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元帥曼施坦因與蘇聯元帥朱可夫相比,誰的軍事指揮才能更高?

柒月雜壇


熟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軍迷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在這次大會戰之後,蘇德雙方又發動了一場撲朔迷離的大戰,那就是德軍在哈爾科夫進行的反擊戰。可以肯定的說,如果不是這場戰役,納粹德國的敗亡至少要提前一到兩年,而這場反擊的策劃與指揮者,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具軍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帥完成的。

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家、戰略家,他被後人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首(另為隆美爾、古德里安)。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非常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曼施坦因雖在希特勒所發的的戰爭中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但他卻反對納粹的屠殺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雖然他被授予了德軍元帥,卻終生未加入納粹黨,也正是因為如此,加上他令人驚歎的軍事造詣,使他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從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看,德軍的這場局部的戰役勝利,並不能扭轉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出現的德軍潰敗局面,更無法阻止由於納粹德國軍事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而導致的失敗命運。就在哈爾科夫戰役結束不到4個月之後,在由於哈爾科夫之戰而形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將展開一場真正決定兩國戰爭最終結局的空前大會戰,而哈爾科夫戰役,則作為東線德軍走向覆滅前的最後勝利而載入史冊。

1942年11月21日,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激戰正酣之時,曼施泰因奉命擔任新成立的頓河集團軍群的總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紅軍,主要是遠東部隊,經過兩天的猛攻,打垮了斯大林格勒兩側的羅馬尼亞軍隊,合圍了保盧斯的德國第六集團軍。

此時,蘇德兩軍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蘇聯人因為在此之前損兵折將,這回終於抓住了一次圍殲德軍重兵集團的機會,他們也就沒有考慮得更深遠一點,如果蘇軍不是將自己所有的人馬都緊緊地圍住第六集團軍,而是擊打德軍南翼脆弱的交通線和補給線,其結果將是截斷整個德軍南翼的後路,這樣一來,從高加索到伏爾加河地區的德軍,包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和整個A集團軍群在內的德軍,都將會遭到致命的一擊。

1943年2月1日,處在斯大林格勒合圍圈中的德軍停止了最後的抵抗。在此之前,為了挽救合圍圈中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曼施泰因不顧自己薄弱的左翼,打開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吹牛元帥”戈林的無能,第6集團軍還是有可能通過空運獲得補給,而第4裝甲集團軍在他們卓越的指揮官霍斯上將的指揮下,曾經面對著數倍的蘇聯紅軍,前進到距離斯大林格勒不足30公里的地區。然而,保盧斯的愚忠使他不敢違逆希特勒的堅守命令,他堅決不肯率領他的部隊突圍,這樣一來,頓河集團軍群不得不同時進行三個方面的作戰,一是拯救第6集團軍,一是保護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交通生命線,還有一個就是使他們自己不被絕對優勢的蘇軍圍殲。

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束,德軍頓河集團軍群更名為南方集團軍群,但他們的防線上卻漏洞百出,因為蘇軍的實力要超出德軍好幾倍,而且現在的蘇軍已經可以行動的自由了,他們不斷以大兵團迂迴至德軍的兩翼,力求殲滅更大量的德軍。不過,靠著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揮,及霍立特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巧妙防禦,他們成功的瓦解了蘇軍的企圖,並且在亞速海和頓涅茨河之間重建了穩固的防線。

此時的曼施泰因格外鎮定,因為他終於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戰略形勢,可以讓自己先前的戰略設想得以實施。他因此拒絕了希特勒要他收復哈爾科夫的命令,同時他也不肯運用剛剛撥給他的黨衛軍裝甲軍來防守第聶伯河一線,蘇軍向西南方向的大迂迴攻勢,給他提供了一個絕好戰機,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機械化部隊,打擊蘇軍毫無防備的右翼戰線。

