語言之前,觸寶輸入法已經率先支持10種印度當地語言,此後又將支持語言提升至22種,並且還加入了對英文、印度當地語言的混雜輸入。

這種面對單一海外市場的精細化運營策略最終讓觸寶輸入法成為在全球排名前列的手機輸入法。

據觸寶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觸寶所有產品的日活躍用戶超過1.8億,而觸寶輸入法支持110多種語言,平均每個活躍用戶每天啟動觸寶輸入法72次。這些用戶分佈在2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其他移動互聯網產品先立足國內再尋求出海相比,觸寶是一家基因裡刻著國際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海量用戶、高頻次、高粘性,這些特性讓觸寶輸入法擁有成為超級入口的潛質。

觸寶下半場:左手大數據,右手AI

前不久美團上市,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曾評價說,“互聯網講的是連接,比的是洞察用戶,建設自己的核心能力系統,直接連接用戶,黏住用戶的能力”。

這句話評價的是美團,但同樣適用於正向下半場轉型的觸寶。

工具型產品一個重要的屬性就是幫助用戶節省時間,導致用戶停留時間太短,用完即走。這樣的屬性與用戶使用時長決定的廣告呈現時長天然背離,如何平衡工具屬性和商業化、在用戶時長有限的條件下發揮用戶價值,成為很多工具類產品面臨的共同問題。

觸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兩手抓。

經過多年海外的運營積累,觸寶已經擁有了相當具有壁壘的大數據運算能力,而數據正是訓練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關於人工智能,觸寶CEO王佳梁曾談到:“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讓機器如何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這就關係到計算機視覺、圖像視覺;另外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這就是人機交互、語音識別。”

觸寶正在解決的正是後一個問題:如何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做到這一點,才能讓觸寶增強核心能力,在直接連接用戶的同時黏住用戶。

通過內置的AI引擎,觸寶輸入法具備一定的語義理解能力,具有糾錯和預測功能,能根據用戶上下文場景對將要輸入的內容進行預測,這也是人工智能在輸入法應用上的一個典型場景。

此外,觸寶輸入法還內置了一個名為Talia的AI助手,其邏輯是將“用戶主動搜索”變為“AI主動推薦”。具體而言,Talia能智能理解用戶輸入的語境,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主動判斷用戶需求,並將用戶意圖與手機上娛樂、美食、天氣等應用進行匹配,完成內容服務閉環。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Talia為用戶推薦餐廳)

事實上,為了提升自身的AI研發能力,觸寶已經在硅谷和上海設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提升觸寶輸入法等產品的智能體驗。

10年的大數據算法積累,多年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積累,為觸寶的產品、業務體系提供了最底層的支撐和壁壘。

如今觸寶旗下的產品遠不止觸寶輸入法,但大數據+AI形成了觸寶業務的底層結構。在這基礎上,觸寶一步步完成了自己三層業務結構的建設。

集團軍作戰,生態效應初現

與很多準備IPO的互聯網公司公佈招股書就會引來針對其業務和盈利能力的各種版本的解讀和預測相比,觸寶早期的業務結構較為簡單,但伴隨著不斷髮展,觸寶的業務結構逐漸呈現出複雜化和生態化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其商業邏輯也變得更加清晰。

輸入法是觸寶最早發家的產品,也是如今觸寶的核心產品,扮演入口的角色。而藉助輸入法這一超級入口,以及觸寶10年的海外運營經驗,觸寶已經將業務範圍拓寬至健身、娛樂等多個垂直領域,佈局了一系列矩陣產品,從單一的輸入法工具提供商轉型為全球內容服務提供商。

來自觸寶招股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觸寶已經發布了多款矩陣應用,這些應用多數屬於內容服務產品,月活已經達到了數千萬的級別。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部分矩陣產品截圖)

這一系列甚至連官方中文名都不一定有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觸寶的想象空間,讓觸寶真正不再侷限於工具提供商這一角色,成為面向全球的內容服務提供商。

雖然和搜狗一樣都是做輸入法起家,但觸寶矩陣產品的推薦算法和變現模式則和前者有著很大的不同。觸寶擁有豐富的用戶畫像數據和個性化推薦算法,並通過AI信息流廣告系統變現。這些矩陣產品都集中在更加垂直的領域,這樣的佈局更大程度上是來源於觸寶多年海外經驗的判斷。

從招股書公佈的數據來看,觸寶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在觸寶扭虧為盈的過程中,產品矩陣帶來的營收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觸寶的營收達到5028萬美元,同比增長451.7%。其中觸寶輸入法的貢獻比例逐漸從2016年的55%、2017年的49%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26%。

接過接力棒的正是定位全球市場的其他產品矩陣,這些產品2016年對觸寶的收入貢獻為零,2017年約為20%,到2018年上半年已經上升至53%。同時,觸寶全球產品組合的日活在2018年6月也較2017年同期增長了75.3%。

在當前的業務結構下,位於底層的是大數據和AI技術,這兩大技術為中層的一系列產品提供支撐,而在中層的輸入法、AI助手Talia和矩陣產品之上,觸寶在頂層完成了“用戶-內容-服務”的生態閉環。在這個生態閉環的基礎上,可以預見的是,觸寶有潛力扮演起全球融合推動器的角色,與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在全球市場發力。

對於剛好十歲的觸寶來說,產品矩陣和商業形態已經初具規模,但AI時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IPO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接下來,一向低調務實的觸寶需要在全球投資者的見證下,完成自己在AI時代的升級和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