2月19日,曼施泰因終於說服希特勒放棄他那不切實際的堅守戰略,取而代之的是實行他的反擊計劃,他現在已經將三個殘破不全的裝甲軍從米烏斯河上撤了下來,現在他們的周圍,蘇軍一共有三百四十多個旅級以上的作戰單位已被確認,以師的數目計算,德軍現在處於一對八的劣勢,但是曼施泰因仍以霍立特集團軍防守米烏斯河正面,同時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開始攻擊第聶伯河渡口一帶蘇軍的接合部,不久就擊潰了四個軍的蘇聯紅軍,這樣一來,第1裝甲集團軍也從困難的防禦戰中解脫出來了,這兩個集團軍通力合作,又打垮了從西正面上攻擊米烏斯河防線四個軍的蘇聯人。

德軍就以霍立特集團軍防守的米烏斯河一線為砧板,兩個裝甲集團軍為鐵錘,合擊位於第聶伯河和頓涅茨河之間的蘇軍西南方面軍,由於從三個方向遭到夾擊,這個方面軍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頓涅茨河以東地區逃走,包括第6集團軍、第1近衛集團軍和波波夫集團軍在內,一共有八個軍、十個步兵師和五個特種旅都被擊潰。

根據俄羅斯1993年發表的資料,從1943年1月13日,蘇軍在沃羅涅日到哈爾科夫方向發動進攻,至3月25日哈爾科夫戰役最終結束,紅軍各參戰部隊一共死亡、失蹤、被俘了100694人,受傷和患病13933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迫擊炮5291門,飛機417架。

在這個巨大勝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繼續揮軍向北進攻,開始打擊哈爾科夫蘇軍的南翼,第4裝甲集團軍又擊敗了蘇軍第3坦克集團軍,然後德軍向北方作了一個旋轉,迫使哈爾科夫一帶的蘇軍棄城而走,到3月14日,德軍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而在他們的對面,蘇軍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獲勝而剛剛建立的陣線,而且是處於8比1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又被曼施坦因打回了原形。可惜的是,曼施泰此時已經沒有預備兵力可以用於擴大戰果了,因為希特勒對此次戰役並不看好,所以他並沒有給曼施坦因足夠的兵力及裝備,以至德軍錯失一個絕佳的戰機。

曼施泰因在哈爾科夫取得的勝利,暫時解除了蘇德戰場上德軍的不利形勢,使戰局僵持下來,不過,希特勒很快就把這個得之不易的勝利給糟蹋了。因為在接下來決定兩國最終勝負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中,希特勒固執的調走了參戰的德軍主力部隊,以至德軍功虧一簣,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勝利》一書中,就庫爾斯克大會戰的結果,曾耿耿於懷的寫道“當朱可夫已經用光了他的預備隊時,而德軍手中還握有王牌未出”。


刀墓手札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對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

曼斯坦因在二戰時和古德里安、隆美爾並稱為德國三名將之一,是德國著名軍事家、戰略家和戰術家。能夠同時冠以戰略家和戰術家這兩個頭銜,也就是說他既有大視野、大格局和大戰略的頭腦,也有驚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兩者都到了“家”的層次。

其戰略家的才能,在二戰的法國戰役中表露無遺,當希特勒準備進攻法國時,當時的德國統帥部裡,沒人認為能夠完全擊敗法國,因為法軍無論是數量和坦克等重裝備都超過德軍,德軍統帥部拿出的一戰之前的施裡芬計劃改進版,進攻比利時,和英法聯軍正面硬碰硬這一方案即使順利執行,也只是佔領法國北部的部分地區,贏得一場有限的勝利。

曼斯坦因提出出兵阿登森林,從中路主攻,一舉將法國切割成兩半。希特勒按照他的作戰方案實施,39天滅亡法國。

此後的蘇德戰場,他率領第十一集團軍在克里米亞半島以少勝多,大敗蘇軍,此後的斯大林格勒解圍戰,哈爾科夫戰役,他總能以少勝多,顯示了卓越的戰術指揮能力。

再說朱可夫,這位蘇聯唯一的戰神,堪稱蘇德戰場的救火隊員,哪裡有危急,他就被斯大林調到哪裡,而他到了之後總能扭轉戰局,無論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他的指揮下都取得了最後勝利。

朱可夫的成名之戰是諾門坎戰役,這一戰,蘇軍在人員、坦克大炮等重裝備都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雖然擊敗了日軍,但己方的損失比日軍還要大。

後來蘇德戰場上朱可夫指揮的戰役,無論勝負,蘇軍傷亡被俘人數總是遠遠超過德軍,這給朱可夫的將星光環染了一點烏色。

所以,兩者比較,我認為曼斯坦因稍稍勝出。


麻辣戰爭


曼施坦因和倫德施泰特還馮.博克三位元帥是歐洲戰場的靈魂,埃爾溫.隆美爾元帥沒在最高統帥部任過職,但他是最出色的戰術家!


哈爾科夫戰役,經典中的經典,以少勝多的典型。個人認為比奇襲法國的戰役還要經典,只是影響力沒有前者大了。曼帥絕對的當世第一流戰役指揮家。滅法國的計劃叫做曼斯坦因計劃!德軍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以後又是曼斯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戰役使納粹德國又苟延殘喘的多活了三年。而且每次都是以少勝多,我個人感覺曼斯坦因是二戰最好的指揮官。當然朱可夫更值得尊敬,因為他打贏了正義的戰爭。

總結:曼斯坦因是德軍後期救火隊長,朱可夫是蘇聯前期的救火隊長!這當然是曼施坦因啊 朱可夫每次打仗都是幾倍十幾倍的實力打贏還死的比敵人多 曼施坦因都是以少勝多 現在很多軍校都那曼施坦因的作戰當教材 指揮和軍事才能可見一斑。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幾百萬蘇軍包圍柏林,滿載彈藥的大炮坦克整裝待發,而柏林只有些十幾歲的少兒兵,而且彈藥明顯不如蘇軍,就這樣蘇軍拿下柏林死了32萬士兵,蘇軍跟德軍打仗就沒有以少勝多的,而德軍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的,你說誰厲害。兩人不一樣吧,曼施坦因是帥才,朱可夫屬於將才,曼施坦因擅長的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朱可夫擅長的是戰場的把握,臨場發揮性質的。這個也得看時候,朱可夫也有成長的過程啊。二戰結束時候朱可夫肯定是爆了曼不群的。朱可夫從莫斯科推到了柏林,戰損比越來越高,蘇聯戰術越來越成熟。朱可夫每次都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是一個軍事家,戰略家的真正能耐。一群弱智說人海戰術的,聽說過八里橋嗎,何況不以多欺少,難道以小博大?說真的曼不群照朱可夫權力上差了一個檔次,沒辦法全盤指揮,全盤指揮能力沒法得到鍛鍊,肯定被朱可夫完爆。


春日盛宴


以下個人見解:

曼斯坦因,是被西方軍事家認為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出身貴族,典型的普魯士將領。二戰德國中最偉大的戰略家,也被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優秀的將領,是德國全軍中罕見的全才。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讓對手舉止失措,膽戰必驚;他是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想巧妙的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能夠力纜狂瀾的軍事家,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天才。英國軍事史學家利德爾-哈特在評價是說“曼斯坦因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並說“曼斯坦因元帥已經證明了是德國陸軍中作戰能力最強的軍事指揮官,他們都希望他能夠勝任德國陸軍總司令一職。”


朱可夫,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高級指揮員,因屢立戰功,智慧卓越,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騎兵出身,一個從士兵晉升到元帥,漫長的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舉世公認的赫赫戰功,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的稱號,是僅有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兩位人物之一。作為一名高級指揮將領,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遠大的戰略目光、冷靜的判斷力、膽大果斷的作風,同時也是蘇聯紅軍中最著名的統帥,在一系列的戰役中發揮了別人無法替代、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之人。朱可夫是人類戰爭史上指揮戰役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面積最大、兵種最多、人數最多、戰績最多的將領。被國內外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艾森豪威爾說過“有一天肯定會有另一種俄國勳章,那就是朱可夫勳章,這種勳章將被每一個讚賞軍人的勇敢,眼光、堅毅和決心的人所珍視。”


曼斯坦因,主要戰績:

1939年參與制定閃擊波蘭計劃,1940年獨自完成進攻法國的“曼斯坦因”計劃,39天迫使法國投降;1941年指揮第56軍在"巴巴羅薩”計劃4天推進200公里;1942年指揮第11集團軍面對3、4倍蘇軍攻佔克里米亞半島,在賽瓦斯托波爾戰役成功反擊蘇軍,俘虜蘇軍17萬,殲滅8萬,同時受封元帥。1943年策劃了“反手一擊”行動,進攻企圖反擊蘇軍側翼,在哈爾科夫多次成功打擊蘇軍,7月參加庫爾斯會戰,錯誤的估算了蘇軍的情況,造成了德軍嚴重損失;1944年在蘇軍不斷進攻下被迫西退,期間指揮第1裝甲軍團跳出了朱可夫的包圍圈。1944年4月,因意見和希特勒衝突被免職。


朱可夫,主要戰績:

參加了蘇聯幾乎所有的戰役,指揮策劃了諾門坎戰役,蘇芬戰役、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列寧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擊敗了曼斯坦因)、柏林戰役等等各著名大戰(具體作戰內容計劃等不做詳解了,太長了),大部分成功的粉碎了德國的侵略。


曼斯坦因在與蘇軍的較量中,哈爾科夫戰役是曼斯坦因的戰爭巔峰傑作,10多萬德軍擊潰50多萬德軍,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滅蘇軍10幾萬人。曼斯坦因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展現了自己才是戰場的主宰,變不可能為可能,讓德軍重新獲得了該戰略區的主動權,穩住了戰線,延遲了納粹德國的消亡時間。曼斯坦因在這次戰役中的著眼點從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銳的捕捉雙方力量的動態變化,最大可能的發揮德軍素質高,機動性強的特點,大膽進行迂迴、大膽穿插,在蘇軍意想不到的環節集中優勢兵力,消滅蘇軍有生力量。

曼斯坦因將德軍的危機轉變成一次勝利,其作戰指揮藝術之高妙和軍事歷史上可供後人借鑑之處甚多。但哈爾科夫之戰未能化腐朽為神奇,對納粹德國來說,只是一場續命之戰。曼斯坦因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德軍什麼時刻需要一個“軍事天才”,那唯一的一個就是曼斯坦因了,因此被譽為“德國二戰中最偉大的戰術家和戰略家”。


蘇德戰役:庫爾斯克戰役,最後的大戰,朱可夫對決曼斯坦因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此世界大戰中最多的坦克戰,也是第二世界大戰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兩軍共出動了8000多輛坦克,投入兵力約280萬士兵,空軍飛機超過了5000架,這也是德國最後一次對蘇聯大規模戰略的進攻。

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25萬兵力,坦克約1500輛,飛機1000多架;蘇軍損失80多萬兵力,6000多輛坦克,1700多架飛機。庫爾斯克會戰,德國再也無法扭轉戰局潰敗的局面,朱可夫以慘痛的代價贏得這次戰役的勝利。


如果單憑軍事才能,曼斯坦因是軍事天才,這點不僅德軍內部這麼認為,就連西方的普遍看法都是認為曼斯坦因是二戰中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曼斯坦因的指揮相對朱可夫技術含量更高更細膩一些,擅長髮揮德軍的素質高的優勢,以少勝多,夾縫中生存。但朱可夫指揮組織軍種複雜、兵力數量規模之龐大,有條不紊,臨危不亂,關鍵時刻能力纜狂瀾,指揮大方面軍無以倫比,還是得到認可的;但傷亡我認為過於太大了。

曼斯坦因是戰略大師,每次都能把士兵、戰術都用到極致,若單論軍事指揮才能,個人認為曼斯坦因要高朱可夫些。

德軍的正統作戰思想的閃擊戰,蘇軍則是大縱深突擊,從整體考量,我覺得可比性不大,曼斯坦因和朱可夫不分伯仲吧。


以上僅僅是個人見解,若文章沒寫好,望見諒!謝謝


賽門軍略


這麼說吧,朱可夫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蘇軍元帥中排第四。曼斯坦因略遜於蘇軍第五的馬利偌夫斯基。整個東線排第6的元帥還是可以的。

首先說曼斯坦因的成名戰役,也就是元帥晉級戰役,克里米亞戰役。對陣的是蘇軍著了名的飯桶元帥庫利克。並且拿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時用了三門二戰史上的頂尖巨炮才艱難打通刻赤半島。鑑於蘇德戰場上不成文的規定,能打贏對方一個元帥就可以晉升元帥,庫利克算是送了個人頭,後被斯大林撤職槍斃。

接著就是被元首寄予厚望救援第六集團軍群。元首沒小氣,當時能劃了來的裝甲師,第四集群的霍特精銳部隊直接調給曼斯坦因指揮。卻被同樣也是精疲力盡的馬利若夫斯基堵在了離斯大林格勒十公里處,寸步不能進。導致第六集團軍群被全殲。在對比後來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又再次全殲重組的第六集團軍群解放整個羅馬尼亞的指揮藝術。曼斯坦因顯然與馬利諾夫斯基有微弱差距。

蘇軍在1943年初的反擊是剛剛組建的坦克集團軍,一線指揮員也是沒什麼裝甲經驗的瓦圖京,突擊不守兩翼,在哈爾科夫被打了個回馬槍,沒人覺得不正常吧。更關鍵的是,德軍能取勝的決定因素是黨衛軍的豪塞爾,棄守哈爾科夫和重奪哈爾科夫都相當堅決。如果換上國防軍,此戰結果很難說。

曼斯坦因在庫爾斯克最大的敗筆就是當莫德爾已經退守的時候,依然在進攻。黨衛軍裝甲軍被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堵死在普洛霍夫卡,北面的羅科索夫斯基已經回防,東面德軍肯普夫集群被徹底擋住。要不是元首及時喊話,黨衛軍撤的快,整個裝甲軍就被曼斯坦因葬送在庫爾斯克,現在看來基本就差兩天的路程。結果導致德軍中央陣線還能穩住,南線出現了大崩潰。科涅夫只用了輕裝步兵就拿下了哈爾科夫。

剩下就不用看了,1943-1944年扔掉的所有在烏克蘭的城市。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曼斯坦因被科涅夫吊打;烏曼—博託沙尼戰役,又被科涅夫吊打。直接被元首把官擼了,回阿爾卑斯山養老院了。按照老規矩,戰勝元帥的晉級元帥。科涅夫踩著曼斯坦因晉級了。

說一下蘇聯方面。

蘇軍指揮最強,羅科索夫斯基,無異議,德軍元帥上來一個被打裸奔一個,吊打所有東線將領。

第二科涅夫,全程揍趴了曼斯坦因,公認比朱可夫強,排第二。

華西列夫斯基,蘇軍幾乎所有戰役的制定者,作為前線指揮官拿下重點設防的重鎮柯尼斯堡(東普魯士核心)顯示出了極高的攻堅才華。

朱可夫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蘇軍五小強中給個第四,因為指揮的戰役多,可排馬利諾夫斯基之前。

說到人品,幾乎找不到比曼斯坦因這種“甩鍋王”更卑劣的了(二戰所有戰敗國將領絕無僅有的一位,日本也沒有)。烏克蘭撤退的時候,對元首全程抗命,唯獨“焦土政策”完美實施,間接導致蘇聯貧民200萬死亡,實打實的戰犯。

1942年科涅夫在南烏克蘭戰敗,直接和斯大林吵架,被斯大林撤職,被朱可伕力保他為草原方面軍司令。

哈爾科夫戰敗時,斯大林要槍斃瓦圖京,朱可夫又跳出來以人頭擔保瓦圖京為沃羅涅日夫方面軍司令。這兩個人在庫爾斯克的表現眾所周知,完全擋住了南線德軍攻勢。

當時蘇軍和德軍的老闆,都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之輩。但共同作為項目經理,朱可夫可以勸說斯大林支持自己的方案,調集最大的資源完成,如果項目出了紕漏又能保住下屬;曼斯坦因一直和元首站在對立面,兩人在計劃執行上一直掐架,導致東線後來的總崩潰。兩人差距太大了。


手機童話茶樓


朱可夫第一,沒有問題,都說他帶兵多,傷多,換個人,你給別人幾百萬,他都不會用,前期蘇聯,那麼多元帥,將軍都不行,為什麼朱可夫穩定局勢,才能發揮出來,說明順風球好踢,逆風球難打,更重要的是朱可夫讓下級軍官有指揮權(朱可夫廢除了政委這個職務)


用戶4411266951894


整個二戰在各方面條件同等的情況下絕對是曼帥第一沒有其它。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蘇德戰爭爆發後,曼帥和朱帥都有輝煌的戰績,但有一點是不一樣的,多數情況下朱帥獲勝的戰役都是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勝,甚至是慘勝,而曼帥不一樣,不管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還是哈爾科夫反擊戰曼帥都是在人數裝備都處於劣勢的狀態下扭轉戰局。換其他任何一位指揮官都不行,甚至沒有曼施坦因納粹起碼早投降兩年,而且曼帥不象其他元帥,他是可以指揮多兵種大兵團作戰的。朱帥指揮的戰役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手下要有大規模的重炮兵團,換句話說就是開戰前先炮火覆蓋敵軍儘可能的殺傷後再陣地戰,這方面曼施坦因好像很少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二者不在一個檔次,在蘇聯朱可夫可以當元帥,在德國估計也就指揮一個軍的級別


仙豆9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480, "thumb_url": "pgc-image/153796218455983c2a3376f\

王浩田1


戰略眼光和策略、戰役決心上朱可夫表現得更強一些、這得益統帥的信任與支持、基輔戰役(烏克蘭)之後、由朱可夫無與倫比的戰術和戰役決心、對蘇軍起到了穩定局部和態勢的關鍵作用、為了達到戰術目的、戰略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鐵血決心、使蘇軍緩過勁了、這是決定蘇軍、蘇聯國家命運的偉大貢獻、怎麼說都不過分、後世評論家指責損失通常是德軍的三倍左右、但當情況是國家面臨全面失控的時候、他的決心、犧牲使局勢穩定下來了、蘇軍的方面軍首長、集團軍首長當時也提出後退一步、重建防線等減少損失、朱可夫堅決不同意!拼死擋住德軍的前進速度、贏得時間!!贏得戰略縱深、這是軍事家的眼光。曼帥戰役組織能力、戰術策略、謀略比朱更精細、戰略目的不是他能決定的、戰役獲勝、戰略失策、終究失敗、庫爾斯克會戰定位是一戰決定整條戰線的態勢、德軍的準備並不充分、不是全力投入決定戰線態勢、蘇軍多損失6、70萬軍隊、但是蘇軍已撐握了下階段戰爭的主動權、這就是轉折點、西方軍事專家批評朱可夫、認為犧牲太大、但是朱可夫的犧牲加速了戰爭進程、確立了戰爭的主導地位、這一點很多人不願承認、後面的戰爭進程只是戰役層面上的、己無戰爭的智慧、決心等要素可言、只是過程而已、朱可夫比曼帥要強很多!


佀慶典


這樣的對比毫無意義,事實證明朱可夫更強大,兩人的共同點都是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大家都只會評價朱可夫的傷亡數倍於德軍。卻不分析各種原因,朱可夫帶領的是什麼樣的軍隊,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軍隊?在斯大林血洗蘇聯中高層將領以後,蘇軍還剩下多少得力干將,朱可夫帶領殘兵和新兵將戰爭拖到冬天,然後反攻足以證明其不俗的軍事能力。曼施坦因在大規模潰敗的時候搬回一局,也顯示了他冷靜思考分析戰況的能力,不會隨波逐流。二戰德國唯一勝利的可能,只有隆美爾的建議是最有希望的,換了其他人失敗都是註定的,因為糟糕的天氣讓德軍無法大規模機動作戰,提現不出戰術優勢。隆美爾建議在德國全盛時期和談,鞏固佔領法國和波蘭等國的勝利果實,等到來年春季,再組織大規模入侵。希特勒聽信了那些頭腦發熱,膨脹的元帥們的話,特別是戈林大元帥,掌握了空軍還想掌握陸軍,各種吹牛逼,將希特勒也搞的信心爆棚,勢在必得。用一支偏師將法國撕裂,一舉成帥,在北非再鑄輝煌,唯一一個敵我雙方都佩服的元帥就是隆美爾。如果隆美爾的手下成功刺殺希特勒,隆美爾接任元首……你們可以想象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